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难点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A.水结成冰,是因为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B.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D.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间隔
2、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 B.钠原子和钠离子的核电荷数相等
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D.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3、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
A.金和金刚石 B.硅和硫酸铜 C.汞和氯化钠 D.水和氨气
4、铁是生活中使用量最大的金属,其构成粒子是
A.铁原子 B.铁元素 C.铁分子 D.铁离子
5、下列含金属元素的物质是
A.KOH B.HCl C.NO2 D.SO2
6、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电子数 B.质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中子数
7、如图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硒元素是金属元素
B.硒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
C.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D.图中n的值为4
8、中坝酱油是江油市的特产,距今有194年生产历史,其主要原料是大豆,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大豆及其制品因富含硒等矿物质而有防癌的效果。这里的“硒”指
A.硒原子 B.硒元素 C.硒分子 D.硒离子
9、下列粒子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属于原子的是
A. B. C. D.
10、下列关于微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B.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
C.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D.干冰升华过程中,干冰分子变成了二氧化碳分子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近年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1)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使用液氢和液氧做助推剂,利用了液氧______的性质。
(2)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站内空气与地球大气组成基本一致,其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______。
(3)站内的备用O2由分解高氯酸锂(LiClO4)获得,同时还生成氯化锂(LiCl),该反应中含有氧元素的物质是______。
2、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 ;该周期中,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 。
(2)硫元素和氧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的___________不同;硫元素和氧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原子的___________ 相同。
(3)写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___________ 。
3、图中A、B、C、D为四种粒子的微粒结构示意图,E为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请按要求填空:
(1)A、B、C、D共表示______种元素的粒子。
(2)从E图中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有______。(任写一条)
(3)C表示的粒子符号为______。
(4)A、B、C、D表示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是______。
(5)A、B、C、D中表示稳定结构的是______。
4、如图A是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B、C、D、E分别为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1)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C所表示的元素的原子容易______(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3)图中B、C、D、E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填字母)。
(4)E所表示粒子的化学符号是______。
5、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据图可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___,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容易___________(填“失去”或“得到”)电子而变成___________(用符号表示),该元素属于_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已知碳﹣12原子质量为2×10﹣26kg,A原子的质量为5.2×10﹣26kg,若A原子核内质子数比中子数少1个。求:
(1)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值);
(2)A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2、计算
(1)已知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①若三种金属的质量各为1g,则它们所含有的原子个数(镁、铜、铁)比为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下同)。
②若三种金属的原子个数都是1000个,那么它们的质量比为_______。
(2)某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39,经测定该原子质量为4.89946×10-25kg(已知碳12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计算:
①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保留整数)
②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是_______。
3、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kg。请填空或进行计算:
(注:第2、3小问写出计算过程并对钠原子质量计算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1)钠原子核内有____________个中子。
(2)一个钠原子的质量为多少?
(3)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图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这种气体对人体的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3-4-11所示。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5 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 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胶塞的导管按图3-4-11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
2、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进行试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 ________;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________;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________(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 ________。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
(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B、D中棉纱布均变红,且B中棉纱布的变红速率比D要 ________(填“快”或“慢”)。通过该实验现象说明了 ________。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Ⅱ所示的实验方法,有何优点:________
(3)图Ⅲ中的注射器可以用下列哪个仪器替代 ________(选填字母)。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微粒在不断运动,水结成冰只是水分子运动速度减慢,但不会停止,故选项错误;
B、加入糖的水变甜,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使水分子与糖分子混合,故选项正确;
C、变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发生改变,故选项错误;
D、分子之间均存在间隔,物质的状态只影响分子间间隔的大小,固体难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间隔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B
【详解】
A、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大,如铁原子的质量比氢分子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的,核电荷数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原子中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但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3、D
【详解】
A、金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金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说法错误;
B、硅是由硅原子构成的;硫酸铜是由铜原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说法错误;
C、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说法错误;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的,说法正确;
故选:D。
4、A
【详解】
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
故选:A。
5、A
【详解】
A.KOH中含有钾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物质中含金属元素。
B.HCl中含有氢元素、氯元素,物质中不含金属元素。
C.NO2中含有氮元素、氧元素,物质中不含金属元素。
D.SO2中含有硫元素、氧元素,物质中不含金属元素。
故选:A
6、B
【详解】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故选B。
7、B
【详解】
A、硒元素中文名称中偏旁“石”表示该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元素周期表单元格左上角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由图可知,硒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故B正确;
C、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文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硒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故C错误;
