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同步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依据实验目的设计的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真假黄金 观察颜色
B 鉴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铵 取样,加水溶解,测溶液温度
C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通入氧气后点燃
D 鉴别N2和CO2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A.A B.B C.C D.D
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C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为20
B.t1°C时20g丙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70g溶液
C.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1°C升至t2°C,所得溶液都变为不饱和
D.t2°C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C,则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3、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蔗糖 C.茶油 D.泥土
4、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点表示在t°C时,甲、乙的溶解度不相等
B.35°C时,将2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甲物质溶液的质量是70g
C.t°C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5°C时仍是饱和溶液
D.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大
5、为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性,进行了下面实验(见图1),结合KNO3的溶解度曲线(见图2)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溶液②、溶液④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①、溶液③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②和④中固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D.溶液②③④的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④
6、提纯含少量NaCl杂质的KNO3,部分实验过程如下,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KNO3的溶解度不变
B.①→②,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不变
C.②→③,溶液中KNO3的质量减小
D.③中上层清液的溶质只有NaCl
7、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
B.将t3℃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
C.t3℃时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以采取冷却的方法提纯A
D.t3℃时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会有晶体析出
8、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B. 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
C. 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
D. 等质量的粉末状、块状石灰石分别与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反应
9、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不同实验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Mg片和Zn片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B. 室温下,往等体积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NH4NO3、NaOH,搅拌溶解
C. 煅烧石灰石
D. 往20°C饱和NaCl溶液中加入NaCl固体,充分搅拌
10、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将5ga加入到2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25ga的饱和溶液度-
B.t2℃时将N点的a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可加水实现
C.将t1℃时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t2℃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a析出固体的质量最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按要求用正确的化学符号填空。
(1)写出赤铁矿的主要成分,并且标出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2)碘酒中溶质的化学式______。
(3)硫酸铜中的阴离子______。
(4)白酒中的溶剂______。
2、如图所示是某输液瓶标签上的部分内容。
(1)配制一瓶如图所示的溶液需氯化钠_________g。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假设其他操作均正确)__________(填序号),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②称量时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1g以下用游码)
③溶液装瓶过程中有少量洒出
3、根据所给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C 0 10 20 30 40
溶解度 氯化钠/g 35.7 35.8 36 36.3 36.6
碳酸钠/g 6 10 18 36.5 50
(1)如图中表示Na2CO3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___(填“A”或“B”),10℃时将3.5 g NaCl加入1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是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m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
(3)t2℃时将40g固体A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4)若Na2CO3中混有少量的NaCl,提纯Na2CO3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溶液的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物。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石灰水,使它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方法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5、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
(1)0℃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_____。
(2)将甲溶液由A点转变为B点,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填一种)。
(3)t2℃时,将80g丙的饱和溶液与20g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某工厂利用废铁屑与硫酸反应制取硫酸亚铁。现有9.8t硫酸溶液(H2SO4的质量分数为20%),与1.5t废铁屑完全反应(假设废铁屑内其它物质不与硫酸反应,且杂质不溶于水),试计算:
(1)可生产硫酸亚铁的质量是多少?
(2)计算生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10g某锌样品(含少量杂质,且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当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为100g时,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象,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2)计算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现将2.5g二氧化锰放入盛有50g过氧化氢溶液的锥形瓶中,完全反应后,放出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试求
(1)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______g.
(2)求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
4、某浓盐酸瓶上的标签如表所示,则:
浓盐酸(HCI)500mL
浓度(质量分数) 36%
密度 1.2g/cm3
(1)该瓶浓盐酸的质量为______克。
(2)取100mL 该浓盐酸与500 mL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01%)
(3)欲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3.6%的稀盐酸,需该浓盐酸质量为多少克?
