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2019)《主题一 实体与虚空——凝固的音乐》课件(36页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2019)《主题一 实体与虚空——凝固的音乐》课件(36页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美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5-10 17:19:06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无声之韵
——建筑艺术
目录



实体与虚空——凝固的音乐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
实体与虚空
——凝固的音乐
●中外建筑的用材有何不同
●中西建筑如何经营空间
●传统建筑的序列与群组有何特征
●为什么说雕梁与画栋也是中国建
筑之美的精髓所在
建筑材料是建筑艺术的载体,它决定着建筑 的特征、风格、效果等。
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有石材、木材、黏土、砖瓦、石灰等。现代建筑材料有钢材、水泥、混凝土、玻璃、塑料等。它们各具特色。中国建筑中的抬梁式、穿斗式与西方的“柱式” 架构不同。
●中外建筑的用材有何不同
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
塔建造在4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六檐五级,呈平面八角形。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制塔刹。全塔共应用54种斗拱,内外两周柱子上皆用斗拱传递荷载,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
应县木塔
福建土楼是大型民居建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由于建筑材料自身物理属性的影响和限制,为了防止雨水对墙体的破坏,需要一个宽阔而巨大的屋顶来保护,复杂的梁架结构应运而生,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意趣。
福建土楼
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
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湘西吊脚楼
河北正定隆兴寺
中国人非常注重屋顶形式,飞檐翼角犹如鸟翼伸展。
帕特农神庙
金字塔
古建筑上的斗拱
中国的传统建筑用材主要是土和木,因此有“土木的诗篇”之誉。
西方的建筑由于大量使用石材,因此被冠以“石头的史书”之名。
土和木为什么是中国建筑自古以来所采用的主要材料?
目前学术上有不同的观点,最为广泛接受的是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即中国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在古代有茂密的森林,有取之不尽的木材,而黄土的本质又适宜用多种方法来建造房屋。还有的观点着眼于文化认知,认为泥土和树木是有生命的,木材富有弹性、柔韧性、温和性,显得朴素、自然,用于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出中国人温雅优美的审美情趣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古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等都与拱券结构有着紧密联系。正是出色的拱券技术才使古罗马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罗马万神庙大殿穹顶
罗马角斗场
从柱座、柱身、柱头等部位比较陶立克、爱奥尼亚和科林斯柱式的异同。
古希腊
人们煞费苦心建起一座楼房,使用的却是里面的空间。不同搭建方式决定了建筑的不同样态。空间除了大小、高低、方圆等差异,最主要还体现为虚与实两种基本关系。那么,如何来定义空间中的虚与实,它们是绝对的吗 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否可以转换?空间的虚实究竟对建筑艺术效果的呈现有哪些作用?
●中西建筑如何经营空间
苏州博物馆新馆 贝聿铭
苏州博物馆新馆借鉴苏州园林造园手法,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打破了中轴对称的传统布局,按功能需求穿插不同形式空间设计,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室内,使馆内外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丰富而充满变化。
朗香教堂 柯布西耶
朗香教堂的设计简洁、抽象。
它的形态跳出了现代主义的束缚,超越了惯常的标准与规则。其内部空间以侧面采光,凸显了宗教的神秘氛围。
思考:
对比苏州博物馆与朗香教堂的外观设计与内部空间的不同特点,分析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
●传统建筑的序列与群组有何特征
与西方建筑较重视自身完美相比,中国建筑更注重群体的布局。其中像都城与宫殿这样的建筑群讲究中正有序,按等级排列,严谨地安排在一条中轴线上。
为什么中国的建筑要采取这样一种空间布局方式呢?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故宫以庞大的建筑群,象征着君权对臣民的统摄,给人一种世俗力量的规整美。要敬天地,故要营建用于人与天地沟通的场所;要孝亲法祖,所以有宗庙、陵墓;要彰显君权至上的观念,都城设计要中正有序,那么都城、宫殿及建筑群必须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布局,主要的建筑物必须位于南北中轴线之上。
祁县乔家大院集中体现了清代北方民居的庭院式风格,为独立的城堡式建筑群。6个大院、19 个小院、几百间房屋,院外有院,院中有院,错落有致,各异奇趣,既有建筑上的层次感,又体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
中国民居的建筑群落,一种是院落式,一种是围合式。
聚族建屋是宋以后主要的家族组织形式,其组合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以单元组合为特征的“合院群聚落”和以向心式围合为特征的客家聚居建筑。
福建土楼内景
四合院式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建筑空间外实内虚的关系。院子由单体的建筑围合而成,每间房屋的面积不大,均朝向院子,形成典型的聚合式空间结构与形态。
中国建筑最基本的平面形式是长方形的“一字型”,内部简单,三间开或五间开,通过组合成为三合院、四合院。每个院子以门廊相连,并以中轴线做有序排列,主次分明,对称平衡,体现了和谐之美。
与西方建筑重视单体结构的完美相比,中国建筑对单体建筑的重视远远低于群体空间的组合。正因为注重序列与群组的空间关系,通过建筑物的高低配置、大小组合,由连绵起伏的屋顶组成了具有韵律的中国建筑群落,“群”构成了中国建筑的灵魂。
●为什么说雕梁与画栋也是中国建筑之美的精髓所在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大量的梁架、立柱与门窗,还有墙壁、基座、柱础等砖石构件,是古代建筑最常见的外在景观。这些构件艺术的处理 成为重要的装饰,无论是色彩、图案还是装饰手法,工匠们高超的制作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古人要在这些地方不厌其烦地制作各种各样的装饰? 他们的意图是什么?这些装饰在呈现中国传统建筑之美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说装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的精髓所在?
