(共33张PPT)
枣 儿
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
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
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
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
大养大的儿孙 这枣儿啊。到底
是苦涩还是香甜
一.课程导入
课时目标
了解剧情形式上的特点,把握戏剧情节。(重点)
通过台词、舞台说明等,把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特点。(重点)
了解剧本的社会意义,对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有自己的理解。(难点)
作者 孙鸿 生卒年 不详 籍贯 江苏靖江
评价 中国当代剧作家,曾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
作品风格 语言质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代表作 剧本《枣儿》等。
二.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
字音字形
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
馋(chán) 威武(wēi) 囫囵(hú lún) 凝视(níng) 喃喃自语(nán) 蹑手蹑脚(niè) 无可奈何(nài) 雕塑(sù) 竹匾(biǎn)
蓦然(mò) 掸去(dǎn)
灾荒(huāng)
踌躇(chóu chú)
咀嚼(jué)
翘首(qiáo)
1.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剧情。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文章感知
2.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 ?
全剧共有四个人物
两位出场:老人和男孩;
两位未出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1.“枣儿”指的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树上结的枣儿
老人的儿子
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剧本解析
2.概括一下老人在和男孩的对话中,主要回忆
了哪些事情?老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1)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
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
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2)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事:
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
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
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闪着泪花
沉默
沉思
对儿子的思念
对以往岁月的怀念
对故土的热爱
3.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疼爱、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感情。
请男孩吃枣
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
给男孩讲故事
与男孩拉钩发誓
老人紧搂住男孩喂男孩枣吃
四.品味语言,分析人物
1.品味戏剧语言特点。
《枣儿》中个性化的戏剧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以及舞台说明。剧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真实自然。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又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人生沧桑感。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从两人的对话中,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
剧中的舞台说明虽然文字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些舞台说明大都是人物动作、表情的简要说明,例如,写老人“威严地”“命令”“蓦然口气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等等,都传神地写出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2.再读课文,简要分析老人和男孩的形象。
老人
老一辈的农民形象
男孩
年幼的新生一代
辛勤劳作,热爱家乡
关爱下一代
念旧而又传统
对生活不失希望
思念父亲
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
纯真可爱,好奇而又懂事
五.了解背景,探究主题
1.了解《枣儿》的背景资料
本文发表于1999年,当时的农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浪潮,将许多农村青年带离故土,到城里谋求发展,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园。走进城市的人们,或因为繁忙,或因为迷失,大都不怀念乡村,在他们的心中,故乡被遗忘了,甚至一部分的亲情也被忽略、遗弃了。这使留守的亲人倍感痛苦。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作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2.探究《枣儿》的主题。
(1)品味下列台词的深层次意味。
①“幕后传来带西北口音的童谣:
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
这首童谣表达了“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戏剧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开头,暗示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
②“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
这两句话有两层含义:
一是老人希望儿子回来吃枣儿;
二是老人希望有人来吃枣儿,以解其孤独。
为下文男孩来吃枣儿做了铺垫。“多好的枣儿。”既赞美枣儿,也赞美儿子“枣儿”,表达了老人对儿子的无限疼爱和思念之情。
③“(有些羡慕地)我从来没有尿过我爹的脖子”有什么含义?
“羡慕”一词写出了男孩非常希望自己的父亲也能像老人疼爱儿子一样疼爱自己,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暗示男孩与他父亲的关系并不那么亲密,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④“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话语中流露出老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不中看却很甜的枣儿
人老了(暗指儿子不回来看父亲)
一语双关
⑤“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表面上是指吃枣的方法,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亲情只有“慢慢”品尝,才能品出甜蜜和幸福;生活只有“慢慢”品味,才能品出温馨和快乐。
这既是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也隐含着对既往岁月、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依恋和回味的感情。
⑥如何理解文中两次提到
“学猫叫” “学狗爬” “过家家” ?
第一次是老人想尽办法挽留男孩,表达了老人对男孩的喜爱,也暗示老人从前总是陪儿子玩这些游戏,表达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第二次结构上,这些提议与前文老人的话相照应;内容上,写出了,写出了男孩对老人的关心,突出了男孩的乖巧、懂事。
⑦“迷路了吧”中的“迷路”有什么深层含义?
“迷路”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孩子对枣儿叔叔不回家的困惑,表现了男孩纯真稚嫩的心。
也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活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⑧“伸手与男孩拉钩”这一细节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拉钩”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男孩的天真善良,也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这正是他们对亲情的渴望的真实体现。
⑨“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
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和小孩美好殷切的企盼。
不认识回家的路了
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和新的思想,却遗忘了传统观念
天天喊
亲情时时刻刻、
发自肺腑的呼唤
⑩结尾为什么又用到这首童谣?
结尾又用到这首童谣,但有所变化,由幕后转为台前,由没有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主题。
(2)说说作者想借“枣儿”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亲情的象征
乡村生活的象征
枣儿
故乡的象征
精神家园的象征
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课文小结
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一位老人和一个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板书设计
童谣开场 唱枣儿
男孩与老人
邂逅
捡枣儿 老少拉家常
社会变迁
呼唤亲情
枣 儿
童谣收场 唤亲人
吃枣儿 老疼少
忆枣儿 老人思儿儿不归
留枣儿 男孩念父父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