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和力专项测评试题(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和力专项测评试题(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5-11 06:1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和力专项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公路边有一农舍,它的烟囱正冒着烟,插有旗帜的a、b两车在农舍旁的公路上.观察下图中旗与烟的情况,判断以下关于a、b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a、b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a车可能运动,b车向右运动 D.a车可能静止,b车向左运动
2、如图所示,物体在 20N 的水平拉力 F 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以 3m/s 的速度匀速运动了 10m.撤去水平拉力后,该物体又向前运动了 1.5m 后停了下来.则()
A.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它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撤去拉力后,物体慢慢停止运动,说明惯性与速度有关
C.物体匀速运动时拉力与它受到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D.撤去拉力后,物体慢慢停止运动,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的原因
3、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km/h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km。则()
A.小张的速度最大 B.小王的速度最大
C.小李的速度最大 D.三人的速度一样大
4、如图所示,两匹马各用5000N的力沿完全相反的方向拉一弹簧测力计两端,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A.2500N B.5000N C.0 D.10000N
5、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5N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A.10N B.2.5N C.5N D.0N
6、一例动车全长为200m。整列动车以216km/h的速度完全通过(从车头进入到车尾出)一隧道所用时间为60s,该隧道长度是()
A.3.6 km B.3.4 km C.2.8km D.3.2 km
7、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B.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会运动起来
C.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8、如图所示一物块静止在粗糙斜面上。该物块受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速公路上小轿车正常行驶时速度是4m/s
B.击鼓时,力量越大音调越高
C.工厂里的工人戴一个防护耳罩,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教室的门宽约80cm
10、关于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完全由力的大小决定
B.两物体要发生力的作用必须接触
C.静止的物体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先放置一物块A在物块A上叠放一物块B,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块A,使物块B随着物块A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空气阻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4N,则在运动过程中,物块A受到的摩擦力为   N;物块B受到的摩擦力为   N。
2、学校运动会赛道上,爱米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奋力冲刺。“加油”声是由同学们的声带   产生的,通过   传到爱米耳中的。冲向终点的爱米相对于看台上的同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3、人工智能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如图是穿行在餐厅的机器人端着托盘送餐的情景。如果说托盘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若以餐桌为参照物,托盘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   的。
4、如图所示,为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小强在水平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将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比较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当水平面越光滑时,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若不受摩擦力及其他阻力,小车将做   运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   (选填“单纯的实验”或“实验加推理”)的方法。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   或   状态。
5、一辆行驶的汽车车厢里挂着一个小球,当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景时,汽车在做   (选填“加速”“匀速”或“减速”)运动;相对地面而言,若小球在此时受到的所有力同时全部消失,则小球将   。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小明骑自行车通过0.5km的大桥用时100s,求:
(1)小明骑车的速度;
(2)小明以这个速度骑行1500m的路程需要的时间。
2、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如图甲所示,全长55km,汽车限速100km/h。
(1)按交通规则行驶,汽车通过大桥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2)汽车行驶过程中,司机发现大桥上的桥墩向后运动,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3)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驶入大桥。假设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经2min行驶2km后,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在这6min整个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3、汽车以6m/s的速度匀速驶上长为60m的斜坡,经10s到达坡顶,接着又以10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速返回,经6s到达坡底,该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在“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1)需要的测量器材有刻度尺和   ;
(2)小明使用图甲所示的设计方案,选取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的 0 点作为计时起点,在玻璃管上以 0 点为起点每隔 20cm 做一标记,用秒表测出气泡通过每个区间所用的时间,下表是他们测得的实验数据。
区间 s/cm 0-20 20-40 40-60 60-80
通过各区间的时间 t/s 10 10 10 10
①请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气泡运动的 s-t 图像   。
