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升华和凝华

文档属性

名称 3.4 升华和凝华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3-03-31 12:2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新授课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2)学习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 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
难 点: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媒体】
学生:碘升华凝华管 酒精灯 火机
演示:多媒体设备课件 樟脑丸(或卫生球) 松树枝 碘 热水 冷水 带橡皮塞的试管 烧瓶 多媒体课件 新旧日光灯管 固体清香剂
【教学环节设计】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








【导语】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温故知新,学生思考回答
3、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强调像“绿化”一样变绿了,是绿化,变成什么是什么化,注意汽化的“汽”的写法
矫正错误认知,
强化记忆
以上问题边提问边在黑板上以上中下的布局板画出下面:
气体飘在上,固体沉在下,上吸下放
补充板画
认识规律性
4、【导语】那么我们来猜一猜:
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
学生猜想
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系统
二、新授过程
1、升华和凝华定义
【分组实验】探究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下面我们通过分组实验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组织学生使用酒精灯给碘的升华凝华管(碘锤)加热,对实验观察的过程进行分解,组织指导实验明确问题
1.我们观察到的紫红色的气体从哪里来?
2.烧杯底部固态碘有没有少掉?
3.杯底有没有液体?
提醒注意:缓慢加热,碘的小资料:晶体、熔点是113.5℃
4.固态碘少了,杯底没有液体,那么紫色的气体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
提醒注意:大量紫红色气体出现后停止加热。再次提出观察和思考的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紫红色的气体哪里去了?
观察圆底烧瓶上的内壁。
3.是哪种状态的物质?
4.有没有液体出现?
5.紫黑色的小晶粒是?
6.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①给固态的碘加热后,烧杯内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固态的碘受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
②停止加热冷却后,烧杯壁和玻璃盖片上出现了紫色的碘颗粒,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气态的碘蒸气遇冷后又可直接变为固态的碘.完善板书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学生分组实验
并思考提出问题:
有目的的观察
再一次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
锻炼观察注意力
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
2、吸热放热规律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碘的升华凝华管的玻璃外壳感觉一下温度变化,得出: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完善板书
学生体验
3、现象及其解释
根据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
出示教具: 固体清香剂,卫生球
(预设事例,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或冰雕)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灯泡变黑、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固体清香剂消失;凝华现象:霜、灯泡壁变黑、北方冬天窗户结冰花、冰棒纸上白花花的“粉”、雾凇)
借助多媒体课件观看雾凇、霜等的美丽画面。
出示教具启发回答:新旧日光灯管或灯泡
分析用久的白炽灯泡为什么会发黑?
用久的日光灯管为什么在两端也会发黑?
冬天冰花是如何形成的?
冰花是附着在窗子玻璃上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
观察思考回答
头脑风暴
观察思考回答
明确分析思路
4、深化知识点
【导语】:提出问题天气要是不太冷能形成冰花吗?
回想液化的知识思考
5、
易错总结
对比几种常见天气等现象:天气很冷时的霜,冰花,雪和雾凇,不太冷时的露珠,雨,云,雾,白汽,强调根据气温条件分液化或凝华,根据位置不同命名不同
把握关键点,掌握原理实质:根据温度高低思考从气态变成液态还是固态,判断是液化还是凝华
6、
扩展干冰的作用:
介绍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及其作用:人工降雨,灭火,制冷,舞台烟雾渲染气氛等
观看多媒体课件:人工降雨。思考在云层中抛撒干冰为什么会促成降雨?
  观看多媒体课件:在舞台上撒干冰制造白雾。思考在舞台上撒干冰为什么会出现白雾?
三、反馈
见附件1,巡视检查
完成练习
四、小结:
由老师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收获
完善结构图
五、课堂检测
见附件2,师巡视、讲评
矫正
六、作业
写一篇水珠的旅行日记
【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1、复习引入,温故知新,创新表格结构,知识整体结构规律化强。
2、通过温度高低判断、对比液化和凝华的温度要求,相同物态变化现象在不同位置名称命名有所不同,明确原理,深化了认识。
3、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力求从生活和实验出发,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辅以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不太常见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情境。
4、学生分组实验激趣,问题驱动,充分让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动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回答问题精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5、干冰的扩展,较好的锻炼了学生思维,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
附件1:反馈练习:指出下列现象的物态变化名称,(可划线)
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4)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5)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结冰花;
7)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
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
9)冬季带眼睛的人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附件2:课堂检测
升华和凝华课堂检测
一 选择题
1、有一种“固体粮虫净”,放在粮仓里能预防粮食生虫,“固体粮虫净”过一段时间会变小,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凝华 B.升华 C.熔化 D.汽化
2、白炽灯丝是由钨丝制成的,长期使用灯泡会变黑,这种现象属于
A.先凝华后升华 B.先蒸发后凝固 C.先升华后凝华 D.先汽化后液化
3、霜是由下列的哪一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A.熔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4、物理学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有力武器,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A.有时江面弥漫的大雾 B.秋天花叶上的露珠 C.冬天早晨地上的霜 D.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5、下列过程中,属于凝华的是( )
A.初春,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B.仲夏,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C.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 D.严冬,湖水结成冰
6、天津地区一年四季分明,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花主要是水凝固形成的 B.冰花主要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内侧 D.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外侧
7、湖北通山九宫山风景区景色秀美,被列为国家级名胜旅游景区,下列关于九宫山四季美景的描述,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8、下列关于四季美景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春天,雨笼山峦 B.夏天,雾绕群峰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冰封谷底
9、 下列事例中的物态变化过程,放热的是
A.用电吹风吹干头发 B.晒小麦 C.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D.“霜”的形成
10、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A.早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深秋,红红的枫叶蒙上白霜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