5、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25g该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加入盛有146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气体全部逸出,反应后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为162.2g.试回答:
(1)生成气体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_g。
(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精确到0.1%)。
(3)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小明取酸性锌锰干电池进行探究,他发现电池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查阅资料)
①锌皮中含有少量的铁
②黑色糊状填充物由炭黑、MnO2、ZnC12和NH4Cl等组成
③有关数据见下表
温度/p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H4C1 29.3 37.2 45.8 55.3 65.6 77.3
ZnC12 343 395 452 488 541 614
(实验探究一)小明取适量黑色糊状填充物,按图2所示实验流程进行探究。
(1)溶液A中溶质主要有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操作Ⅱ中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实现两者分离的依据是 ___________。
(2)欲从固体M中得到较纯的MnO2,操作Ⅲ可采用的简便方法是_____。
(实验探究二)小明取电池外壳锌皮,用砂纸打磨干净,剪成小块,进行实验。
(1)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适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有ZnCl2 生成。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2)另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一定量CuSO4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 E 和固体F。当溶液E中只含一种溶质时,该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当固体F中只含一种物质时,溶液E中最少含有________种溶质。
(3)若将6.5g锌皮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则生成氢气的质量__0.2g(选填“<”、“>”或“=”)。
2、对比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你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完成有关问题
(1)图1是探究燃烧的条件。由“①处的白磷不燃烧、②处的白磷燃烧”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是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一周后试管A中铁钉生锈,试管B、C中铁钉无明显变化。对比试管______(选填字母序号,下同)中的实验现象,说明铁生锈一定要有水参加;对比试管__________中的现象,说明铁生锈必需水和氧气同时参加。
(3)图3是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对比A试管和B试管,发现B试管中固体可溶, A试管中固体几乎不溶。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又补充了C试管所示实验,他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4)图4探究常温下镁与铁的金属活动性。分别向盛有等质量镁条与铁粉的两只试管中同时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观察试管中金属表面产生气泡的快慢。请你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______________。
3、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溶液有着广泛的应用。
I.在农业上通常用12%的氯化钠溶液选种。实验室欲配制该质量分数的溶液60g,操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图中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____________。
(2)认真观察②,改正其中的错误操作:_______________。若不进行改正,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3)若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A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 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未等晾干就配制溶液
C 天平指针偏右就开始称量
D 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E 转移已称好的氯化钠固体时,部分洒落在烧杯外
II.我们知道“海水制碱”工业用到的是饱和食盐水,医疗上使用的则是0.9%的生理盐水。请按要求设计并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用品:氯化钠溶液、氯化钠、硝酸钾、蒸馏水、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
探究实验一:澄清透明的氯化钠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只试管倒入约5mL氯化钠溶液,用药匙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振荡,观察现象。 氯化钠固体溶解 _________
探究实验二:将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并探究饱和氯化钠溶液还能否溶解硝酸钾固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 _________ NaCl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请完成上面表格
4、小王同学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观察,他发现固体溶解时受很多因素影响,于是他进行了如下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猜想与假设)(1)_______(2)_______
(设计实验)请你选择猜想中的一个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你想探究的一个因素是_______
(实验方案)(包括步骤、现象、结论)是:_______
5、在20℃环境中,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设计如下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
(1)碳酸钠、水、二氧化碳可以化合生成碳酸氢钠(NaHCO3)。
(2)20℃,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物质 氢氧化钠 碳酸钠 碳酸氢钠
溶解度/g 110 21.8 9.6
(定性探究)
(1)装置F中除导管外的玻璃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
(2)装置B中盛有碳酸氢钠溶液,目的是吸收装置A中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
(3)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选择______(选填E、F)装置达到实验目的。
(4)在实验过程中装置D中观察到_______,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
(定量计算)
(5)装置D中氢氧化钠全部转化成碳酸钠时,理论上最多可以生成碳酸钠多少克________?
(6)当向装置D中通入足量的CO2时,可以将氢氧化钠全部转化为碳酸氢钠,实验过程中会析出的碳酸氢钠质量_________g(不考虑结晶水)。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假黄金是铜锌合金,它与真黄金在外观上都是黄色的固体,观察颜色无法鉴别,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可以通过取样,加水溶解,测溶液温度的方法,将二者鉴别,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CO2中含有少量的CO,通入氧气后无法点燃,同时会引入新的杂质氧气,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N2和CO2都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木条都会熄灭,无法鉴别,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鉴别题需要抓住不同物质性质的差异,然后选择合适的药品或方法。
