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无声之韵
——建筑艺术
目录
壹
贰
叁
实体与虚空——凝固的音乐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
人居与环境
——诗意的栖居
●传统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还有保存的价值吗
●如何协调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
●和谐的现代人居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要构建人、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传统建筑在造型、空间与功能上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了。
一方面,除了新出现的学校、工厂、商场等建筑类型, 现代人在居家生活中由实用出发而产生的对住宅的通风、采光、用水等要求也比古人更苛刻;
另一方面,硕果犹存的古村落、古民居传承了祖先的文化,是我们难以割舍的家园, 如果彻底舍弃了这样的建筑形式,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栖身何处呢?
●传统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还有保存的价值吗
1950年前后,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屡次发出要保护和整理北京文物古迹的呼吁:“北平的整个形制既是世界上可贵的孤例,而同时又是艺术的杰作,城内外许多建筑物是历史上、建筑史上、艺术史上的至宝。”
前门箭楼
你身边有哪些知名的古建筑?你觉得是否应该保护?请就如何保护这些古建筑,谈一谈你的想法。
传统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的矛盾
自测
辨析
讨论
《考工记》追溯了西周一些营建制度,被儒家视为重要典籍。
书中对都城设计提出了“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设计方法。由此可见,都城是规则、方正、中轴对称的城市,后来成为营建中国都城的范本。
周王城图
在现代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开发中,古建筑时常面临被拆除的命运。我们知道,古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前人给予我们的馈赠,它们具有的深层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保护它们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传统建筑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如环境适应性强、取材简单、建设与维修方便、空间布局灵活等。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的改变,也呈现出一些不足,需要有新型的建筑来补充或取代。
然而,当前在对待城市发展和古建筑保护方面,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只重视单体建筑的保护,不重视历史文化街区;法律方面需要完善古建筑的文物分级制度;对古建筑的修缮是“修旧如旧”,还是回到建筑初建原点状况存在争议等。
●如何协调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
古民居村落
巴黎城市轴线的延伸与新区建设
《内罗毕建议》对城市发展和古建筑保护提出了一些措施,重点是:
第一,对建筑群首先要鉴定,对其空间演变以及它的考古的、历史的、建筑的、技术的各种资料要进行整体分析。
第二,若建筑群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要素,要把这些时期都显示出来。
第三,要预防过量旅游对建筑群造成的破坏,避免各种污染。
第四,在保护修缮的同时,要采取恢复生命力的行动,使它们能长期存在下去。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因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和城市面貌的需要,标准化、模式化的所谓“现代建筑”大规模出现,这在短期内的确高效地解决了居住需求,却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景观。城市里的天际线不再丰富而多变,农村的乡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也开始疏远。
●和谐的现代人居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出:文物建筑“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具体而言,历史价值是指古建筑传递深厚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前人生活的时代;
艺术价值是指古建筑具有优美而凝重的形态,能给我们美的熏陶;
科学价值是指古建筑具有坚固合理的结构和独特的材料用法,体现了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
此外,古建筑还具有体现民风民俗的文化价值,唤起当地人们自豪感和归属感的情感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被继续居住、研究和游览等价值。
北京菊儿胡同
北京青云胡同
福州三坊七巷俯瞰图
福州三坊七巷巷口
二是高耗能性,破坏性建设触目惊心,城镇发展只顾及眼前利益,缺乏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和浪费;
四是主体缺失性,城镇居民不能参与家园的建设和管理,导致建成环境与地方文脉割裂的现象。
一是盲目性、唯经济利益性,过于注重娱乐项目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兴建,城镇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各种功能区混杂,人居环境品质不高;
三是复制性,同质化倾向严重,照抄照搬某些都市景观的伪文化行为,导致城镇地方性、区域性的人文景观淡化或消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的发展有了显著的变化,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在快速发展中,一些城镇自身独有的景观文化日益丧失,在外表日趋繁盛的景象下,却存在着值得关注与反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城市有了更多的期待,城市不仅仅是工作、居住的场所,更应该是绿色的城市。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只有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才能做好城市工作。
在城市建设中,除了要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还应避免见到的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景象,而应力求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让生活更加美好。
●为什么要构建人、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美秀美术馆 贝聿铭
一排背靠青山、面朝田野、错落有致的三层小楼连绵成片。薄雾中,白墙黛瓦,宛若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这一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新农居村落,从农民真实需求出发,回归生活本源。整体设计完美体现了人、村落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既保护了当地古建筑,又强化了传统的江南民居特有的神韵与意境。
东梓关村回迁房 浙江富阳
流水别墅 赖特 美国匹兹堡
流水别墅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弗兰克·罗伊德·赖特的代表作品。
他利用环境本身作为建筑元素,将自己的设计思想完全体现在其中。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 陆文宇
人类创造辉煌也会毁坏辉煌,在城市建设开发中,古建筑常常受到严重破坏。它们是古代文明幸存的见证,妥善地保护它们是我们的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好昨日的历史能帮助我们创造出明日的辉煌。
若请你主持规划一座古村落的改建,你会倾向哪一种风格?请拟定一份策划书。
课后作业
选择不同时代的中国建筑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不同的艺术特点与本民族文化历史的关系。
预习下一节新课。
谢谢观看人美版高一美术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教学设计
