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飞 来 峰 
 王安石 
一、资料链接 
 王安石(1021一1086),字 , 
号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朝代)著名的 家、 家、 
 家、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作家作品 
介甫 
半山 
北宋 
政治 
文学 
思想 
改革 
 《登飞来峰》:公元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做知县,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联系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以说是战斗宣言,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背景资料 
二、朗读、理解古诗 
诵读及整体感知 
 登 飞 来 峰 
 北宋 王安石 
飞 来 峰 上 千 寻 塔, 
闻 说 鸡 鸣 见 日 升。 
不 畏 浮 云 遮 望 眼, 
自 缘 身 在 最 高 层。 
参考译文: 
/ 
/ 
/ 
/ 
/ 
/ 
/ 
 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如今我身在宝塔的最高层。 
衍生意义(哲理):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朗读:把握节奏,理解古诗。 
写 
景 
议 
论 
三、赏析古诗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第二句写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展望,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内容: 
赏析 
 合作交流:请你发挥想象,描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展现的景象(画面描写)。 
 一座高耸入云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峰上,看起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时,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内容: 
表现手法、修辞: 
情感: 
哲理: 
写登飞来峰的感想。 
 表面上看是即景说理,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古代往往用“浮云”来借代奸邪小人。 
 表现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最高层”,语义双关。最高处,又喻自己在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登 
飞 
来 
峰 
写景 
议论 
千寻之塔 
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 
衬托塔高耸 
不畏浮云遮目 
站得高,看得远 
身在最高层 
语义双关 
无所畏惧 充满自信 
四、学习检测 
1.字音字形 
千xún( )塔 不wèi( )浮云遮望眼 
自yuán( )shēn( )在最高层 
寻 
畏 
缘 
身 
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 ! 
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 
②杜甫登临泰山抒发“ , ”的豪情壮志,而王安石在飞来峰上不禁感“ ,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2.理解性默写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解析】第二句中“闻说”指“听说”,说明诗人并没有亲眼看到,B项“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的理解不正确。 
B 
4.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的是泰山,泰山素有“五岳之首”之称。 
B.“飞来山上千寻塔”中的“寻”为古代的长度单位,“千寻”是泛指很高的意思。 
C.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也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之后是惊蛰,清明之后是谷雨。 
D.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后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 
春天包含的节气:立春、雨水、 
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C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望岳》的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B.《登飞来峰》的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D.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 
【解析】B.王安石为北宋人。 
B 
思考探究: 
 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 
 表现了他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及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登飞来峰》同样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触景生情, 
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 
义。首先表明“ , ”的哲理思 
考,与“ , ”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表明“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得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小结 
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课文主旨 
 这是一首登高述怀之作,诗人触景生情,借登临飞来峰,写出立足点之高、志向之大,以理入诗,表明了诗人年少气盛、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要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