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提及他人的帮助”导写与范文
作文题:
在分析一个事件成功的原因时,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描述会有所不同:在公共场合会更多提及他人的帮助;而在私下场合,则对他人的帮助提及较少。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一、审题
1.抓类型:现象型 矛盾型
2.抓对象:公共/私下场合、提及他人的帮助
3.抓关系:公共/私下场合、提及他人的帮助多/少
4.抓背景:在分析一个事件成功的原因时
5.亮观点:《社交场合的自由和真实》、《外化的感恩》
二、构思
1.引材料:现象引、理论引(荣格:人格面具)
2.析材料:
(1)谦虚和感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基本素养,多提及他人帮助,是合理的
(2)一个事件的成功原因包含哪些?
外因:时代创造的机遇、他人的帮助指导等
内因:个体自身的努力与坚持等(通常起到决定性作用)
3.为何公共场合会更多提及他人的帮助?
(1)公共场合下,个体处于“被看”的地位,出于形象管理的需求,提及他人的帮助,塑造自我谦虚、感恩的积极形象,容易博取大众好感。
(2)公共场合下,个体说的话需要接受大众舆论的考验,会因害怕外界的消极评价发言更“官方”更客套
4.为何私人场合会更少提及他人的帮助?
(1)私人场合下,个体心理压力小,舆论压力小,更容易关注到自我而非他人的评价与感受,表达更趋真实
(2)私人场合下,分析成功原因是一种经验的分享,免除客套直指决定性要素更合乎对话的目的
(3)私人场合下,分析成功的原因更多来自自我努力,获得心理满足,进而获得自我肯定
5.不这么做的弊端
(1)个人形象受到影响,不易获得群体认同,容易受到别人攻击,安全感受到挑战
(2)在以后需要帮助的时候,可能会缺少外援
6.思辨:
(1)在公共场合,也可以适当提及自己的努力,但要避免滑向个人英雄主义
(2)在私人场合,也要适当提及他人的帮助,如果没有提及,就要反思,在内心深处是否真的感恩别人的帮助
7.概念辨析:在公共场合更多提及他人的帮助,不是捧臭脚,不是彩虹屁,不是讨好和谄媚
8.怎么做
(1)不同场合下,懂得说话的艺术
(2)感恩和谦虚,并不只是公共场合才有的套路
(3)保持舆论理性,让公共场合有更大限度的自由与真实
三、素材
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人格面具是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一也被荣格称为从众求同原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型。原型有四种最为突出:阿尼玛、阿尼姆斯、人格面具和阴影。荣格在《原始意向和集体无意识》一书中写道:人格面具是个人适应抑或他认为所采用的方式对付世界体系。
积极作用
一切原型都必须是有利于个体也有利于种族的;否则它们就不可能成为人的固有天性。人格面具对于人的生存说来也是必需的,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它能够实现个人目的,达到个人成就,它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
消极作用
人格面具在整个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像这样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异化)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在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例如:如果人格面具过分信重,那么它的发展就必然以牺牲人络结构中其他组成部分的发展为代价,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还会产生面具障碍等心理问题。
四、范文
内外分离
在对一个事件的成功进行归因时,在不同的场合,人们常常做出不同的表述:在公众场合更多提及他人的帮助,而在私下场合则较少提及他人。于是人的内心与外在表现也随着这种割裂而愈趋向于分离。
这种行为的产生,首先是因为在陌生的公众场合显露自我、展现自我的行为往往被视为自大,会被冠以“普信”之名。因此,人们不得不援引他人的帮助,以他人的光芒来掩盖自我。其次是借他人的帮助之多衬托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陌生人的信任。再次是通过他人的反馈而做出自己的决定,用他人的帮助数量为自己构建-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至于私下,面对自己熟悉的人群,那自然是表现自我的合适场所。
然而这种内外的割裂现象潜藏着人们内心世界与外在分离的危害,压抑是会爆发的。我们的文化向来是含蓄而内敛的。对于公共场合,我们不得不带上面具,伪装出温顺谦卑的模样,而伴随着伪装的时间增长,我们逐渐分不清自我与伪装,陷入矛盾与自我贬低。
这种在公众面前与私下场合的表里不一,于个人,也有损于进一步的发展,不仅使见证者产生不适感,从而错失潜在的机遇,也阻断了发挥自己真实潜力的可能性。于社会,这种行为现象加深了每个人之间的隔阂。可能创造出表面繁华太平的假象,而看不到人人互帮互助之下隐藏的名利追逐,造成社会的内外分离。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处事上的圆滑与变通。要具有“变通”的能力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进退自如,营造良好的人脉和生存环境。公共场合下,人的社会性更强,将成功归因于他人的帮助不仅是一种话术,也符合他人的期待。放下对自我的关注,圆融地贴合社会期待的形象,也是一种智慧。
所以,我们固然可以在不同场合把成功不同程度地归因于他人或自己,但我们在心中却要对此保有清醒的判断。《淮南子.主,术训》有言:“智欲圆而行欲方”,既要中庸、圆滑,同时又不能,失去自我和理性。我们不应在人前谦卑,在私下里骄傲,而应该用审慎的眼光去分析自己的成就,客观地衡量自己的努力和他人帮助的比例,由此得出更准确的行动指南,不让人前人后的表述蒙蔽了自己。
“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既然内外分离, 催生出的是人际关系的冷漠与自我的迷失,那么何不突破束缚,展示自我,接纳自我呢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圆融不圆滑
能够促成一件事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天运、他人帮助、自我坚持...可在不同场合,人们对其中的因素往往会夸大其词或选择忽略一部分。
人们在不同场合,谈及他人帮助的频率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在公共场合,介于有许多人围观,为低调地展示自我,谦虚地说如今的成果是在他人的巨大帮助之下才达到的,来提高公众对自己地赞扬。而私下场合,介于是私密谈话,提高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度成为了首要目标,就开始夸大自己的功劳,对他人的帮助提的很少。当然会因为迫于社会压力,在公众场合不能对他人帮助缄口不谈,而对于自己熟悉的人,私下里就可以只谈自己的功劳。
但在不同场合不同描述。可能会让有些人认为你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的典型“两面人”,也不乏一些嫉妒他人的小人,将这些事迹散播出去,从而影响你之后的人生轨迹,得不偿失。而且,这种看似在公众面前与私下场合的表里不一,有可能阻碍你进一-步发展,它会使见证者不适,从而使你错失潜在的机遇,也阻断了发挥真实潜力的可能性。
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处事上的圆融和变通。要具有“变通”的能力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进退自如,营造良好的人脉和生存环境。公共场合下,人的社会性更强,将成功归因于他人的帮助不仅是一种话术,也符合他人的期待。放下对自我的关注,圆融地贴合社会期待的形象,也是一种智慧。
所以,不同的场合重点不同固然可以,但我们在心中却要对此保有清醒的判断。《淮南子主术训》有言:“智欲圆而行欲方",既要中庸、圆滑,同时又不能失去自我和理性。我们不应在人前谦卑,在私下里骄傲,而应该用审慎的眼光去分析自己的成就,客观地衡量自己的努力和他人帮助的比例,由此得出更准确的行动指南,不让人前人后的表述蒙蔽了自己。
不同情况不同重点,这是-种高情商地表现,但我们更要保持理性的自我认识,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尽量用真诚的姿态示人,把握好二者的度,做一个“圆融不圆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