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第二中学 2021-2022 学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儒家认为检验国家统
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是民心向背”错误。由第三段“儒家认为民心所向是统治合法、合
理的最终依据,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可知,应该是“民心所向”,而不是“民心向背”。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以‘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错误。文章从“富民是‘政之急者’”“富民是治国安邦之
基石”“富民是‘治人者’之天职”“富民是善治之标志”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层层递进,论
述了富民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并没有具体提到如何解决富民的问题。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没有关注到百姓的精
神需求”表述过于绝对化。材料第二段中“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中的“贵”包含
了精神追求。
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无法得到氮素”错误,原文
为“难以得到氮素”,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A.“藻类只有通
过还原反应才能参与土壤的变化”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
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质。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
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很难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来进行循环运动”,没有藻类的还
原反应,一些化学元素很难循环;但并不是说藻类只能通过还原反应才能参与土壤变化。
B.“这说明土壤里的大个居住者中蚯蚓最重要”错误,原文说的是“在土壤里的大个居住者
中,可能再没有比蚯蚓更为重要的了”,这只是一种推测,而非肯定。D.“‘总—分—总’结
构”错误,根据“除了这一大群非常微小但却不停地艰苦劳动着的生物外,当然还有许多较
大的生物”可知,最后一部分仍然是“分说”,应该是“总分”关系,并且文章中心话题是
有机体对土壤的重要性。
6.①举例子,作者以一些螨虫在掉下的枞树针叶里的活动为例,说明小生物在完成它
们的任务中所表现出的特征是难以置信的,使文章更明确,易于理解。②打比方,“正是由
于土壤中无数有机体的存在和活动,才使土壤能给大地披上绿色的外衣”将地表的植物比作
绿色的外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有机体参与之后,对土壤中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
“例如,有几种螨类甚至能够在掉下的枞树针叶里开始其生活”是举例子,说明它们“在
完成它们任务中所具有的特征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使意思更明确,更易于理解。“正是
由于土壤中无数有机体的存在和活动,才使土壤能给大地披上绿色的外衣”是打比方,把地
表的植物比作绿色的外衣,使说明形象生动。“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一英
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是列数字,显得准确
客观。“查理斯·达尔文发表了题为《蠕虫活动对作物肥土的形成以及蠕虫习性观察》一书。
在这本书里……”是引资料,通过资料说明了蚯蚓对土壤的重要性。第四段到最后一段是分
类别,分别论述了“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以
惊人数量存在的还有微小的螨类和被称为跃尾虫的没有翅膀的原始昆虫”“还有许多较大的
生物……可能再没有比蚯蚓更为重要的了”,把参与土壤变化的活的有机体分为细菌、真菌、
藻类,螨类、跃尾虫等小的有机体和以蚯蚓为代表的较大生物来说明它们对土壤的作用,条
理清晰,层次分明。考生从中选择两种简要分析即可。
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侧面表现了同学对
‘我’的崇敬”错误,从小说语境看,应是起到渲染童真、童趣氛围的作用,突出“我”对
成为名医的强烈憧憬。
8.①不可删去,②理由:这句话是“我”答复同学们“会治吗”这一质疑的回应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这段文字的内容为下文叙述“我”背着药箱到树林深处给同学看病上药等场
景做了充分铺垫,删去了,一则不能照应“摇头又点头”,二则使情节发展因果逻辑出现漏
洞而显得生硬、突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联系“我”说话时的动作细
节“摇头又点头”,以及话语的前一句“当然会”,不难发现,小说中的“我”面对同学的“会
治吗”这一质疑时,其实是矛盾的或者说是不确定的,童稚而天真的“我”自以为是地成为
“名医”,可见其想成为名医愿望的强烈,这与其“点头”的细节呼应;但是,他又强调“在
我上学这一段,他们是不会让我开药的,我给你们看了,你们还得去门诊部拿药”,这其实
是“我”机敏地掩饰,生怕因此而暴露了“我”的“秘密”,这就为下文叙述“我”背着药
箱到林子里给同学看病上药等场景做了充分铺垫,若删去,则不能照应前文的“摇头又点头”,
也使故事情节因果链条出现断裂,而显得突兀、生硬,由此可见张炜小说叙事针脚的细密,
情节逻辑的严谨。
9.(1)“我”的形象特点,①有理想:憧憬成为一位像“由由夺”式的医术高超、受人
敬重的名医。②好奇心强、天真:对名医“由由夺”的医术奥秘深感兴趣,有强烈的模仿实