2、D
【详解】
A、溶解度的四要素为: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单位是克,正确的表述为:t1°C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为20g,题目中表述缺少单位,故A选项错误;
B、t1°C时,丙的溶解度为20g ,即在t1°C时, 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丙,所以此温度下50g水中最多溶解10g丙,得到60g饱和溶液,故B选项错误;
C、甲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丙的溶解度随之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所以升高温度后,甲和乙的溶解度变大,甲和乙 的饱和溶液都变化为不饱和溶液,而丙的溶解度减少,饱和溶液中有溶质析出,所以丙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C选项错误;
D、降温后,甲和乙的溶解度都减少了,所以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都有溶质析出,所以降温至t1°C时,甲和乙的仍为饱和溶液,由于t1°C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甲饱和溶液比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丙降温后溶解度增大,所以降温到t1°丙为不饱和溶液,而t1°C时, 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此温度下丙的不饱和溶液要比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为:乙>甲>丙,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3、B
【详解】
A、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A错误;
B、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正确;
C、茶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故C错误;
D、泥土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4、C
【详解】
A、K点为t°C时两条曲线的交点,所以该温度下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A选项错误;
B、35°C时,甲的溶解度为35g,即在35°C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5g甲,所以35°C时,50g水最多溶解17.5g甲,所得溶液的质量为67.5g,故B选项错误;
C、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升温后乙的饱和溶液中会有溶质析出,升温后的溶液仍是饱和溶液,故C选项正确;
D、题中没有指明温度,不能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5、B
【详解】
由图可知,20°C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 20 g的水中最多溶解6.32 g KNO3所以烧杯①中溶解了4 g硝酸钾,是不饱和溶液,烧杯②中溶解了6.32 g KNO3,是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固体全部溶解,得到的③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降温至20°C得到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A、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②、溶液④一定是饱和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B、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③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故符合题意;
C、溶液②和溶液④是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以溶液②、溶液④的质量:④=②,故不符合题意;
D、③中溶解的固体最多,②和④溶解的固体相等,所以溶液②、溶液③、溶液④的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④,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
6、C
【详解】
A、由图可知,①→②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升高,则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选项错误;
B、①→②过程中蒸发溶剂,溶液的质量不断减少,而硝酸钾没有结晶析出,则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增加,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②→③冷却过程中,烧杯底部有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硝酸钾晶体析出,则溶液中KNO3的质量减小,选项正确;
D、结晶发生在饱和溶液中,则③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有KNO3和NaCl,选项错误;
故选C。
7、B
【分析】
【详解】
A、根据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t1℃对应点的C曲线最高,A曲线最低,所以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t2℃时,A、B、C的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B>A=C,由A、B、C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将t3℃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A、B仍为饱和溶液,C变成不饱和溶液,故将t3℃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可采用降温(冷却)结晶的方法提纯,所以t3℃时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B物质时,可采取冷却的方法提纯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3℃时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会有晶体析出,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D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有氧气生成,固体中氧元素减少,随着反应的进行,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当氯酸钾分解完全,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一定温度下,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是零,该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粉末状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比块状石灰石反应速率快,稀盐酸过量,反应的石灰石质量相等,最终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等,该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9、B
【详解】
A、分别向等质量且足量的Mg片和Zn片中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镁比锌活泼,反应速率快,金属过量,酸不足,故最后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不符合题意;
B、室温下,往等体积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NH4NO3、NaOH,搅拌溶解,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符合题意;
C、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D、往20°C饱和NaCl溶液中加入NaCl固体,充分搅拌,氯化钠不再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D
【详解】
A、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将5ga加入到20g水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4g的晶体,可得到24ga的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t2℃时,N点的a溶液是不饱和溶液,M点的a溶液是饱和溶液,该温度下,a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了饱和溶液,不可采用加水的方法,故选项错误;
