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 3.2 乘法运算定律 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 3.2 乘法运算定律 北京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5-10 21:2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校
课例名称 乘法分配律 教师姓名
课例类型 数学 学段 小学
教学/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并能应用它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体验数学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及审美能力,并最终通过多层次的感悟和体验,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体验数学的简洁概括之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并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等品质,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审美育美能力。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体验数学规律。
学习者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京市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部分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三位数和两位数乘法及加法交换、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结合律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学生进行简便运算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从数学知识系统学习来看,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之前,已经能够熟练的进行三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且探究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以及乘法的交换和结合定律,积累了一定的探究经验,初步感知到数学的简介概况美。但是,和其它几个定律比起来,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特点是生疏的,容易和其它几个学过的运算定律相混淆,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数学和生活的联系1.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展示,引导学生表演教师家访时和爸爸妈妈握手的情景。体验老师、爸爸、妈妈三个人怎么握手?初步感知老师分别和爸爸、妈妈握手的情况,为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特点做好铺垫。2、以学校重阳节为敬老院老人演出活动为情境,引出元旦演出中的购物问题,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敬老教育。二、解决问题、感悟概括、简洁的重要性(一)购物活动中探究1、出示重阳节在敬老院的表演图片,引出舞蹈队需要购买几套演出服的购物问题。课件出示信息:每件上衣65元,每条裙子35元。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集中解决买3套演出服一共多少元?2、学生自由列式解答。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根据需要,请两名同学板演列式3、交流汇报:(此环节由板书的两位同学组织完成,以生生交流为主,师生交流为辅。)(1)(65+35)×3 65+35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乘3?为什么加法部分要带上括号?(课件演示完整思维过程)(2)65×3+35×3 65×3,35×3各表示什么?加在一起表示什么?4、观察两个算式,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由学生整理板书,用等于号连接两个算式。读一读,初步感知算式的结构,产生概括意识。(二)演出场地布置问题1.学校想在舞台两边摆放紫色和红色的盆花,紫花,每排摆8盆,摆7排,红花,每排摆12盆,摆7排。占地情况:左边长4米,宽3米,右边长6米,宽也是3米。(课件出示信息)2.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1)左右两边一共摆了多少盆花?(2)一共占地多少平方米?3.口头列式并计算。4.板书算式,并引导学生交流每步算式的意义,根据计算结果用“=”连接。三、观察分析、体验概括、简洁之美1、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三组等式,请大家小声读一读这三组算式,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呢?(感受乘法分配律)2、通过不同层次的算式感知,再次体验乘法分配律。(1)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并计算结果是否相等。(80+20)×4 (15+5) ×2 (10+20)×6 (2)学生根据结构特征,独立写出两组算式,同桌互相检验是否正确。3.从算理上分析乘法分配律。课件演示:(65+35)×450,先按照规律写朋友,然后引导验证。学生体验计算太麻烦,师引导从算理上理性分析。4、观察算式,试归纳乘法分配律(1)学生试着描述发现的规律。(2)教师总结,并课件展示。(3)边读边再次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4)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四、实践应用、提高概括能力1.填一填(1)(12+40)×3=( )×3+( )×3(2) 78×18+22×18=( + )×182题渗透简算,追问:如果要求计算出这道题的结果,你会选择左边的式子计算,还是右边的式子计算?为什么? (3) ( + )× 9 =( )×( ) +( )× ( ) 抽象符号,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4) (20+30+50)×7=( )拓展:三个数的和乘一个数,也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吗?为什么?2.提高练习: 计算 25×1.2+25×2.8由这道题,激发学生新的质疑,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延伸。五、课堂小结、思维延伸:谈谈你有什么感受?六、探究作业:根据学生的质疑,有选择的留作探究作业。例如:减法、除法中是否也有乘法分配律?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概括 简洁(65+35)×3=65×3+35×3(8+12)×7=8×7+12×7(4+6)×3=4×3+6×3……(a+b)×c=a×c+b×c
教学/活动反思 于探究活动中感悟数学的简洁概括之美本节课教学结束后,我深深体验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的教学效果的改变,特别是以下几点,感悟比较深刻:1.创设合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体验数学的简洁概况之美搭建恰当平台。乘法分配律,是一个比较抽象,而且离生活比较远的概念,生活中的应用也不是很多。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愉快、更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是我设计导入部分思考的一个问题。当时学校元旦为敬老院的老人演出的工作正在筹备阶段,学校要面对购买服装和设计演出台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恰好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进行解决,所以,我及时把这个情景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了“买演出服、摆花、求占地面积”3个不同表现形式的情景。这3个情境,是学校尊老敬老教育活动中的一项,很多学生都曾亲自参与。所以,学生能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情感体验走进课堂。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数学探究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产生概括的需求。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简洁概况之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表面看来,好像教师的空间被“压缩”了,实际上是赋予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责任更大了。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三个生活情境,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列式解决。在得出三组等式后,我没有在这时急于去总结规律,而是又分了这样几个层次来进行规律的抽象总结。首先是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变化,用自己的方式来描述乘法分配律,进行初步感知;其次,引导学生自己写算式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在写算式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从算理的角度理性的进行思考;最后,通过讨论,抽象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两次小组合作探究,一次学生带领的全班交流,以及整节课的师生交流、生生评价交流,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逐步体验到概括的必要,体验到数学的简洁之美。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模型。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内容本身,必然就要求有意义的、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正是因为这样的认知,本节课对乘法分配律的抽象概括充分体现了感知——抽象的过程。这里的感知分为三个层次:(1)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感知;(2)从多组算式及计算结果中感知;(3)从算理中分析感知。最后才引导学生归纳乘法分配律,建构乘法分配律的模型。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体验数学的简洁之美。4.帮助学生获得“营养”又“美味”的数学,使数学学习更有后劲。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是学生的思维火花并没有到此终止: “小数、分数中是否也存在乘法分配律?”“如果换成两个数的和(差)除以一个数,是否还具有相似的性质?” 我充分考虑知识的延展性,展示了4组算式,把疑问抛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远发展,并把这些质疑作为学生的课下实践探究作业,使本节数学课的学习既营养又美味,充满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