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椭圆的概念,掌握椭圆的定义、会用椭圆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化简无理方程的常用的方法;了解求椭圆的动点的伴随点的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预习与引入过程
第一、复习圆的定义及轨迹方程的求法;第二、举出现实生活中椭圆形的物件并且观看有关椭圆形物件的图片.当学生把上述两个问题回答清楚后,要引导学生一起探究P41页上的问题(同桌的两位同学准备无弹性的细绳子一条(约10cm长,两端各结一个套),教师准备无弹性细绳子一条(约60cm,一端结个套,另一端是活动的),图钉两个).当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椭圆.启发性提问:在这一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的笔小(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板书〗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新课讲授过程
(i)由上述探究过程容易得到椭圆的定义.
〖板书〗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其中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定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即当动点设为 时,椭圆即为点集 .
(ii)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提问:已知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一般性要求是什么?第一、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第二、注意图形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关系.
无理方程的化简过程是教学的难点,注意无理方程的两次移项、平方整理.
设参量的意义:第一、便于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二、的关系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类比:写出焦点在 轴上,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
(iii)例题讲解与引申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作图展示与操作,必须让学生认识椭圆;椭圆的定义及特殊情形当常数等于两定点间距离时,轨迹是线段;必须让学生认同与理解:已知几何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及引入参量的意义,培养学生用对称的美学思维来体现数学的和谐美;让学生认同与领悟:例1使用定义解题是首选的,但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解,培养学生从定义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例2是典型的用代入法求动点的伴随点的轨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会用分析、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通过例3培养学生的对问题引申、分段讨论的思维品质.
◆能力目标
(1)想象与归纳能力:能根据课程的内容能想象日常生活中哪些是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实际例子,能用数学符号或自然语言的描述椭圆的定义,能正确且直观地绘作图形,反过来根据图形能用数学术语和数学符号表示.
(2)思维能力:会把几何问题化归成代数问题来分析,反过来会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来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会从特殊性问题引申到一般性来研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体现新课改理念.
(3)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
(4)数学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能力.
(5)创新意识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并能探究发现一些问题的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一般的思想、方法和途径.
新课讲授
一:引入
生活中的椭圆
如何精确地设计、制作、建造出现实生活中这些椭圆形的物件呢?椭圆有没有方程呢?
1.圆的定义是什么?我们是怎么画圆的?
在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2.如果将圆的定义中的一个定点变成两个定点,动点到定点距离的定长变成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那么,将会形成什么样的轨迹曲线呢?
要知道结果请做以下实验
工 具:纸板、细绳、图钉
作 法:用图钉穿过准备好的细绳两端的套内,并把图钉固定在两个定点(两个定点间的距离小于绳长)上,然后用笔尖绷紧绳子,使笔尖慢慢移动,看画出的是什么样的一条曲线?
思考: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
经过观察后思考:在移动笔尖的过程中,细绳的 长度 保持不变,即笔尖 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等于常数.
新知: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
反思:若将常数记为,为什么?
当时,其轨迹为 在两定点间运动 ;
当时,其轨迹 不存在 .
试试:
已知,,则到两点的距离之和等于8的点的轨迹是 线段 .
小结:应用椭圆的定义注意两点:
①分清动点和定点;②看是否满足常数.
新知2:焦点在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推导过程见课本)
其中交点坐标为(c,0)(-c,0)
若焦点在轴上,两个焦点坐标 (0,c) ,(0,c),
则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二 典例讲解与引申
例1 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是,,并且经过点,求它的标准方程.
分析:由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定义及给出的条件,容易求出.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来解.
另解: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因点在椭圆上,
则.
例2 如图,在圆上任取一点,过点作轴的垂线段,为垂足.当点在圆上运动时,线段的中点的轨迹是什么?
分析:点在圆上运动,由点移动引起点的运动,则称点是点的伴随点,因点为线段的中点,则点的坐标可由点来表示,从而能求点的轨迹方程.
引申:设定点,是椭圆上动点,求线段中点的轨迹方程.
解法剖析:①(代入法求伴随轨迹)设,;②(点与伴随点的关系)∵为线段的中点,∴;③(代入已知轨迹求出伴随轨迹),∵,∴点的轨迹方程为;④伴随轨迹表示的范围.
例3如图,设,的坐标分别为,.直线,相交于点,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为,求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若设点,则直线,的斜率就可以用含的式子表示,由于直线,的斜率之积是,因此,可以求出之间的关系式,即得到点的轨迹方程.
解法剖析:设点,则,;
代入点的集合有,化简即可得点的轨迹方程.
引申:如图,设△的两个顶点,,顶点在移动,且,且,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引申目的有两点:①让学生明白题目涉及问题的一般情形;②当值在变化时,线段的角色也是从椭圆的长轴→圆的直径→椭圆的短轴.
三.小结
※ 学习小结
1. 椭圆的定义:
2. 椭圆的标准方程:
※ 知识拓展
1997年初,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了一条消息,从1997年2月中旬起,海尔·波普彗星将逐渐接近地球,过4月以后,又将渐渐离去,并预测3000年后,它还将光临地球上空1997年2月至3月间,许多人目睹了这一天文现象天文学家是如何计算出彗星出现的准确时间呢?原来,海尔·波普彗星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通过观察它运行中的一些有关数据,可以推算出它的运行轨道的方程,从而算出它运行周期及轨道的的周长
1.平面内一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常数,则点的轨迹为( D ).
A.椭圆 B.圆
C.无轨迹 D.椭圆或线段或无轨迹
2.如果方程表示焦点在轴上的椭圆,那么实数的取值范围是(D ).
A. B.
C. D.
3.如果椭圆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等于6,那么点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是(B ).
A.4 B.14 C.12 D.8
4.椭圆两焦点间的距离为,且椭圆上某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等于和,则椭圆的标准方程
是 .
课后作业
1. 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⑴焦点在轴上,焦距等于,并且经过点;
⑵焦点坐标分别为,;
⑶.
2. 椭圆的焦距为,求的值.
教
学
设
计
冯 丽
新疆库尔勒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