C、将t1℃时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1℃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以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错误;
D、t2℃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c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a析出固体的质量最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
(1)
(2)I2
(3)SO42-
(4)H2O
【分析】
(1)
元素化合价要标在对应元素的正上方,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氧元素化合价为-2,则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故表示为;
(2)
碘酒中的溶质是碘,化学式为I2;
(3)
离子的表示要在对应微粒的右上方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硫酸铜中的阴离子为硫酸根离子,表示为SO42-;
(4)
白酒中的溶剂为水,化学式为H2O。
2、
(1)4.5
(2) ①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使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小于计算值
【解析】
(1)
根据标签可计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500mL×1g/mL=500g,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9%,故配制一瓶如图所示的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为:500g×0.9%=4.5g;
(2)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小,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②称量时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1g以下用游码),导致实际称量的物质质量偏小,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③溶液装瓶过程中有少量洒出,不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故选①。
3、
(1) A 不饱和
(2)t1℃时,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
(3)28.6%
(4)降温结晶
【分析】
(1)
由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故图中表示碳酸钠溶解度曲线的是A;
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8g,该温度下,将3.5 g NaCl加入10g水中,能全部溶解,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
(2)
由图可知,t1℃时,A、B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m点,故m点表示的意义是:t1℃时,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
(3)
t2℃时,A的溶解度为40g,该温度下,将40g固体A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只能溶解20g,形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4)
由图可知,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若碳酸钠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提纯碳酸钠应采取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4、均一性 稳定性 增加溶质 恒温蒸发溶剂
【分析】
本题考查了溶液的概念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详解】
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溶液的特征为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不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升高温度的方法,但本题要求不饱和的石灰水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只能采用增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5、
(1)甲
(2)恒温蒸发溶剂
(3)30%
【解析】
(1)
由图可知,0℃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甲。
(2)
将甲溶液由A点转变为B点,温度没有改变,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状态,可采用的方法是恒温蒸发。
(3)
t2℃时,丙的溶解度为60g,80g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将80g丙的饱和溶液与20g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三、计算题
1、
(1)3.04t
(2)参加反应H2SO4的质量为9.8t×20%=1.96t
设铁屑中纯铁的质量为x,生成的FeSO4质量为y,生成的氢气质量为z
x=1.12t
y=3.04t
z=0.04t
反应后生成FeSO4溶液的质量:9.8t+1.12t-0.04t=10.88t
溶质质量分数:
答:生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9%。
【解析】
(1)
参加反应H2SO4的质量为9.8t×20%=1.96t
设生成的FeSO4质量为x
x=3.04t
故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3.04t。
(2)
反应后溶液为FeSO4溶液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纯铁的质量+硫酸溶液质量-生成氢气的质量
由题意可知,参加反应H2SO4的质量为9.8t×20%=1.96t
设铁屑中纯铁的质量为x,生成的FeSO4质量为y,生成的氢气质量为z
x=1.12t
y=3.04t
z=0.04t
反应后生成FeSO4溶液的质量:9.8t+1.12t-0.04t=10.88t
溶质质量分数:
答:生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9%。
2、
(1)0.2
(2)设稀硫酸中溶质质量为x。
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
【解析】
(1)
根据图像可知,产生氢气质量为0.2g,故填0.2;
(2)
见答案。
3、
(1)1.6
(2)解:设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3.4g
原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原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8%。
【解析】
(1)
据图可知,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1.6g;
(2)
见答案
4、
(1)600
(2)100毫升浓盐酸的质量为100毫升(即100cm3)×1.2g/cm3=120g,取100毫升浓盐酸与500毫升水均匀混合,所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
答:所得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6. 97%;
(3)设需要36%的盐酸的质量为x,则100g×3.6%=x×36%,x=10g
浓盐酸的体积为:10g÷1.2g/cm3≈8.33cm3=8.33mL
答:需该浓盐酸8.33mL。
【分析】
(1)
500mL=500cm3,100毫升这种浓盐酸的质量是:500cm3×1.2g/cm3=600g;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5、
(1)8.8
(2)80.0%
(3)由题可知,反应中消耗盐酸146g,设盐酸中溶质质量为y,则
y=14.6g
故稀盐酸中溶质质量为14.6g,则其溶质质量分数为 。
答: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
【解析】
(1)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差为(25+146-162.2)g=8.8g,则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为8.8g。故填8.8;
(2)
解: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盐酸中溶质质量为y
解得x=20g,y=14.6g
故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0%。
(3)
