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小石潭记
【导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能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对自然景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复杂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一山一水真朋友,一花一鸟好兄弟”。历史上的文人们在失意郁闷时往往喜欢寄情山水。在唐代,有这样一位文学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到达永州后,他到处寻访山水美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章。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为坻(chí)
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ǐ)
俶尔(chù) 翕忽(xī) 差互(cī)
寂寥(liáo) 幽邃(suì) 悄怆(qiǎo chuàng)
2.文言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
①乐
②可
③清
④从
⑤以
⑥参
⑦而
⑧见
⑨环
为
(2)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名词作状语)
②下见小潭(向下,名词作状语)
③日光下澈(向下,名词作状语)
④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名词作状语)
⑤俶尔远逝(向远处,形容词作状语)
⑥潭西南而望(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⑦近岸(靠近,形容词作动词)
⑧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⑨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凄神寒骨(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寒冷)
(3)特殊句式
①例装句 例: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译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②省略句 例:斗折蛇行。句前省略了主语“溪水”。
3.作者简介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原,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待了整整十年,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后又被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47岁的生命。
4.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试着读课文,注意断句,小组推荐代表诵读。
3.抽一名优等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4.文章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
【交流点拨】水、石、树、蔓、鱼、岸等。
5.作者从哪些景物感受到了愉悦?
【交流点拨】水声、游鱼。
6.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
【交流点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一)理清思路
1.理解文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第二部分(第2~3段):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第三部分(第4段):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第四部分(第5段):补充交代同行的人。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点拨】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中气氛。
(二)深层探究
1.第2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交流点拨】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2.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写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3.写小溪的源流,依次抓住溪源、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交流点拨】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写溪身,形容它像北斗七星曲折,这是静止的;写溪水,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动静结合。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遂”,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交流点拨】①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隔篁竹,闻水声”用“如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调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②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指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 “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③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里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④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⑤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⑥移步换景。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出一幅美妙的图画。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总结课文
柳宗元运用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等,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气氛,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2.拓展延伸
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优美幽静,令人向往。如果要把小石潭开发为旅游景点,聘你为导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小石潭?既要保持小石潭原有的特点,又要融进现代化的风格。请结合译文写一篇导游词,要求既生动形象,又简洁明快。(只介绍一个景点)
【交流点拨】各位游客,刚才介绍了小石潭得名的原因,现在请看潭中的鱼儿,这是小石潭最具特色的一景:阳光下潭水清澈见底,活泼可爱的鱼像小鸟在空中游动一样,有的抬头似乎要与我们交谈,有的摇头摆尾,令人忍俊不禁,相信大家看了这潭中鱼,会有好运气,年年有“余”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