D、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得n=6,故D错误;
故选B。
8、B
【详解】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中的“硒”不能以单质、分子、原子形式存在,“硒”指的是硒元素,与具体的存在形态无关。
故选:B。
9、D
【分析】
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详解】
A.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为钠离子,不符合题意;
B.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为镁离子,不符合题意;
C.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为氯离子,不符合题意;
D.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为氧原子,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详解】
A、质子、中子、电子更小,错误。
B、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错误。
C、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正确。
D、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
(1)支持燃烧
(2)氮气N2
(3)O2、LiClO4
【分析】
(1)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氢气燃烧,故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使用液氢和液氧做助推剂,利用了液氧支持燃烧的性质;
(2)
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占空气体积的78%,中国空间站内空气与地球大气组成基本一致,故其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
(3)
站内的备用O2由分解高氯酸锂(LiClO4)获得,同时还生成氯化锂(LiCl),该反应中含有氧元素的物质是O2、LiClO4。
【点睛】
2、
(1) 原子核外都有3个电子层 该周期中的原子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8逐渐增加
(2) 质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
(3)Na+(或Mg2+、Al3+)
【解析】
(1)
同一周期中,各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同一周期中的原子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从1到8逐渐增加。
(2)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核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硫元素和氧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硫元素和氧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
阳离子带正电,氖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一共有10个电子,故核外电子数是10个电子的带正电的阳离子可能是Na+(或Mg2+、Al3+)。
3、
(1)三
(2)钙元素的核电荷数是20,元素符号是Ca,名称是钙,其相对原子质量是40. 08(合理即可)
(3)O2-
(4)AB
(5)CD
【解析】
(1)
质子数不同则元素种类不同,BC都是含有8个质子的氧的微粒,是同种元素,所以ABCD中共含有三种元素;
(2)
由该元素的周期表信息可知钙元素的核电荷数是20,元素符号是Ca,名称是钙,其相对原子质量是40. 08(合理即可);
(3)
C中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是10,为氧离子,其符号为:O2-;
(4)
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时,表示原子,A、B的质子数等于都核外电子数,都表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5)
最外层电子数是8(氦是2),属于稳定结构,C、D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属于稳定结构。
4、
(1) 78.96 非金属
(2)失去
(3)B D
(4)Mg2+
【分析】
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原子;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阳离子;若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阴离子。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1)
由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硒的偏旁为“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填:78.96;非金属。
(2)
由C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1<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故填:失去。
(3)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由B、C、D、E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中核内质子数相等的粒子是B和D,则说明B、D属于同种元素;故填:BD。
(4)
由E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核内质子数为12,为镁元素,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粒子为镁离子,其离子符号为Mg2+;故填:Mg2+。
【点睛】
5、16 得到 S2- 非金属
【详解】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该原子是硫原子,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容易得到两个电子而形成硫离子,其符号为:S2-,硫是“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
三、计算题
1、(1)由碳-12原子的质量为2×10-26kg,A原子的质量为5.2×10-26 kg,则 A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因此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1;
(2)由A原子核内质子数比中子数少1个,设质子数为 x,则中子数为 x+1,由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1,则x+(x+1)=31,解得x=15,又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5。
答:A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5。
【详解】
(1)见答案;
(2)见答案。
2、
(1) 56:21:24 3:8:7
(2) 295 l7
【分析】
根据“”、
“”
(1)
1g镁、铜、铁中的原子个数比为:;
若三种金属的原子个数为1000个,那么它们的质量比为:
(2)
经测定该原子质量为4.89946×10-25kg(已知碳12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且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即,该原子核外质子数=139,中子数=295-139=156,所以,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156-139=17
【点睛】
3、
(1)12
(2)解:设一个钠原子的质量为x。
由题可知:碳-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有:
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x=3.820×10-26kg
答:一个钠原子的质量为3.820×10-26kg。
(3)解: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答: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分析】
(1)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质子数为11,所以钠原子核内中子数=23-11=12,故填:12;
(2)
见答案(2)
(3)
见答案(3)
【点睛】
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并会计算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四、实验探究
1、进行对比 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 分子是客观存在的,并总在不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详解】
(1)E试管放有酚酞的目的是做空白对照,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影响;
(2)D试管用热水加热,可以加速分子的运动,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
(3)由B试管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分子是客观存在的,并总在不停的运动;由C试管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给物质加热,可以加快分子的运动速率;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能够尽量防止氨气逸出,也可以更直观的说明分子运动速率的快慢。
2、溶液变红色 对比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或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由右至左依次变红色 滤纸条上滴加的是浓氨水,脱脂棉上滴加的是酚酞试液 慢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能够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A
【详解】
【进行试验】
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中的溶液变红色;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对比,通过对比可知,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故答案为:溶液变红色;对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或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分析讨论】
(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由右至左依次变红色,是因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时,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答案为: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由右至左依次变红色。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滤纸条上滴加的是浓氨水,脱脂棉上滴加的是酚酞试液。
故答案为:滤纸条上滴加的是浓氨水,脱脂棉上滴加的是酚酞试液。
【拓展延伸】
(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B、D中棉纱布均变红,且B中棉纱布的变红速率比D要慢;
通过该实验现象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故答案为: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Ⅱ所示的实验方法,优点是能够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故答案为:能够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3)图Ⅲ中的注射器可以用A仪器(分液漏斗)替代。
故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