践的欲望。③乐于助人、有爱心:特别关心所有生病的人,不止一次陪感冒的同学去门诊部,
背着药箱到林子里给受伤的同学上药。④有责任感,有自律意识:以医生身份要求自己,主
动安慰受伤同学并为其包扎、上药。
(2)表达效果:小说以“我”,即一个儿童的视角,来叙述童年“名医”梦想的成因、
林中行医场景、梦想破灭等经历,充满童真童趣,真实亲切;小说以年幼孩子的视角来观察
和表现世界,其语言、结构和情节都与孩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相一致,因此具有鲜明的
儿童色彩;小说通过孩子的自述,表达了对生命本真天性的赞颂,对人间温情的珍重,对优
秀传统文化(如“中医”)的推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叙述视角的能力。(1)从“有一段时间我
立志要做医生……”“就在那些日子里,我认为自己该是一个医生……”等处可知,小说中
的“我”年少但有高远的志向,憧憬成为一位像“由由夺”“外祖父”那样的医术精湛受人
尊敬的名医,可见“我”是一个有理想的少年;
从“我趁这工夫看清了他的手:指甲圆鼓鼓的,比一般人长,但是很干净。我相信自己
的全部秘密都被这只手给探去了……”“我自制了一个小药箱,把家里所有的药片、碘酒和
紫药水之类的都装进去……”等处可知,“我”对名医“由由夺”的医术奥秘深感兴趣,有
强烈的模仿实践的欲望,可见“我”是一个天真、好奇心很强的少年;从“我对所有生病的
人都特别关心,不止一次陪感冒的同学去门诊部”“有一个女同学被百刺毛虫蜇过,差不多
要哭了。我安慰她,号过脉看过舌苔,用野花根烧成的炭水给她细细地擦了三遍”等处可知,
“我”有爱心,关心、爱护所有生病的人,与同学融洽相处,乐于助人,可见“我”是一个
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少年;
从“从此以后,我就以医生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也以一个医生的身份要求自己了……”
“我自制了一个小药箱,把家里所有的药片、碘酒和紫药水之类的都装进去”“有一个女同
学被百刺毛虫蜇过,差不多要哭了。我安慰她,号过脉看过舌苔,用野花根烧成的炭水给她
细细地擦了三遍”等处可知,“我”以名医自视,主动安慰受伤同学并为其包扎、上药,可
见“我”是一个有责任感、有自律意识的少年。
(2)“我”是小说的叙述者,又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以“我”这样一个乡下儿童的视
角叙事,叙述童年“名医”梦想的成因、行医的场景以及“名医”梦想破灭等经历,充满童
真童趣,让人更感真实、亲切,更加引人入胜;小说通过一个孩子“我”的往事回忆来讲述
故事,小说以孩童的口吻叙述故事,以孩子的视角观察和表现世界,其语言、结构和情节都
与孩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相一致,给小说镀上一层浓厚的儿童色彩;以“我”这样一个
孩子的视角来叙事,通过孩子的自述,能更真切地表达对生命本真天性的赞颂,对人间温情
的珍重,对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医”)的推崇。
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译:秦朝兼并了诸侯崤山以东的三
十多个郡,修整好各地的关隘,占据各地的险要地势,整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守护着这些地
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兵器,仅仅靠着锄把和木
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根据语境,“修
津关”的主语是“秦”,而不是“山东三十余郡”,因此应该在“修津关”前断开,排除 A、
C。“然”是转折连词,用在句首,因此应该在“然”前断开,再排除 B。
1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社为谷神,稷为土神”错
误。应该是“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
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错误。原文“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是
作者假设的情况。
13.(1)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来图谋他的君主。大臣们不忠
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
(2)贵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错误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趁机;“要市于外”,
状语后置句,“于外要市”;“要市”,以要挟手段做交易;“信”,忠实;“可见于此”,状语后
置句,“于此可见”。(2)“禽”,同“擒”,擒获;“救败”,挽救败亡的策略;“为禽者”,被
动句,被擒获,遭擒获;“者……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秦朝兼并了诸侯崤山以东的三十多个郡,修整好各地的关隘,占据各地的险要地势,整
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
箭矛戟等兵器,仅仅靠着锄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
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和桥梁来不及关闭,长戟刺
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像篱笆那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
于是山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
力,在外面跟诸侯做交易,来图谋他的君主。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
