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积累字词;
了解作家作品,尤其是邓稼先的生平经历,深切体会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品质。;
学习精读,学习使用勾画圈点的方法,从字里行间体会邓稼先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设计:
预习任务:
熟读教科书上的单元说明以及练习册上的单元读写导航,了解本单元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用相应的符号标出生字词和自然段序号。
导入
抽查预习情况。
问题设计:本单元的题材是什么(内容)?学习本单元的意义?本单元在读上有什么要求?学习目标有哪些?写作要求是什么?勾画圈点的常用符号你记住了哪些,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用处?
·再次齐读单元说明和单元读写导航,强调学习要求和勾画圈点的具体方法。
生朗读 作家作品材料-邓稼先生平介绍(1)。
完成练习册第一课课前自主预习部分。
文本学习——初读感知
自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具体的内容。
·标题一: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标题二: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标题三: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标题四: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标题五: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标题六: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三、文本学习——精读赏析
1、再读课文,用波浪线勾画出让你感动的语句,反复朗读,说说理由(内容、修辞手法等角度)。
2、用?标出有疑问的地方,和同桌讨论你的问题,将答案写在旁边。
3、用!标出让你有感想的地方,并把感想写在旁边。
4、反复阅读课文第三部分,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本海默相当,还比他多出了好多优秀品质。旨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朴实的气质和奉献的精神,并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抽生分享前四个问题的答案。师适度引导,注重方法的指导。
小结:本文在语言的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语言的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是文章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邓稼先是一位才华出众、意志坚强、信念坚定、敬业爱国、人格“纯正”的科学家。
板书全文结构:
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创设背景
两单元勋 —— 总述生平事迹(总)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 忠厚朴实
民族感情?友情? —— 严谨求实 (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不能走 —— 默默奉献
永恒的骄傲 —— 无比赞颂(总)
课堂练习——练习册第5页第三题“精段精读”。
1、这是文章的第五部分,这一部分哪个自然段直接赞美了邓稼先?
·第38自然段,作者把这首歌词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再次充满深情地将邓稼先与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转变联系起来,以突出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2、文章其他几个部分还有哪些文段是直接赞美邓稼先的,用直线勾画出来。
·第9段、第17、18段、第27、28段、第33段、第40-44段。这些段落都运用了议论或者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3、这些段落和其他段落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议论,情感更真挚感人,观点更让人信服;如果没有记叙作基础,那么抒情、议论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拓展阅读
请生朗读关于邓稼先的事迹资料;
完成练习册第5页第二题“语言品味”及第7页课后拓展运用。
生谈谈你对文段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仿照练习册第7页的例句,为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
作业
1、摘抄文中的歌词和邓稼先墓志铭。
2、完成练习册第7页第二题“美文阅读”。
3、听写重点注释和课后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