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沁园春.雪》& D5 C/ a' n2 I2 J6 g/ J9 Z* t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0 v; R2 d3 x7 C8 J: X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p& _7 s/ D' l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2、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4 l% G6 l. b9 \' C4 h H Q+ P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
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以上静态的描写,使北国壮丽的雪景形象具体,显示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热爱华夏大地的深情。
"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D+ u7 D1 J6 d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 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写出了北方冰雪世界中群山与高原形象的雄伟。“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对群山在冰雪中延伸无尽,高原在冰雪中起伏向前的情态做了生动的描写。“欲与天公试比高”本是描写群山与高原延伸到天边的那种状态,“(试比高。”拟人化描写,(拟拟人“山舞银蛇,原驰蜡像”化静为动的因素:第一,视觉的原因。作者站在高处,看的远,由于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视线跟着地势望去,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第二,精神的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时代的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n3 m1 X' a5 Y' c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更加娇艳动人的意思。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看”与“望”照应,引导读者展开想象,欣赏一幅绚丽多彩美丽图景。
9 v9 z* D0 A0 c- T( n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l& s% n! E! H& e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 x: s6 U, b$ ]; R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和奋斗的姿态。
9 B: B- {. T0 o) c" W4 _0 6、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Y$ {0 L( G+ s. t+ d1 }& T1 U1 f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稍微差一些。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注重武功而忽视文治的形象。2
“惜”字总领,引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含义有以下几点:A、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英雄,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B、委婉批评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治”。C、表现了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自信。
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b& a6 A) e$ p* s, L* v% Z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是全词点睛之笔。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8、写作特色1、; K. q& c2 D+ q* q1 H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2、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3、语言形象,精警、优美。4、比喻、借代,对偶多种修辞。
- Y7 Q0 {* G- G4 ]7 D' c4 B* s(共68张PPT)
部编版 九年级上
1.沁园春.雪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1、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 会昌》) 2、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 六盘山》)
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题庐山仙人洞照》) 5、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为女民兵题照》) 6、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水调歌头 重上井岗山》) 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送瘟神》) 8、金猴奋起千斤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和郭沫若同志)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作
者
简
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主要作品《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等。
新知讲解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背
景
简
介
字
词
学
习
新知讲解
莽莽( mǎng ) 分外妖娆(fèn ráo )
成吉思汗( hán ) 数风流人物( shǔ )
稍逊风骚( xùn sāo ) 沁 ( qìn )
今朝 ( zhāo )
新知讲解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弯腰行礼,文中是倾倒的意思。
【红妆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风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在内。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内
容
主
旨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朗
读
诗
歌
新知讲解
音 韵 美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新知讲解
音 韵 美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品
读
上
阙
1.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词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北方的中国,一望无垠,洁白的冰雪,像是厚厚的地毯,覆盖着千里大地,雪花纷纷扬扬,下得很大,飘向万里江山。雄伟的长城,里里外外,也因这一场大雪,而只能看见银白色的一片。奔腾的黄河,也像是一下子停止了咆哮。远方的山脉,放眼望去,起起伏伏,像是一条欢快的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好像是在和天比高一样 。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 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说说“惟余”“顿失”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两词分别照应前文的“雪飘”“冰封”。“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则写出了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滚滚的雄壮气势。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是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
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5.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三句的意境。
虚景。“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晴朗、娇艳、多姿多彩。描述: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江山如此多娇
概括写景
具体写景
想象写景
(实写)
(以动写静)
(虚写)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写景、抒情)
小结: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品
读
下
阙
1.“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共性: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合作探究
