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驿路梨花
【课内导读】
一、生字词
寨( ) 撵( ) 竹篾( ) 修qì( )
晶莹( ) 驿( )路 陡qiào( ) 简lòu( )
二、课文内容理解
1.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2.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3.“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4.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课外延伸】
草根募捐晚会
胡玲
①老李突患重病的消息在老街炸开了。
②老李的病情牵动着老街人的心。
③老街,城之一隅,多是出租房,租住者皆为外来务工者,平素大家多有交集。老李五十来岁,在老街的外来工子弟校教体育,他热心善良,喜爱游泳,水性尤佳。老街边上是东江河。在老李的召集下,组建了水上义务救援队。平日里,救援队轮流在江边巡逻,劝导玩水者,救援了数十名溺水者,深受老街人敬佩。
④老李家境普通,不堪承受巨额手术费,加上病痛难忍,他决定放弃治疗。老街人自发组织捐款,无奈大多数人收入不高,只筹得五万多元,仍旧是杯水车薪。
⑤晚上,老街古榕树下,一群人围坐着,又说起了老李。翻看手机新闻的出租车司机小陈突然抬头,说:“要不,咱们也像新闻里一样,搞个募捐晚会,为老李筹集医药钱。”
⑥“主意倒是好,可搞晚会要有舞台、音响设备,还要排练文艺节目,我们这些土包子,怎么弄得了?”卖豆腐的老王一声叹息。“无论怎样,咱们一定要想办法救老李。”清洁工陈老太说。
⑦三天后,老街人又在榕树下聚集。我昨天去文化馆收破烂,把老李的情况跟他们说了说,他们愿意无偿借给我们音响设备,收破烂的老陈说;舞台设计可以交给我孙子,他学设计的,设计舞台背景应该没多大问题,卖菜的丁妈奶说;我表演一个街舞,念书时我可是校街舞团成员,酒店服务生小胡说……
⑧大家都热切地建言献策,只有卖包子的方姨沉默着不插嘴,半晌,她深吸一口气,有点犹豫地说:“我唱首歌吧!”
⑨方姨,你会唱歌?平时没见你出过声儿啊?”大家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方姨凝神想了
片刻,小声说:“我……我还是唱吧,我也要为晚会出份力,草根晚会嘛,观众不会在意我唱得好坏的。我最后唱,估计那会儿观众走得差不多了,影响不了晚会的。”
⑩一周后,“救助好人,传递爱心”草根募捐晚会在文化广场拉开了帷幕。老街人把老李也搀扶到了晚会现场。老李虚弱地坐在观众席中,被病魔折磨得只剩下一把骨架,看着就让人心疼。舞台简陋,节目也不是很专业,但依然引来观众无数,人们通过晚会了解到老李的爱心事迹,纷纷慷慨解囊。
晚会临近尾声,观众渐渐散去,这时只见方姨身穿洁白演出礼服,神采奕奕地走上舞台。音乐响起,方姨亮嗓,蓦地,观众们呆了。她的声音清亮高亢,饱含深情,宛如天籁。正散去的观众,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人们沉醉在方姨的歌声里。
“天啊,这完全是专业歌手的水平,方姨真是深藏不露啊!”老街人连连惊叹。
哎,这声音听着好耳熟啊!很像当年文工团的歌手安妮。对,她是安妮,我想起来了。20年前,安妮可是小有名气,后来不知怎么销声匿迹了……台下有不少人高声议论着。
方姨唱毕,台下掌声雷动,她眼神闪光,娓娓道来:“大家说得没错,我就是曾经的歌手安妮,当年文工团改制后,我下岗了,我去酒吧唱歌,去农村跑商演,做婚庆歌手。后来,有人说我老了,唱法过时了,生活一落千丈,那时,我又生了一场大病,身材变形。为了生存,我只能改行,隐姓埋名,来到老街,开了间包子铺。老街人不知道我是谁,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是老李,救起了我落水的儿子,他是个好人,希望好人有好报。”
方姨接着说:“其实,我已经20多年没唱歌了,为了这次登台,我偷偷练声……我说这些,只想告诉台下的老李,我都能重新站上舞台,重新唱歌,你也可以从病床上站起来。”好!好!台下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草根募捐晚会结束了,余热未了,引发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引起全城人的关注。
(选自《羊城晚报》2019年4月8日,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4分)
老李患病,牵动人心→① →② →媒体报道,引起关注
2.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方姨的形象。(4分)
3.结合全文按要求赏析。(6分)
⑴老李突患重病的消息在老街炸开了。(品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⑵正散去的观众,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人们沉醉在方姨的歌声里。(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3分)
4.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极为巧妙,试结合⑧— 段进行分析。(4分)
5.有人给文章添加了一个结尾:“半月后,老李的手术在中心医院进行……”。与选文相比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说出你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驿路梨花
【课内导读】
二、1.“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2.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行走在深山里的“我”和老余,在淡淡月光下,穿过梨树林,发现了小茅屋,房门反扣,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请进”两个字。“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形成第一个悬念。得到帮助的“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可是他说他只是过路人,引出的第一次误会消除了。
引出第二个悬念,“主人家是谁?”瑶族老人说,他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产生了第二次误会。
哈尼小姑娘出现,解释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第二次误会消除,产生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述说,终于知道原委:解放军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照料小茅屋,还有瑶族老人和我们。
3.a.自然界的梨花,开头点题,为故事情节作铺垫。营造美的意境。b.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烘托出哈尼小姑娘美好的助人为乐的品质。照应题目推动故事发展。c.最后,升华主题,首尾呼应
以它为题的妙处:将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在一起,同时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课外延伸】
