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下面我开始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关于建筑的科学论文,学习本课,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中国建筑有更多的了解,而且能够掌握科普性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基于此,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来把握作品。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单元学习目标与文本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以及所运用的比喻修辞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学会科普性文章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学习重在掌握作者的观点及写作特色,难在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因此我将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中国建筑艺术的独特,形成文化自信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讨论法、启发法、情境教学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程度的优化教学。
三、说学情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对自然科学小论文有一定了解。但对于中国建筑缺少基础知识的了解,面对文中提到的一些新概念、新词汇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述中国古代建筑的雄伟壮观,同时在PPT上展示出丽江古城和苏州园林的建筑图片,引出《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
目的是创设一定学习情境,图片可以引起学生的感官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讲课奠定基础。
(二)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同时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中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目的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了解段落大意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三)精讲细读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全文的第二个部分,解决三个问题:
1、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
此问题难度不大,在文中有明确答案,让学生独立阅读然后给出答案。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下面分析课文的说明顺序和写作特点做铺垫。
2、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3、体现了说明文怎样的语言特点?
以上两个问题我将采用讨论法,把学生四人分为一组进行合作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我将巡视教室,询问了解情况,给予点拨,最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回答。
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揣摩语言
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提出如下问题: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①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三层,尝试自己理解“文法”一词的含义
②在学生仔细阅读后,我提出方法指导:此处运用了比喻手法
③最后划出可以归纳出答案的句子让学生齐声朗读,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出答案
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新词汇的理解,把握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①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个层次,我将在PPT上展示出中国天坛和罗马园亭;北京琉璃牌楼和法国凯旋门的图片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将两组图片进行对比,了解不同民族同一性质建筑表现的不同手法
③教师将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明确答案
目的是通过对比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在对比中可以更直观的掌握重点、加深理解。
3、文章最后一段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做出回答。
目的是进一步体悟作者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态度,形成民族自豪感。
(五)延伸思考
教师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PPT展示出现代中国新建筑高楼林立的图片,思考面对像梁思成先生描述般的建筑越来越少的情况,中国传统建筑的未来命运将会如何?请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目的是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六)布置作业
在你的家乡你认为最美的建筑是哪个,并根据它的特点写一篇介绍这个建筑的小作文,400字左右。
目的是对本课所学进行巩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板书设计
我根据文章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依据“求新、求美、求精”原则,对板书进行设计。此板书采用图形的方式,与教学环节紧密相扣,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引起学生的感官兴趣。
附板书:
再一次感谢领导老师,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