门窗棂格是最能体现图案美的建筑部位,格外受到强调。三间或五间开的大面积建 筑立面,分布着有规律的图案,形成织物般的纹饰, 既显现出构造美学的魅力,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阳光透过门窗棂格的纹样投射进来,一缕缕 光线为屋里带来光影虚实。如果把窗棂比作建筑的 眼睛,那么,中国建筑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眼睛。
浙江东阳民居廊檐下的撑拱
清代徽派建筑中的“牛腿”
九狮图
天坛祈年殿藻井
故宫建筑彩饰
彩饰就是敷彩于土木之上的装饰,是对建筑木构、墙面等的粉刷和涂抹,最早是为了对墙体进行保护。清式彩画按照品位高低依次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主要绘在天花、斗拱和额枋处。
建筑材料不仅影响到建筑的结构和造型,也是建筑装饰的物质载体。中国传统建筑把木材运用得非常娴熟,无论是色彩、图案还是装饰手法,都把木材的装饰构件制作得美轮美奂。
中国传统建筑有严密的等级制度。色彩是区分社会等级的手段,具有尊卑高低的文化特性。西周时规定红、黄、青、白、黑为正色,清代规定公侯的门屋为金色,一至二品为绿色,三至九品为黑色,民居只能用灰色。由于宫殿象征中央政权,黄、红两色在宫殿建筑中用得最多,追求繁艳绮丽、金碧 辉煌的效果。而中国民居、园林建筑则呈现清淡素雅、 质朴平和的特点。正如宗白华先生将中国古典美学归纳为两种美感,一种是“错彩镂金的美”,一种是“芙蓉出水的美”。
传统建筑中有“雕梁画栋“之说。 用故宫建筑彩饰和你身边熟知的传统建筑的彩饰作比较,从色彩、纹饰等方面写出一篇 300 字左右的研究报告。
课后作业
请探讨泥土、砖瓦、竹木、钢材、水泥块、玻璃等材料的特性。这些建筑用材给你带来了哪些不同的视觉感受?
预习下一节新课。
谢谢观看人美版高一美术
《实体与虚空——凝固的音乐》教学设计
课题 实体与虚空——凝固的音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中西方不同时期经典建筑中,材质、主旋律、节奏和韵律构成分析,深刻体会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主题,尝试运用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探索实践。 过程与方法:以教材古今中外具体的建筑为对象,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建筑节奏、韵律的基本构成方法,鼓励学生运用这些规律分析鉴别不同经典建筑体例内在艺术逻辑,提高鉴赏抽象能力,并在生活中收集、整理和初步尝试探索实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研究热情,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审美与社会文化价值,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增强对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了解中西方不同时期经典建筑艺术中旋律、韵律和节奏等构成方法,深刻体会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创新结合的探索实践。深切体会建筑不仅具有艺术审美规律,而且蕴含社会文化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本、PPT 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实体与虚空——凝固的音乐 一、中外建筑的用材有何不同 建筑材料是建筑艺术的载体,它决定着建筑 的特征、风格、效果等。 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有石材、木材、黏土、砖瓦、石灰等。现代建筑材料有钢材、水泥、混凝土、玻璃、塑料等。它们各具特色。中国建筑中的抬梁式、穿斗式与西方的“柱式” 架构不同。 中国的传统建筑用材主要是土和木,因此有“土木的诗篇”之誉。 西方的建筑由于大量使用石材,因此被冠以“石头的史书”之名。 土和木为什么是中国建筑自古以来所采用的主要材料? 目前学术上有不同的观点,最为广泛接受的是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即中国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在古代有茂密的森林,有取之不尽的木材,而黄土的本质又适宜用多种方法来建造房屋。还有的观点着眼于文化认知,认为泥土和树木是有生命的,木材富有弹性、柔韧性、温和性,显得朴素、自然,用于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出中国人温雅优美的审美情趣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二、中西建筑如何经营空间 人们煞费苦心建起一座楼房,使用的却是里面的空间。