1.(4分)①草根献策,等划晚会(2分);②举行晚会,方姨演唱(或:方姨演唱,激励老李)(2分)
2.(4分)①知恩图报:登台唱歌,感谢并鼓励老李,也感谢老街人对她的帮助;②性格坚强:勇敢面对下岗失业、病痛等打击,改行开包子铺;③唱功专业:歌声清亮高亢,宛如天籁。(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答“善良”给1分,答“勤劳”不给分)
3.(6分)⑴(3分)形象生动地写出老李患病的消息带给老街人的震撼之大、影响之广。⑵(3分)侧面描写(1分),通过人们的反应,侧面烘托出方姨歌声动听,演唱精彩(2分)。
4.(4分)可从悬念、铺垫和反转中任进一方面作答。
悬念(1分):前文写方姨的犹豫和艰难抉择,给读者留下疑惑(1分),后文写方姨自述经历,揭示谜底(1分),吸引读者,引人入胜(1分)。
铺垫(1分):前文写老街人对方姨唱歌的怀疑,以及对方姨上台前晚会情形的叙述,都是为方姨出场作铺垫(2分),这样能更好地塑造方姨的形象(1分)。
反转(或:突转)(1分):前文写老街人对方姨唱歌的疑惑(1分),后文写观众沉醉于方的精彩演唱中,与前文形成强烈的反转(1分),使情节跌宕起伏(1分)。
5.(4分)选文结尾更好(1分)。理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3分)。或:加后的结尾更好(1分)。理由:结构上,首尾期应,结构完整(2分);内容上,结果圆满,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1分)。(共19张PPT)
驿路梨花
彭荆风
课前预习,第一次略读
壹
一、计时读完课文,仿照示例,在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箭头旁边各填两个字,梳理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关系。(写在93页页眉处)
梨花
( )
一群小姑娘
( )
瑶族老人
( )
“我”和老余
( )
解放军战士
(修建)
小茅屋
小茅屋的故事
梨花
( 照料 )
一群小姑娘
( 照管 )
瑶族老人
( 回报 )
“我”和老余
( 借住 )
解放军战士
(修建)
小茅屋
小茅屋的故事
二、圈注文中生字词,并完成自主学本56页第一题。
寨zhài 撵niǎn 扛 驿yì路
迷茫 陡峭qiào 露宿sù 竹篾miè
简陋lòu 悠闲 修葺 qì 晶莹yíng
折zhé损
三、课题“驿路梨花”源自下面这首诗,了解大意。再背一句含梨花的诗句。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再次略读,品味写法
贰
发现小茅屋
得知瑶族老人不是小屋主人
1.结合课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1.(1)这是什么人的房子?
(2)遇见瑶族老人走进来,连忙感谢
(3)哈尼小姑娘出现,连忙行礼感谢。
(4)小姑娘说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5)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
2.通过思维导图,你发现本文构思的巧妙之处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示例:巧妙之处在于:文章设置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最终揭晓谜底。表达效果:文章始终围绕“小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推进,中间误会不断,不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最后揭秘,使文章一波三折,情节丰富,将一个浅显的故事写得颇有内涵。
第一个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一个误会——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房子的主人
第一个误会解除——瑶族老人是过路人
第二个悬念——主人家是谁
第二个误会——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二个误会解除——帮忙照顾房子,解放军建造
第三个悬念——解放军为什么建造房子
2.“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每处含义是什么?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先在文中用序号标出。
①自然界的梨花,开头点题,为故事情节作铺垫。营造美的意境。
②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烘托出哈尼小姑娘美好的助人为乐的品质。照应题目推动故事发展。最后升华主题,首尾呼应
3.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1)“梨花”既是文中的自然景色,也是无私照管小屋的人物的名字;将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在一起,暗示文章主旨:淳朴的民风、美好的人性能给人温暖。
(2)同时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课外延伸阅读——《草根募捐晚会》(同步练习阅读)
1.(4分)①草根献策,策划晚会(2分);②举行晚会,方姨演唱(或:方姨演唱,激励老李)(2分)
(题型:情节概括,四字概括)
2.(4分)①知恩图报(1分,性格概括):登台唱歌,感谢并鼓励老李,也感谢老街人对她的帮助(1分,情节概括或相应描写);
②坚强,能屈能伸(1分,性格概括):勇敢面对下岗失业、病痛等打击,改行开包子铺(1分,情节概括或相应描写);③唱功专业:歌声清亮高亢,宛如天籁。(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答“善良”给1分,答“勤劳”不给分)
题型:人物形象分析(概括+情节)
3.(6分)⑴(3分)“炸开”是夸张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老李患重病的消息带给老街人的震撼之大、影响之广。
⑵(3分)侧面描写(1分),通过散去观众的反应,烘托出方姨歌声动听,演唱精彩(2分)。
4.(4分)可从悬念、反转中任选一方面作答。
悬念(1分):前文写方姨的犹豫和艰难抉择,给读者留下疑惑(1分),后文写方姨自述经历,揭示谜底(1分),吸引读者,引人入胜(1分)。
反转(或:突转)(1分):前文写老街人对方姨唱歌的疑惑(1分),后文写观众沉醉于方的精彩演唱中,与前文形成强烈的反转(1分),使情节跌宕起伏(1分)。
5.(4分)选文结尾更好。
理由:结尾写了募捐晚会后媒体和全城人的反应,没有交代老李的情况(概括内容)(2分);这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表达效果)(2分)。
或:加后的结尾更好。
理由:添加了老李的情况,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内容上)(2分);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结构上)(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