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无声之韵
——建筑艺术
目录
壹
贰
叁
实体与虚空——凝固的音乐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
人作与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园林里的建筑有什么妙趣
●园林的意境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外园林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主要分为皇家苑囿与私家园林两大类。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重要造园理念,意思是园林中的建筑及造景虽然是人力所为,但要有天然生成的妙趣,表达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显著特征。
●中国园林里的建筑有什么妙趣
中国四大园林: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苏州四大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它们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不同的建筑风格。
远香堂位于园林正中,山水、花木和亭榭等其他要素都围绕着它展开 , 吸引人们观赏厅堂的周围美景。
拙政园 远香堂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苏州 拙政园
由木构架结构形成的六种基本的屋顶形式有:
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和攒尖
顶(包括圆攒尖、三角攒尖、四角攒尖等)。
颐和园石舫
颐和园玉带桥
颐和园长廊
中国园林建筑中的一墙一垣、一桥一廊以及匾额楹联,具有成景、点景、观景等功能,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
戴醇士说:“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
倪云林每画山水,多置空亭,他有“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 的名句。
亭在中国园林中随处可见,是供人们短暂停留、休息、观景之用的,也是心灵、建筑、自然的融合,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可称为“立体的山水画”,在造园过程中常常将“意在笔先”“疏密 得当”“藏露相宜”“虚实相生”等画理、画法和画意融入其中,追求“以小见大”“曲径通幽”“宛若天成”的意境,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美学趣味。
●园林的意境是如何形成的
无锡寄畅园
寄畅园: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横街。
寄畅园的面积为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
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
颐和园佛香阁
颐和园是北山南水格局的皇家园林,在仿创南方西湖、寄畅园和苏州水乡风貌的基础上,以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全园,突出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意志。
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苏州园林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
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
网师园是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
留园
留园,曾名“东园”、“寒碧山庄”,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
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使园林建筑与山、水、石相融合而呈天然之趣。
中国园林巧用建筑的平面布局,间隔以山、水、树、石、桥等,追求曲径通幽、以小见大、以简代繁,在有限中体味无限的美学境界 ,在具体造园技巧上讲究巧于因借。
“因”主要是依据地理和内外风景特征,用人工设施来引导赏景。“借”是借景入园、纳景入室、取景入眼,通过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的手法,将园林的空间无限扩展,让想象可以自由延伸。
另外,中国古典园林中还有一些独特的手法,如建筑上多悬挂对联、匾额,石上有铭刻题咏,引导游者玩味,成为园林中重要的点缀品。这里所蕴含的诗情画意,也是营造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叠山理水”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造园手法。
所谓叠山,就是随形就势,削低垫高,筑土为山;
所谓理水,就是引水成池,在有限的空间里营建灵动的水系。叠山理水使得园林山美如画,水秀如诗,成为园林中的主景或形象标志。
●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个园
狮子林
沧浪亭
留园
园林的布局,完全按照自然山水设计。小径、廊、桥等组合成曲折变化的空间,制造一种移步换景的视觉体验与审美享受。廊的曲折在视觉上又产生一种流动美感,在曲折变化中营造不同的景观空间。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叠山理水成为中国造园最基本的手法,因为“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筑石为山,引水成池,呈园林之意趣成为造园的指导原则。
唐代以前的造园完全模仿自然山水,采土筑山,因此被称为“自然山水园林”,其体量大,占地面积广, 耗时长。到了唐代,私家园林发展很快,园林规模较小,这时候就采用“移天缩地”的手法,采用假山的形式塑造多姿万变的自然形态。尤其到了宋代,文人爱石成癖,赏石成为高雅情趣,园林用石盛行,竖立峰石以“点景”成为后来的造园模式。
历史上,中国古典园林曾无比辉煌,东方园林 乃至世界园林都曾经受到中国园林的深远影响,也曾掀起过一股“中国热”。近代以来,西方的造园理念也逐渐开始影响中国园林艺术,促进了本土园林呈现出许多丰富的面貌。那么,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中外园林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大报恩寺琉璃塔(版画)
比较英国的钱伯斯丘园中国塔与南京的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异同之处并完成表格。
造型 体量 材料 色彩 与环境的关系
相同
不同
大报恩寺琉璃塔(复建)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始建于 1428 年,高达 78.2 米,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 146 盏,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 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被当时的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被称为“天下第一塔”。
钱伯斯丘园中国塔(英国)
钱伯斯是英国乔治时期最负盛名的建筑师,曾来华学习中国建筑。1761年,他在负责整修伦敦附近著名的“丘园”时,采用中国园林辟 湖叠石的造园技巧,并模仿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建了一座八角十层、 高近五十米的砖塔,另外还造了一座亭子。
这种仿制中国的亭、阁、榭、 桥及假山的设计,被称为“英中式园林”。
圆明园海晏堂 铜版画 郎世宁
1747年,乾隆皇帝看到西洋画中的水法(喷泉),就问当时在宫廷里供职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谁可以仿制。郎世宁推荐了法国传教士蒋友仁。于是蒋友仁在长春园督造水法及机械设备,后 建成若干小喷泉及园林小品。同时郎世宁等人 主持了西洋楼的建筑和雕饰设计,在西洋楼景 区共建了六座房屋,即“谐奇趣”“蓄水楼”“养 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及三 组大型水法(喷泉)。
圆明园海晏堂遗址
龙安寺枯山水庭园
金阁寺庭园
中国园林在明末清初对西方国家产生广泛的影响。一些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将中国园林介绍到西方,其“师法自然”“创造意境”的特色让西方人耳目一新,由此使西方园林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最显著的差异就是中国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强调理性、秩序,两者的造园立意、构图布局、建筑形式、植物配置都迥然不同。