不同搭建方式决定了建筑的不同样态。空间除了大小、高低、方圆等差异,最主要还体现为虚与实两种基本关系。那么,如何来定义空间中的虚与实,它们是绝对的吗 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否可以转换? 空间的虚实究竟对建筑艺术效果的呈现有哪些作用? 苏州博物馆新馆借鉴苏州园林造园手法,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打破了中轴对称的传统布局,按功能需求穿插不同形式空间设计,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室内,使馆内外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丰富而充满变化。 朗香教堂的设计简洁、抽象。 它的形态跳出了现代主义的束缚,超越了惯常的标准与规则。其内部空间以侧面采光,凸显了宗教的神秘氛围 三、传统建筑的序列与群组有何特征 与西方建筑较重视自身完美相比,中国建筑更注重群体的布局。其中像都城与宫殿这样的建筑群讲究中正有序,按等级排列,严谨地安排在一条中轴线上。 为什么中国的建筑要采取这样一种空间布局方式呢?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中国建筑最基本的平面形式是长方形的“一字型”,内部简单,三间开或五间开,通过组合成为三合院、四合院。每个院子以门廊相连,并以中轴线做有序排列,主次分明,对称平衡,体现了和谐之美。 与西方建筑重视单体结构的完美相比,中国建筑对单体建筑的重视远远低于群体空间的组合。正因为注重序列与群组的空间关系,通过建筑物的高低配置、大小组合,由连绵起伏的屋顶组成了具有韵律的中国建筑群落,“群”构成了中国建筑的灵魂。 四、为什么说雕梁与画栋也是中国建筑之美的精髓所在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大量的梁架、立柱与门窗,还有墙壁、基座、柱础等砖石构件,是古代建筑最常见的外在景观。这些构件艺术的处理 成为重要的装饰,无论是色彩、图案还是装饰手法,工匠们高超的制作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古人要在这些地方不厌其烦地制作各种各样的装饰? 他们的意图是什么?这些装饰在呈现中国传统建筑之美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说装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的精髓所在? 建筑材料不仅影响到建筑的结构和造型,也是建筑装饰的物质载体。中国传统建筑把木材运用得非常娴熟,无论是色彩、图案还是装饰手法,都把木材的装饰构件制作得美轮美奂。 中国传统建筑有严密的等级制度。色彩是区分社会等级的手段,具有尊卑高低的文化特性。西周时规定红、黄、青、白、黑为正色,清代规定公侯的门屋为金色,一至二品为绿色,三至九品为黑色,民居只能用灰色。由于宫殿象征中央政权,黄、红两色在宫殿建筑中用得最多,追求繁艳绮丽、金碧 辉煌的效果。而中国民居、园林建筑则呈现清淡素雅、 质朴平和的特点。正如宗白华先生将中国古典美学归纳为两种美感,一种是“错彩镂金的美”,一种是“芙蓉出水的美”。
课后作业 1、传统建筑中有“雕梁画栋“之说。用故宫建筑彩饰和你身边熟知的传统建筑的彩饰作比较,从色彩、纹饰等方面写出一篇 300 字左右的研究报告。 2、请探讨泥土、砖瓦、竹木、钢材、水泥块、玻璃等材料的特性。这些建筑用材给你带来了哪些不同的视觉感受? 3、预习下节课新内容。
板书设计 实体与虚空——凝固的音乐 中外建筑的用材有何不同 中西建筑如何经营空间 传统建筑的序列与群组有何特征 为什么说雕梁与画栋也是中国建筑之美的精髓所在
教学反思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对这节课教学进行反思,我发现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要创造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在上课时候我没有单单教他们建筑的样式,而是将基础知识、中西方著名建筑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图文并茂。慢慢讲解古今中外具体的建筑为对象,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建筑节奏、韵律的基本构成方法,鼓励学生运用这些规律分析鉴别不同经典建筑体例内在艺术逻辑,提高鉴赏抽象能力,并在生活中收集、整理和初步尝试探索实践。让他们了解建筑作品,艺术作品和学生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