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课件(17张ppt)2021-2022学年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9《说“木叶”》课件(17张ppt)2021-2022学年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三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1 09:1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而用“落木”与“落红”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词填空:
( )
( )
说“木叶”
林 庚
林庚(1910-2006),字静希。,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走近作者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链接高考:社科文阅读
释 题
学习目标
一、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二、弄清“木”的艺术特征
三、运用文中理论,进行文学鉴赏
抓住关键句把握文意、概括文章思路:
1.
“木叶”就是( ),但在古诗中少见( ),常见( )( )( )( )。
( )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 )字。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 )。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是暗示着( )
“木”含落叶因素是因为“木”暗示着( )。
“木叶”与“树叶”在( )相差无几,在( )的差别几乎是( )。
叙述
现象
分析本质
得出
结论
( )意象深为诗人所( )。
2.
3.
4.
5.
6.
7.
“木叶”
“木”
含有落叶的因素
“木头”等
黄色
( )( )。
干燥
疏朗
概念上
艺术形象上
“树叶”
“树叶”
“树”
“叶”
“木叶”
“落木”
“木叶”
钟爱
“落木”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一字千里
含英咀华
辨析以下概念的意味的不同
树 :
有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浓阴
木叶:
饱满
落叶的微黄干燥
疏朗的清秋气息
风中飘零
空阔
落木:
比“木叶”更空阔
绵密
段5
段6
缠绵
悲凉、凄清、萧瑟
叶:
段5、6
段6
木 叶
树 叶
疏 朗空 阔
绵 密 饱 满
概念相去无几
艺术形象一字千里

暗 示 性
全 文 总 结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咏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九渊
读书的方法
1.读书要放慢节奏
2.细心体味其中深沉丰富的意蕴
3.读不懂的不妨暂且放过
4.重点之处一定要仔细琢磨
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作为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
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深入浅出,读者容易领悟。
调节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落红:
指落花,但不一定是红花
还捎带了颜色,给人明艳之感
凋残,不完整
与泥尘、流水为伍
凄艳
雅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
四百八十南朝寺,二十四番花信风,鹃啼催落红。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拓展练习: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月:
梧桐:
折柳:
杜鹃:
鸿雁:
常见意象
思亲、思乡、思国;怀古;永恒。
悲秋,愁,凄苦。
送别,惜别。
悲苦,哀怨悲凄的气氛;思归,乡愁乡思;亡国的哀痛。
指书信。相思之情。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寓归隐。
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象征高洁。
离恨,离愁;怀人;有美德的人。
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 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
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漂泊。
相思之所。喻孤独寂寞、思念、忧愁。
白云:
蝉:
芳草:
落花:
南浦:
长亭:
西楼:
归隐意象知多少
式微 《诗经》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 式:语助词。微:(日光)衰微,即天黑。大意是,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句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式微”一词逐渐衍为古典诗歌中“归隐”意象,如王维《渭川田家》:“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孟浩然的“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
采薇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采薇”就借指隐居生活。盂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如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桃源 “桃源”一词出于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人就多以“桃源”指避世隐居之处。如李白《古风》中的“一往桃花源,千
春隔流水” 。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社》:“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自然“桃源”的作者陶潜以及他的诗句中相关的事物也成了隐逸之意象。如高适《封丘作》:“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白鸥 白鸥的习性是居于海边,那里云水相连,清净清新,又远离尘世,是修身养性很好的去处,因此成了隐士栖居的地方,成了那些向往恬淡生活的文人墨客的伊甸园。自然纯洁、自在的“白鸥”也就成了表达归隐的意象。如黄庭坚的《登快阁》:“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与白鸥订立盟约,表达了诗人欲居水云之乡归隐之意。
白云 齐梁隐士陶宏景曾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从此山中白云便成了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如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志的时候,以“白云无尽”加以劝慰,希望好友看淡名利,表达
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垂钓 “垂钓”语出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严子陵和刘秀的关系非常密切,刘秀称帝后多次邀请他做官都没有答应。后来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隐居富春山下,每天在那里垂钓。“垂钓”也就成了隐逸的象征。如王维《青溪》:“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可见诗人暗用严子陵垂钓的典故,表达了他想把青溪作为隐居的归宿之意,写得含而不露,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