课题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识别建筑的材质与结构、功能与空间。了解建筑的序列与群组、形象与意蕴。 能与同学交流自己对建筑作品的想法和观点。 举例说明和谐的现代人居环境应有的样子,并引领学生思考建构人、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意义所在。 过程与方法:能比较、分析中外建筑在材料、建造方法和风格特征方面的基本差异。能选择古今中外的建筑作品,收集时代背景,分析其中所隐含的文化因素。能分析和判断生活中的建筑作品,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优势进行了解,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积极保护,在当代城镇化进程中建构人、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有我国人居的经典文化符号,在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守护我国的精神文化家园,显得格外重要且意义深远。
教学重点 从古人的居住智慧角度出发,明确传统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所具有的保存价值,以及如何协调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以技术、艺术和思想三个递进的层次了解与理解传统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所具有的保存价值,了解如何协调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通过具体措施与建议以及实例加以思考与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本、PPT 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 一、传统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还有保存的价值吗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传统建筑在造型、空间与功能上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了。一方面,除了新出现的学校、工厂、商场等建筑类型, 现代人在居家生活中由实用出发而产生的对住宅的通风、采光、用水等要求也比古人更苛刻;另一方面,硕果犹存的古村落、古民居传承了祖先的文化,是我们难以割舍的家园, 如果彻底舍弃了这样的建筑形式,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栖身何处呢? 在现代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开发中,古建筑时常面临被拆除的命运。我们知道,古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前人给予我们的馈赠,它们具有的深层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保护它们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如何协调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如环境适应性强、取材简单、建设与维修方便、空间布局灵活等。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的改变,也呈现出一些不足,需要有新型的建筑来补充或取代。然而,当前在对待城市发展和古建筑保护方面,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只重视单体建筑的保护,不重视历史文化街区;法律方面需要完善古建筑的文物分级制度;对古建筑的修缮是“修旧如旧”,还是回到建筑初建原点状况存在争议等。 《内罗毕建议》对城市发展和古建筑保护提出了一些措施,重点是:第一,对建筑群首先要鉴定,对其空间演变以及它的考古的、历史的、建筑的、技术的各种资料要进行整体分析。第二,若建筑群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要素,要把这些时期都显示出来。第三,要预防过量旅游对建筑群造成的破坏,避免各种污染。第四,在保护修缮的同时,要采取恢复生命力的行动,使它们能长期存在下去。以周庄水乡古镇为例,探究如何有效协调中国当代城镇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以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和文村改造为例,阐明和谐的现代人据环境应有的样子。以流水别墅、美秀美术馆、东梓关村回迁房作为课后延展,引发学生思考构建人、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意义。 三、和谐的现代人居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因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和城市面貌的需要,标准化、模式化的所谓“现代建筑”大规模出现,这在短期内的确高效地解决了居住需求,却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景观。城市里的天际线不再丰富而多变,农村的乡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也开始疏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指出:文物建筑“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具体而言,历史价值是指古建筑传递深厚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前人生活的时代;艺术价值是指古建筑具有优美而凝重的形态,能给我们美的熏陶;科学价值是指古建筑具有坚固合理的结构和独特的材料用法,体现了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此外,古建筑还具有体现民风民俗的文化价值,唤起当地人们自豪感和归属感的情感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被继续居住、研究和游览等价值。 四、为什么要构建人、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城市有了更多的期待,城市不仅仅是工作、居住的场所,更应该是绿色的城市。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只有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才能做好城市工作。 在城市建设中,除了要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还应避免见到的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景象,而应力求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让生活更加美好。 人类创造辉煌也会毁坏辉煌,在城市建设开发中,古建筑常常受到严重破坏。它们是古代文明幸存的见证,妥善地保护它们是我们的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好昨日的历史能帮助我们创造出明日的辉煌。 过去、现在与未来一脉相承,休戚与共。在对历史的接纳、立足当代进行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中,文化自信由此生成。
课后作业 1、若请你主持规划一座古村落的改建,你会倾向哪一种风格?请拟定一份策划书。 2、选择不同时代的中国建筑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不同的艺术特点与本民族文化历史的关系。 3、预习下节课新内容。
板书设计 人居与环境——诗意的栖居 传统建筑在城镇化进程中还有保存的价值吗 如何协调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 和谐的现代人居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要构建人、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十分重要。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时代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敝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要求和体现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艺术课是最让人心动的一门学科,它让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轻松地接收一些本学科外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