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2 16:10:3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8张PPT)



杜甫
1.朗读诗歌,感知诗意;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通过侧面描写刻画人物、揭示主旨的写法。
3.感受诗人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杜甫,字 ,自称 ,
后人称他为 。 代伟大的
诗人,其诗被称为“ ”,本人被尊为“ ”,与李白并称“ ”,曽担任工部侍郎,故称“ ”,约有1500首诗歌存世,大多集于《 》,代表作有“ ”“ ”。
子美
少陵野老

杜少陵
现实主义
诗史
诗圣
李杜
杜工部
杜工部集
三吏
三别
文体知识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
知识积累
绝句
古典诗歌
古体诗
律诗
(格律诗)
近体诗



(古风)
有五言、七言、四言、六言、杂言;
押韵自由、灵活。
有五言、七言;四句,偶数句押韵。
有五言、七言;八句,四联;偶数句押韵。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的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都是离家出征时的悲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听读课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háo)吏(lì)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疏通诗意
傍晚投宿
差役
越过
逃跑
喊,叫嚷
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
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抓壮丁
多么

悲苦,凄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疏通诗意
上前
儿子
捎信回来
新近,刚刚
幸存的
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
幸存的暂且苟且的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
防守
苟且活着
永远的完结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疏通诗意
男人
泛指衣服
跟从
应征
兵役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
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
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
老妇
还能够
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疏通诗意
夜深
好像
向前赶路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了别。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到有人低声的哭泣。
低声的哭泣
研读课文
说明长久以来百姓一直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官府白天抓不到人,就趁夜间人们熟睡之际抓人,“夜捉人”体现了官吏的狠毒。
1.默读全诗,思考:为什么官吏要利用夜间捉人呢?(《课时练》P121页第1题)
研读课文
苦。丧子之苦:三个儿子上战场,两个儿子战死;生活之苦:家人衣不蔽体,出入无完裙;征兵之苦:提心吊胆,夜不能寐,惶惶不可终日。
2.老妇人的话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围绕这个字,展现了老妇人家的哪些遭遇?(《课时练》P121页第2题)
研读课文
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从侧面更形象地突出了封建官吏凶暴、冷酷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诗题是《石壕吏》,而诗中却重点写了老妇人的致词,这是为什么?(《课时练》P121页第3题)
诗歌主旨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蛮横凶残,流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结构脉络
同情劳动人民
结局:
石壕吏
开端:
发展:
高潮:
作别老翁
老妇应役
老妇哭诉
投石壕村
反映深重灾难
揭露封建统治
结束语
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诗更工。从来发动侵略、引起战争都是统治者的过失或罪恶,然而他们的过失往往要百姓来承担:胜,百姓苦;败,百姓苦!但愿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文明战胜野蛮,世界铸剑为犁,让“三吏”“三别”的惨剧从地球永远绝迹吧!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