②由实验可知,气泡做   运动,判断的依据是   。
(3)小华的实验方案如下:将米尺有刻度的一边紧贴玻璃管放置,拍摄气泡运动的视频, 在视频中每隔 10s 截取气泡的位置图片,合成了丙图所示的图片。由图可知,气泡从 A 点运动到 F 点的平均速度为   cm/s;
(4)对于小明和小华的实验方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
A.小明方案中,每个区间的距离必须相等
B.小明方案中,若从 0 点起每隔 10cm 做一标记,则更能客观反映气泡的运动规律
C.与小华方案相比,小明的方案中时间测量的误差比较大
D.与小明方案相比,小华的方案更能客观反映气泡的运动规律
2、某实验小组利用电磁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的运动,打点计时器是一种测量短暂时间的工具,如果运动物体带动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点就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纸带上的点也相应地表示出了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的各点间的间隔,就可分析物体的运动,电磁打点计时器每隔 打一次点,即一秒打50个点。
(1)按如图甲所示方式接好实验仪器,先接通电源,再调整钩码个数,释放小车,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 同一打点计时器打出甲、乙两条纸带 舍弃开头比较密集的点,从某个点开始,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在纸带甲、乙上分别标上0、1、2、3、4、 相邻两个计数点中间还有四个计时点未画出 则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是   s;在打下计数点“0”至“5”的过程中,纸带甲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的平均速度。
(2)观察分析该图像可知,若打点计在B点的速度为0.5m/s,则在E点时速度是   m/s,物体的运动是   (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解答】由图示中的烟的方向可知,风向是自东向西的,a 车的旗子与风向相同,此车可能静止,也可能向左或向右运动都能出现此种现象;b车的旗子与风向相反,所以此车只能是向左运动,并且速度大于风速;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烟的方向判断风向,结合旗子的飘动方向,判断车辆的运动方向。
2、【答案】C
【解析】【解答】A.物体受到的重力和它对地面的压力方向相同,不是相互作用的力,A不符合题意;
B.撤去拉力后,物体慢慢停止运动,说明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惯性不变,B不符合题意;
C.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C符合题意;
D.撤去拉力后,物体慢慢停止运动,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答案】D
【解析】【解答】速度转化为m/s,小张驾驶电瓶车速度
小李骑自行车速度
小王以10m/s的速度跑步前进,则由上述可知三人的速度一样大。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物体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计算速度。
4、【答案】B
【解析】【解答】弹簧测力计两端沿水平方向各施加5000N的拉力,两个拉力在一条直线上且方向相反,所以是一对平衡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以弹簧测力计挂钩一端所受的拉力为准,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5000N,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所受的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为一对平衡力
5、【答案】C
【解析】【解答】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时候都是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一种平衡状态,受到的就一定是平衡力,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挂钩上受到的力,题中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受到了5N的力,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相互平衡的两个力,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6、【答案】B
【解析】【解答】由 知道,动车过隧道通过的路程s2 =v2 t2 =216km/h×60× h=3.6km=3600m
所以隧道的长度为s=3600m-200m=3400m=3.4km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利用车长计算隧道长。
7、【答案】D
【解析】【解答】A.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A不符合题意;
B.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受到力,但所受合力为零时可能会静止,B不符合题意;
C.物体受到平衡力时,可能静止也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C不符合题意;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当物体受到力,但所受合力为零时可能会静止;物体受到平衡力时,可能静止也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力的作用结果。
8、【答案】B
【解析】【解答】物块静止在粗糙斜面上,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垂直于斜面向上的支持力,以及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受力分析的步骤:①确定受力物体,作用点在重心上;②画出重力,方向竖直向下;③画出接触力(拉力、支持力(方向与接触面垂直)、浮力)。
9、【答案】D
【解析】【解答】A.4m/s=14.4km/h,此速度严重低于高速公路上对小轿车限速,A不符合题意;
B.击鼓时,力量越大响度越大,B不符合题意;
C.工厂里的工人戴一个防护耳罩,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C不符合题意;
D.一般学校教室门的宽度为70cm~100cm,教室的门宽约80cm,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是长度、速度的估计,平时注意积累记忆;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同途径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措施。
10、【答案】D
【解析】【解答】A.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共同决定的,A不符合题意;
B.两物体要发生力的作用可以不互相接触,B不符合题意;
C.地球附近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只有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不一定接触;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
二、填空题
1、【答案】4;0
【解析】【解答】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A受到的摩檫力为f=F=4N
物体B随A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B相对A没有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A对B的摩檫力为0。
【分析】先把A、B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状态判断A的摩擦力大小;把B隔离出来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状态判断B的受力情况。