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
东地区即使动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
秦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它
的地理形势造成的呀!况且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难
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
要关塞驻军防守。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有一般占据王位者的德行。
他们的交往还不亲厚,他们的名声还未显扬,名义上是说灭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
呀。他们看见秦朝的防御是难以进犯的,就必定退兵。如果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
以等待他们的衰败,收养弱小,扶助疲敝,那么凭着能对大国发号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担心
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贵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
救败亡的策略错误啊。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
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
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
化的人啊,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就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
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双脚紧靠着站着,
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善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
下已经大乱,坏消息不让皇上知道,这难道不可悲吗?
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饬法令,设立刑罚,
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也能靠春秋
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削弱的时候,也能内部加强守护,外部交好其他国家而使社
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动不安;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
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顺序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延续了一千多
年不断绝。而秦朝在根本的和次要的方面皆失,所以统治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
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
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
亡的道理,明辨权位势力的适当运用,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1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菊花不接受春天的一点恩
惠”这一理解不准确,该句是说菊花得不到春天的一点恩惠,隐喻自身沉沦,怀才不遇,“饱
含豁达之意”这一赏析也不当,应是“幽怨之意”。
15.①上句化用陶渊明爱菊这一熟典,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世以
陶公为菊花之知己;下句运用拟人手法,说行将开尽的菊花因为陶公逝世之后再也难遇知己
了,所以那带露残菊仿佛为此而伤心落泪。
②诗人由登高所见“菊尽”而联想到菊之知己陶公,进而想象残菊带露是为再无知己的
陶公而“泪痕”斑斑,抒发了诗人清高孤介的品格和遭冷落、无知己的身世感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与情感内涵的鉴赏分析的能力。诗的尾联“陶公
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很有特点。首先在表现手法上,此句运用了用典和拟人的修
辞手法,陶渊明是爱菊的典型,写有大量关于菊花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等,所以世以陶公为菊花之知己。所以“陶公没后无知己”一句就是运用了陶渊明爱菊这一
个人们熟知的典故,交代自陶渊明去世后,菊花在世间再无知己了。同时,“露滴幽丛见泪
痕”一句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泪痕”一词将菊花人格化,说残菊带露,是因为再也没
有爱菊之陶公,而伤心落泪,这一比拟联想自然,想象合理,形象鲜明。其次,在情感内涵
方面,尾联化用陶渊明爱菊这一熟典,通过将菊花带露想象为菊花因失去作为知己的陶公而
伤心落泪,隐喻自己高洁孤介的品格,以及世无知音,横遭冷落、排挤的苦闷。
16.(1)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2)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3)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曾、舫、
唯、悬”等,要通过理解字义去记忆。
1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①“换言之”指换一