近代西方造园艺术兴起于意大利的台地园,后传到法国、英国等国家。17 世纪末,法国在君主集权力量的统治之下,将西方古典园林推向了极致。日本庭园是在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产生了突变。公元6世纪至8世纪,随着中国佛教的传入,日本庭园在吸收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时有选择地吸收了与日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适应的部分,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园林体系和文化。枯山水园林就是日本庭园的特色之一。
说一说你都去过哪些园林,哪些园林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运用所学知识写出一篇 200 字左右的感想。
课后作业
假设你是某著名园林景点的导游,试着设计一份关于该园林游览的讲稿。
预习下一节新课。
谢谢观看人美版高一美术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教学设计
课题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艺术成就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园林建筑的学习,认识中国园林的造园理念及背后的传统文化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怀,增强学生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研究热情,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审美与社会文化价值,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增强对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 探究园林之美主要有哪些要素构成。了解园林独特的设计思想、造园手法都是为了形成意境之美,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教学难点 了解经典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体会其中的传统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本、PPT 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园林里的建筑有什么妙趣 中国四大园林: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 苏州四大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它们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不同的建筑风格。 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主要分为皇家苑囿与私家园林两大类。“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重要造园理念,意思是园林中的建筑及造景虽然是人力所为,但要有天然生成的妙趣,表达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显著特征。 中国园林建筑中的一墙一垣、一桥一廊以及匾额楹联,具有成景、点景、观景等功能,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戴醇士说:“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倪云林每画山水,多置空亭,他有“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 的名句。亭在中国园林中随处可见,是供人们短暂停留、休息、观景之用的,也是心灵、建筑、自然的融合,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园林的意境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古典园林可称为“立体的山水画”,在造园过程中常常将“意在笔先”“疏密 得当”“藏露相宜”“虚实相生”等画理、画法和画意融入其中,追求“以小见大”“曲径通幽”“宛若天成”的意境,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美学趣味。 中国园林巧用建筑的平面布局,间隔以山、水、树、石、桥等,追求曲径通幽、以小见大、以简代繁,在有限中体味无限的美学境界 ,在具体造园技巧上讲究巧于因借。“因”主要是依据地理和内外风景特征,用人工设施来引导赏景。“借”是借景入园、纳景入室、取景入眼,通过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的手法,将园林的空间无限扩展,让想象可以自由延伸。另外,中国古典园林中还有一些独特的手法,如建筑上多悬挂对联、匾额,石上有铭刻题咏,引导游者玩味,成为园林中重要的点缀品。这里所蕴含的诗情画意,也是营造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叠山理水”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造园手法。所谓叠山,就是随形就势,削低垫高,筑土为山;所谓理水,就是引水成池,在有限的空间里营建灵动的水系。叠山理水使得园林山美如画,水秀如诗,成为园林中的主景或形象标志。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叠山理水成为中国造园最基本的手法,因为“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筑石为山,引水成池,呈园林之意趣成为造园的指导原则。 唐代以前的造园完全模仿自然山水,采土筑山,因此被称为“自然山水园林”,其体量大,占地面积广, 耗时长。到了唐代,私家园林发展很快,园林规模较小,这时候就采用“移天缩地”的手法,采用假山的形式塑造多姿万变的自然形态。尤其到了宋代,文人爱石成癖,赏石成为高雅情趣,园林用石盛行,竖立峰石以“点景”成为后来的造园模式。 四、中外园林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历史上,中国古典园林曾无比辉煌,东方园林 乃至世界园林都曾经受到中国园林的深远影响,也曾掀起过一股“中国热”。近代以来,西方的造园理念也逐渐开始影响中国园林艺术,促进了本土园林呈现出许多丰富的面貌。那么,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中国园林在明末清初对西方国家产生广泛的影响。一些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将中国园林介绍到西方,其“师法自然”“创造意境”的特色让西方人耳目一新,由此使西方园林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最显著的差异就是中国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强调理性、秩序,两者的造园立意、构图布局、建筑形式、植物配置都迥然不同。近代西方造园艺术兴起于意大利的台地园,后传到法国、英国等国家。17 世纪末,法国在君主集权力量的统治之下,将西方古典园林推向了极致。日本庭园是在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产生了突变。公元6世纪至8世纪,随着中国佛教的传入,日本庭园在吸收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时有选择地吸收了与日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适应的部分,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园林体系和文化。枯山水园林就是日本庭园的特色之一。
课后作业 1、说一说你都去过哪些园林,哪些园林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运用所学知识写出一篇 200 字左右的感想。 2、假设你是某著名园林景点的导游,试着设计一份关于该园林游览的讲稿。 3、预习下节课新内容。
板书设计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园林里的建筑有什么妙趣 园林的意境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园林叠山理水的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说雕梁与画栋也是中国建筑之美的精髓所在
教学反思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对这节课教学进行反思,我发现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要创造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在上课时候我没有单单教他们建筑的样式,而是将基础知识、中西方著名建筑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图文并茂。慢慢讲解古今中外具体的建筑为对象,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建筑节奏、韵律的基本构成方法,鼓励学生运用这些规律分析鉴别不同经典建筑体例内在艺术逻辑,提高鉴赏抽象能力,并在生活中收集、整理和初步尝试探索实践。让他们了解建筑作品,艺术作品和学生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