2、【答案】振动;空气;运动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加油”声是由同学们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爱米耳中的。比赛中冲向终点的爱米相对于看台上的同学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故爱米是运动的。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事先选取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就是静止的。
3、【答案】机器人;运动;相对
【解析】【解答】如果说托盘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机器人,因为托盘相对于机器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若以餐桌为参照物,托盘相对于餐桌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说以餐桌为参照物,托盘是运动的;综上所述,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
4、【答案】小;远;匀速直线;实验加推理;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解答】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中,需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推理得出若不受阻力,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采用了实验加推理的方法。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分析】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答案】加速;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解答】小车匀速运动时,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小球应在竖直方向上。当小车加速运动时,车的运动速度变快,但小球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小球要向后运动;若小车做减速运动时,车运动变慢,小球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小球要向前运动;故图中汽车在做加速运动。小球现在是运动的,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若小球在此时所有力同时全部消失,则小球相对地面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小球受到的合外力水平向右,故做加速运动;牛顿第一定律表示为,当物体不受力时,要么处于静止状态,要么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计算题
1、【答案】(1)解:小明骑车通过的路程s=0.5km=500m
小明骑车的速度v= =5m/s
答:小明骑车的速度为5m/s;
(2)骑行1500m的路程需要的时间t′= =300s
答:小明以这个速度骑行1500m的路程需要的时间为300s。
【解析】【分析】(1)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2)利用路程和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
2、【答案】(1)解:汽车通过大桥至少需要时间
答:按交通规则行驶,汽车通过大桥至少需要0.55h;
(2)汽车行驶过程中,汽车向前运动,以车为参照物,桥墩向后运动。
(3)匀速行驶的路程
汽车的平均速度
答:汽车的平均速度是80km/h。
【解析】【分析】(1)已知汽车的路程和运动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解运动时间;
(2)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事先选取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就是静止的;
(3)求解物体的平均速度,利用物体走过的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即可。
3、【答案】解:解:总路程:s=60m+60m=120m,
总时间:t=10s+6s=16s,
汽车上下坡全程的速度为:v= = =7.5m/s。
答:该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7.5m/s
【解析】【分析】可以求出全程的路程和时间,根据v=即可求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四、实验探究
1、【答案】(1)秒表
(2);匀速直线;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同
(3)1.8
(4)A
【解析】【解答】(1)在“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气泡运动的距离,用秒表测量气泡通过每个区间所用的时间。(2)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乙中描点连线,作气泡运动的 s-t 图像如图所示:
由实验数据可知:相同的路程间隔20cm内,所用的时间均为10s。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同,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3)由图丙可知每隔10s,,气泡从 A 点运动到 F 点的运动的距离为90cm,共用50s,平均速度为 (4)A.在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实验中,每个区间的距离不须要都相等,A项错误,符合题意;
B.小明方案中,从 0 点起每隔 10cm 做一标记,距离间隔变小,更能客观反映气泡的运动规律。,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与小华方案相比,小明的方案中时间应用秒表测量,测量误差比较大,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与小明方案相比,小华的方案测量更准确,更能客观反映气泡的运动规律,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测量物体运动速度时,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秒表测量时间;(2)根据不同时间的路程,在坐标图像中描点作图;相同的时间路程相同,是匀速直线运动;(3)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4)根据相同时间的运行路程,更方便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2、【答案】(1)0.1;小于
(2)1.1;变速直线运动
【解析】【解答】(1)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是50Hz,则打点周期为0.02s,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则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0.1s。由图甲、乙知道,纸带运动时间相同时,甲通过的路程短,所以纸带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2)由图丙知道,从A点到E,相邻的两点间距离都增大了 ,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都是0.1s,所以0.1s,速度的增加量
小车每秒速度的增加量
B时的速度为0.5m/s,所以在E点时的速度为
在整个过程中速度在不断变化,所以物体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1)根据一秒的次数,可以计算一次的时间;根据时间相同,结合路程判断速度大小;(2)根据速度的变化,计算不同位置的速度的大小;不同时间的速度不同,是变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