句话说;“概言之”指概括起来说。根据语境,此处并不是概括含义,应选用“换言之”。②
“跨度”指距离,有跨越之义;“长度”指两端之间的距离。语境强调从一个阶段跨越到另
一个阶段,选用“跨度”更符合语境。③“悲欢离合”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
的各种心情;“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文中语境强调人物命运的变化不定,应
选用“跌宕起伏”。“悲欢离合”侧重指人生历程中的遭际和变故,用来描写命运不恰当。④
“光怪陆离”有怪异、驳杂的意思,“错落有致”强调事物的布局虽然各有不同,但很有情
趣,此处对象为“百姓群像图”,用“错落有致"更为贴切。
18.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破折号作用的能力。文中破折号的作用表示解释说明。
A.表示语音的延长。B.表示话题的转换。C.表示总结上文。D.表示解释说明。故选 D。
19.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扣住……
为中心”句式杂糅;二是“无以复加的人间奇景”搭配不当。B.“围绕……为中心”错误,
“无以复加的人间奇景”搭配不当;C.“扣住……为中心”句式杂糅;D.“无以复加的人
间奇景”搭配不当。
20.①体液不能被“拉”回去;②患上航天神经眼综合征;③终于有望得到解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原文“在地球上,每当人们起床,
重力会把体液从脑部‘拉’回去”可以推知,在缺乏重力的太空中,“体液不能被‘拉’回
去”,而是“漂浮”在脑中。所以,该空应该填写“体液不能被‘拉’回去”。第二空:依据
本段开头“宇航员在太空时会面临眼部问题——航天神经眼综合征”可知,这是本段的中心
内容,依据“有研究提出……”可知,后文内容是分析怎么造成宇航员“航天神经眼综合征”
的,再结合横线前面的“脑液积压对眼球造成压力,不断推动和重塑眼球后部形状,造成眼
球渐进性扁平,使宇航员出现视神经肿胀和视力障碍”可知,该空应该填写“患上航天神经
眼综合征”。第三空:依据前文“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十多年”以及后文“科学家们研发
出一种高科技睡袋……或能为宇航员面临的视力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可知,该空是说这
种航天神经眼综合征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所以该空应填写“终于有望得到解决”之类的句
子。
21.太空缺乏重力,体液流入脑中导致脑液积压,对眼球造成压力,造成眼球渐进性扁
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航天神经眼综合征形成的原因应该是“而在缺
乏重力的太空中……导致宇航员脑液积压。脑液积压对眼球造成压力……造成眼球渐进性扁
平,使宇航员出现视神经肿胀和视力障碍,患上航天神经眼综合征”,结合该部分内容,首
先是在“在缺乏重力的太空中”;其次是由于体液“‘漂浮’在脑中,导致宇航员脑液积压”,
从而“对眼球造成压力”;最后,这种压力“不断推动和重塑眼球后部形状,造成眼球渐进
性扁平”。这样,最终使得宇航员患上航天神经眼综合征。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航天神经眼
综合征的形成原因为:太空缺乏重力,致使体液流入脑中形成脑液积压,对眼球造成压力,
造成眼球渐进性扁平。
22.【审题】材料首先提出“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然后通过程颢、程颐、
朱熹的话对“敬”进行了解释。程颢的话意思是“认识得到这个道理,用诚静恭敬保存它罢
了”;程颐的话意思是“涵养德行需要用敬礼”;朱熹的话意思是“敬不是什么事都不放在心
上,而是做事要专注,专心致志把一件事做好,谨慎敬畏,不放纵精神”。此三者从敬畏道
理、涵养德行以及做事等角度对“敬”的内容、态度等进行了解读。接着解读“畏”,通过
张居正的话进行解释,他的话意思是“志向成功于有畏惧之心,而荒废于懈怠。敬畏就会思
考,思考就会通晓最细微的问题;敬畏就会谨慎,谨慎就不会失败”,强调了“惧”对于志
向的重要作用。材料最后总结了敬畏对于人的道德、三观养成和事业的重要意义。
由此得出,本次作文应围绕“敬畏”来写。我们可以写“敬畏”的对象、内涵,可以分
析“敬畏”对于我们青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尤其要结合“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
分析青年应有“敬畏”之心,对于事业、德行养成、自身成长要心存敬畏,如此才能有所作
为。
【立意】
(1)不放肆而德成,存敬意以致远。
(2)以敬畏心做挚爱事。
(3)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4)敬畏,在自律和自觉中成长。
(5)敬畏,在自律和自觉中成长。
【例文】
心怀敬畏
“检摄于外,整齐严肃,持守于内,主一无适。”“主一无适”便是敬,敬者是
无时不敬,无时不慎的沉稳,是恭敬坦然悠远的收敛。敬是一种人生态度,它不是黎
明即起,勿多勿恋的日常习惯,也不是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专一治学的勤奋,它
彰显一个人的境界和格局,灵魂因此而升华,心亦幻彩。
敬畏之心,是如履薄冰的谨慎和虚怀若谷的态度。
因为有了敬畏,纵使身居高位也能明晰心中经纬,才能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得意
忘形,贪得无厌。曾国藩曾说,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因为时时秉持
这样的理念,在攻下南京、剿灭太平天国、手握重兵时,他才能抵御诱惑,不为所动,
从容写出“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境界高远的诗句;才有勇气将自
己的号改为涤生,洗涤掉过去不好的东西,重获新生;才有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
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境界。