由小问2可知,反应中消耗盐酸146g,其中溶质质量为14.6g,则其溶质质量分数为 。
四、实验探究
1、ZnCl2和NH4Cl 氯化锌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或二者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 灼烧 锌的表面有气泡产生 ZnSO4 二 >
【详解】
[实验探究一]
(1)黑色糊状填充物由炭黑、MnO2、ZnC12和NH4Cl组成,把糊状物加水,ZnC12和NH4Cl能溶于水,炭黑、MnO2不溶于水,过滤,溶液A中的溶质主要是能溶于水的ZnC12和NH4Cl,把溶液A蒸发、冷却,利用氯化锌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或二者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
故填:ZnC12和NH4Cl;氯化锌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或二者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
(2)固体M中主要有炭黑、MnO2,炭黑能燃烧,MnO2不能燃烧,可采取高温灼烧的方法除去炭黑;
故填:灼烧。
[实验探究二]
(1)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适量稀盐酸的烧杯中,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锌的表面有气泡产生;
故填:锌的表面有气泡产生。
(2)把锌放入一定量CuSO4溶液中,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硫酸铜溶液中的硫酸铜全部反应,溶液中有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锌;当固体F中只含一种物质时,即只含有铜时,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锌和铜,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和铜,因此溶液E中最少含有硫酸锌和硫酸亚铁2种溶质。
故填:ZnSO4;二。
(3)设6.5g锌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x=0.2g
设6.5g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y=0.23g
由以上计算可知,若将6.5g锌皮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于0.2g;
故填:>。
2、与氧气接触 AC ABC 溶剂的种类 溶质的种类 反应物接触面积不同
【详解】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说明可燃物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故填:与氧气接触。
(2)由A、C实验可知,A中的铁与水和氧气充分接触,容易生锈;C中的铁只与氧气接触,不容易生锈;通过对比A、C两个试管的现象说明铁生锈必需有水参加;由A、B实验可知,A中的铁与水和氧气充分接触,容易生锈;B中的铁只与水接触,不容易生锈;通过对比A、B两个试管的现象说明铁生锈必需有氧气参加;故填:AC;ABC。
(3)碘能溶解在汽油里,不能溶解在水里,溶质种类相同,溶剂不同,溶解能力不同,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的种类;补充了如图C所示实验,高锰酸钾能溶在水里,碘不能溶解在水里,在同一溶剂中,溶质种类不同,溶解能力不同,说明他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溶质的种类;故填:溶剂的种类;溶质的种类。
(4)虽然参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以及浓度相同,金属的质量也相同,但是金属的形状不同,一个是条状,一个是粉状,导致了和盐酸的接触面积也不同,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也影响反应速率,所以该实验设计的不合理;故填:反应物接触面积不同。
3、④②①⑤③ 应将物质品放在左盘,将砝码放在右盘 小于 BE 不是饱和溶液 向一支小烧杯内倒入20mL氯化钠溶液,用药匙加入适量氯化钠固体,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氯化钠固体不再溶解 取一支试管,倒入上述氯化钠饱和溶液,用药匙加入适量硝酸钾固体,并振荡 硝酸钾固体溶解 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
【详解】
I.实验室欲配制质量分数为12%的氯化钠溶液的溶液60g,结合实验操作示意图可知:
(1)图中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⑤③。
(2)图中步骤②物品与砝码位置放反,应将物质品放在左盘,将砝码放在右盘。因为该实验称取的氯化钠质量为,需要移动游码,若不进行改正,称取的氯化钠质量为7.0g-0.2g=6.8g,小于所需要的质量,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10%。
(3)出现以下情况: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造成水的体积偏小,溶液质量偏小,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B、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未等晾干就配制溶液,造成加水的质量偏大,溶液质量偏大,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C、天平指针偏右就开始称量,最终称取氯化钠质量大于实际所需要的质量,造成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对溶液的质量分数无影响;
E、转移已称好的氯化钠固体时,部分洒落在烧杯外,造成溶液中溶质质量偏小,造成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综上所述,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BE。
II. 探究实验一:澄清透明的氯化钠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根据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可得实验结论为:澄清透明的氯化钠溶液不是饱和溶液
探究实验二:将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并探究饱和氯化钠溶液还能否溶解硝酸钾固体
实验步骤:向一支小烧杯内倒入20mL氯化钠溶液,用药匙加入适量氯化钠固体,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实验现象:氯化钠固体不再溶解;
实验结论:NaCl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实验步骤:取一支试管,倒入上述氯化钠饱和溶液,用药匙加入适量硝酸钾固体,并振荡;
实验现象:硝酸钾固体溶解;
实验结论:饱和氯化钠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
4、食盐的颗粒大小 温度 温度 步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l0mL等温的水,再分别加入lg同样颗粒大小的食盐固体,给其中一个烧杯加热。被加热烧杯里的食盐固体完全溶解用得时间短,说明温度越高,食盐固体溶解越快,温度越低,食盐固体溶解越慢。
【详解】
[猜想与假设]
根据生活经验,水的温度的高低、食盐的颗粒大小会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故填:食盐的颗粒大小;温度。
[设计实验]
探究水的温度的高低对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故填:温度。
[实验方案]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l0mL等温的水,再分别加入lg同样颗粒大小的食盐固体,给其中一个烧杯加热。被加热烧杯里的食盐固体完全溶解用得时间短,说明温度越高,食盐固体溶解越快,温度越低,食盐固体溶解越慢。
5、球型干燥管 干燥二氧化碳 E 有晶体析出 20℃时,210g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解:设理论上最多可以生成碳酸钠的质量是x
x=145.75g; 解:设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的质量是y
y=231g
2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是9.6g,故析出碳酸氢钠的质量是231g-9.6g=221.4g。
【详解】
定性探究:(1)装置F中除导管外的玻璃仪器名称是:球型干燥管;
(3)要想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应用C装置进行干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二氧化碳不反应,故应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故选择E装置达到实验目的;
(4)20℃,碳酸钠的溶解度小于氢氧化钠,故在实验过程中装置D中观察到有晶体析出,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
定量计算:
(5)见答案;
(6)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