2. 作者用哪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说说这个词所包含的感情。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稍微差一些。至于成吉思汗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注重武功而忽视文治的形象。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惜”字含义有以下几点:A、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英雄,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B、委婉批评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治”。C、表现了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自信。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是全词点睛之笔。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议论、抒情)
承上启下,引入论述
具体评论:“惜”
歌颂时代英雄:“数”
歌颂无产阶级英雄
小结: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三) 齐读全词,探究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寓情于景,抒发热爱祖国山河
下片议论 ,寓情于议, 评说历代英雄人物
最后一句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上阕:
下阕:
描写北国风光
评论历史人物
冰封 雪飘
红装素裹
(总写)
(分写)
(虚写)
沁园春·雪
毛泽东
热爱祖国河山
秦皇 汉武
唐宗 宋祖
成吉思汗
略输
稍逊
只识
惜(领字)
数 风流人物
赞颂当今英雄
描写、议论、抒情
—豪迈
——激情
长城、黄河
山脉、高原
望(领字)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写
作
特
色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2.动静相衬,虚实相生;
3.用词准确、精练,形象鲜明;
4.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写景
想象:
全景:
冰封雪飘
远景:
长城—莽莽
黄河—冰封
群山—银蛇
高原—蜡象
(静)
(动)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上阕
下阕
秦皇汉武—略输
唐宗宋祖—稍逊
成吉思汗—只识
风流人物—今朝
(陪衬)
(主旨)
过渡:江山多娇,英雄折腰
沁园春 雪
评古
颂今
热爱祖国河山
赞颂当今英雄
结
构
梳
理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这首词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3.有节奏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4.诵读诗歌感受诗歌中的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感受词人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中的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2、感受词人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掌握本词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体会“惜”中蕴含的情感。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齐诵毛泽东诗词名句感悟豪迈情怀
1、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 会昌》)
2、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 六盘山》)
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题庐山仙人洞照》)
5、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为女民兵题照》)
6、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水调歌头 重上井岗山》)
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送瘟神》)
8、金猴奋起千斤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和郭沫若同志)
二、整体感知,基础积累
1.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主要作品《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等。
2.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3.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
莽莽( mǎng ) 分外妖娆( fèn ráo )
成吉思汗( hán ) 数风流人物( shǔ )
稍逊风骚( xùn sāo ) 沁 ( qìn )
今朝 ( zhāo )
(2)释义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弯腰行礼,文中是倾倒的意思。
【红妆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风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在内。
4.概括内容主题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初读诗歌,感悟音韵美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结合背景试读,读出感情
3、听读录音,揣摩情感
4、模仿读
5、全班齐读
6、小组赛读
7、个人范读
8、组内诵读
第二课时
四、再读诗歌,品味意境美
(一)女生读上阕,品味上阕
1.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词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点拨】北方的中国,一望无垠,洁白的冰雪,像是厚厚的地毯,覆盖着千里大地,雪花纷纷扬扬,下得很大,飘向万里江山。雄伟的长城,里里外外,
也因这一场大雪,而只能看见银白色的一片。奔腾的黄河,也像是一下子停止了咆哮。远方的山脉,放眼望去,起起伏伏,像是一条欢快的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好像是在和天比高一样。
感受:词人仿佛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词人雪中赏景的豪迈情怀。
2. 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点拨】“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3.说说“惟余”“顿失”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点拨】两词分别照应前文的“雪飘”“冰封”。“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则写出了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滚滚的雄壮气势。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点拨】“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是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
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5.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三句的意境。
【点拨】虚景。“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晴朗、娇艳、多姿多彩。描述: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二) 男生读下阕,品味下阕
1.“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点拨】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共性: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2. 作者用哪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说说这个词所包含的感情。
【点拨】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稍微差一些。至于成吉思汗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注重武功而忽视文治的形象。
“惜”字含义有以下几点:A、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英雄,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B、委婉批评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治”。C、表现了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自信。
3.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点拨】是全词点睛之笔。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三) 齐读全词,探究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点拨】上片写景,寓情于景,抒发热爱祖国山河
下片议论 ,寓情于议, 评说历代英雄人物
最后一句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五.三读诗歌 ,归纳写法美
【点拨】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2.动静相衬,虚实相生;
3.用词准确、精练,形象鲜明;
4.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六.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探究《沁园春 长沙》上下阕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点拨】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这首词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