敬畏之心,是步履从容的沉稳和宁静致远的心态。
现代人大多失了敬畏,他们在社会网络上,肆意用道德绑架毒害他人的心灵。他
们用最漫不经心的笔触随意地宣泄着自己内心的戾气,他的不可一世,他的满心浮躁。
记得那些对中国女排的声讨吗?记得那些对明星秘闻亮起的眼睛吗?记得在葬礼上
那些不合时宜的玩笑吗?庄重的场合少了静,生命的厚度便被削弱,心也浮华起来。
当世上所有人都把欲望当理想,把世故当成熟,把油滑当智慧,那么社会的底线已被
击穿,所以我们弘扬工匠精神,它不只是制造业精益求精的态度,更应成为我们的处
世哲学。心怀敬畏,潜心明志,沉稳,就如修补古籍的高慧云,闲看花开花落,云卷
云舒,沉潜优雅。
敬畏之心,是天人合一的超脱和永恒的和谐思想。
云山苍苍,江水茫茫,在这广阔的浩瀚的大千世界中,人生而如一根芦苇,却改
变了整个世界的命运。现代科技和大工业浪潮的冲刷,推倒了我们心中敬畏自然的信
仰大厦;而中国古典老庄哲学,天人合一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好诠释,大
音希声,大象无形,怀一颗敬畏之心对待自然,才不会有那愈演愈烈的生态预警。就
像余秋雨先生执着追寻的生态文化一样,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
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凛冬将过,万物即生,我们正青春。我们愿,学着榜样的样子,奔赴春天;怀着
虔诚的敬畏,遇见更好的自己;带着自律的力量,走向更远的地方。秘密★启用前
曲靖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題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人本哲学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是民本,在社会治理上的体现是重民生。善治的本质
则为“厚民生”,富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这一点在儒家的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富民是其
根本性关切。程颐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此“本”之体现,概括起来有以下
诸端。
富民是“政之急者”。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鲁哀公问政
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
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如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文中
的“足食”是就人民的生活而言的,意为国家治理的关锭是要安排好人民的生计,要让人民吃饱穿
暖。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他所谓的
“足食”,不仅仅限于温饱,而且是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他说这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
生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儒家民生优先、富民优先的价值取向,对于民生的改善
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富民是治国安邦之基石。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是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
重要政治意义。一方面,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
即孟子所谓的“恒产决定恒心”“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正是循此“恒产一恒心”的理路,所
以孟子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富民才能国安。儒家认为民心所向
是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
如果不是这样,统治者只满足一己私欲,不顾人民冷暖饥寒,则其执政合法性不仅不足,其国也将难
安。正因为富民对于治国安邦有如此极端的重要性,故儒家一直宣扬“富民为本”。
富民是“治人者”之天职。按儒家的理解,天生民而树之君,“治人者”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
政治义务和责任。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在儒家
看来,“为民父母”是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相反,他们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有菽粟如水
火”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换言之,“治人者”天然负有富民之责。
富民是善治之标志。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判定一个社会治理的好与坏,一个政权的善与恶,
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一个让人民安居乐业又富裕的社会,就是一个好
社会,甚至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事实上,在儒家所幢憬的理想社会一“大同”世界里,突出的内容
就是民生无忧,人民生活幸福。《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文中所谓“背有所养”,就揭示这是一个民生无忧、“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土。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