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3.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4.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著有《朱自清全集》。
代表作品:长诗《毁灭》(1923)、散文集《背影》(1928)、诗集《踪迹》(1929) 等。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历史》、《别》、散文《给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二、预习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脉脉(mò) 颤动(zhàn) 乘凉(chéng) 独处(chǔ)
B.酣睡(hān) 参差(cī) 袅娜(nuó) 蓊蓊郁郁(wěng)
C.点缀(zhuì) 倩影(qiàn) 皱缬(xié) 梵婀玲(fán)
D.惦着(diàn) 羞涩(sè) 宛然(wǎn) 踱着步(dù)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风致了。(情态、样子)
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三、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四、快速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作者心绪变化的句子,并归纳情感线索。
1.表示感情变化的句子:
“心里颇不宁静”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行踪:家——小路——荷塘——小路——家(明线,外结构)
情感: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暗线,内结构)
2.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3.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4.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在哪里得到宁静?在哪些段落?
目的:寻找宁静;
得到宁静:在荷塘。
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色
五、研读第4-6自然段
作者着重以哪些景物来写荷塘、月色、以及荷塘四面的
第4段: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水
第5段:月色——塘中景物、月光、光影组合
第6段:四周——树色、灯光、蝉蛙声
(一)研读第4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写的是月下荷塘,那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荷叶高出水面,亭亭玉立的特点。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荷花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姿态。
③“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用博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纤尘不染的各种姿态。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用“歌声”比“清香”,嗅觉转为听觉——通感。写出了荷香似有似无,也突出了月色下的荷塘宁静的氛围。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相通与转移”。)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
(1)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写出了歌者歌声甜美的特点。)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写出了荷香似有似无的特点。)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写出了光影交错的和谐美。)
⑥“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繁密。
⑦“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丝颜色。”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流水人特有的状态。
【小结】
景物: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荷叶:田田、亭亭的舞女的裙——优雅飘逸
荷花: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淡雅羞涩
荷香:渺茫的歌声——缥缈淡远
荷波:凝碧的波痕——沉厚绵长
流水:脉脉、更见风致——含蓄绰约
(二)研读第5自然段
1.这是什么样的月光
月光:
静静地泻、不能朗照别有风味——丰盈鲜亮、含蓄柔和
和谐的旋律、梵婀玲上的名曲——和谐柔美
那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花叶上,“泻”是丰盈、鲜亮欲滴的,而“静静”却让这“丰盈鲜亮”含蓄柔和。
那“薄薄的青雾”是月色和雾光、叶色、水气杂揉形成的一片朦胧,如烟似梦。
2.月光下的景色什么样
叶子和花: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安谧朦胧
灌木与杨柳: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稀疏的倩影——缥缈绰约
3.这是什么样的意境
朦胧、素淡、柔和。如烟似梦。
就是这样朦胧柔和、静静地泄、轻轻地笼着的月光,朱自清觉得“别有风味、恰到好处”。他的大彷徨、大苦闷就这样得到了安慰!
4.你心里痛苦、郁闷的时候你会干什么 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找人倾诉、一个人静一静、吃东西、逛街、唱歌……)
所以这样的月光不能慰藉苦闷的心,我们需要的是那种朗照的月光。
面对未来的忧伤迷茫的夜,我们需要的不是皎洁月光的淡然恬静,我们需要的是阳光的明媚张扬、纯粹的快乐,是一种彻底的释放、完全的建立和崭新的开始!
5.朱自清的彷徨与忧愁一定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遇到的情况都深重,但他认为朦胧柔和的月,淡得恰到好处,那正是他需要的,他对痛苦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跟我们对忧愁痛苦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我们会大叫着“郁闷”去发泄去放松,期待着完全的解脱。而朱自清在如烟似梦的美景中,他仍保留着那份对痛苦的清醒,对快乐的节制。仰望如烟似梦的月光,平观是恬静幽美的荷塘,转个身,四顾一下荷塘的四面。
(三)研读第6自然段
荷塘周围有什么景物 都是什么样的?
树色阴阴:像一团烟雾,风姿依旧
树梢上的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
树缝里的一两点路灯光:渴睡人的眼
随意点染的几笔,营造了朦胧幽静的氛围。但蝉鸣与蛙声,打破了这朦胧恬静,快乐的蝉和蛙啊,终究让朱自清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荷塘月色的幽美恬静、朦胧柔和,没有一样是在现实中有的!我怎么能不清醒节制呢?作者精神世界的强大正在于此:我有我的审美世界,我在那里作平和恬淡的自己;但我知道平常的世界就是平常的世界,我不逃避它,我也可以在平常的生活里做一个清醒节制的我自己。
六、赏析
1.本文在构思上有何特色?
(1)文章一开篇就点出“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 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
(2)明暗两条线索,结构回环圆合。
行踪:家——小路——荷塘——小路——家(明线,外结构)
情感: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暗线,内结构)
2.本文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有学者评论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如同“工笔画”,第四、第五自然段充分体现了“工笔画”的特点。
首先, 作者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以月色为背景, 重点描写荷塘的各样景;“月光如流水一般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段以荷塘为背景, 重点描写了月色的层次变化。
其次, 作者对剖开来的“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作进一步的“精耕细作”, 从视觉(“弥望”、“不能见”等) 、听觉(“渺茫的歌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 、嗅觉(“清香”等) 等角度去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声音, 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这样, 就把景物表现得非常细腻。
再次, 在“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的描写中表现出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辞技巧。《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短短 378字 仅比喻就有十一处, 另有拟人两处, 通感两处和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通感的运用巧妙而自然。这样, 就把“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微, 形象生动,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3.本文在的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 有一种清新、自然、典雅的美。
一是朴素美。朱自清的语言艺术是最为人称道的。在《荷塘月色》一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似乎把读者当做可以倾诉的朋友,让人觉得诚恳自然, 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种情境中。再如“我悄悄地披上大衣,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等, 都平白如话,自然流畅,读之使人感觉分外亲切。
二是凝练美。本文语言看似普通,实际上是经过作家的精心锤炼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写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再如“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给画面涂上一层素淡清雅的底色,月色朦胧,若有若无,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一个“泻”字,一个“浮”字, 用的绝妙之极。
三是音乐美。 作者常常运用叠字叠句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在文中, 共运用了“日日 ”“渐渐”等叠词 25 个26 次,使文章柔美、舒缓、流畅。同时“袅娜”“仿佛”“斑驳”“均匀”“到底”和“苍茫”“独处”“零星”“宛然”“酣眠”“一例”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也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四是修辞美。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语言的一大特点。朱自清善用比喻,往往能出乎人的意料,发前人所未发,但又在情理之中,贴切自然。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喻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赋予荷叶动态的美,极为生动,又极为贴切。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两个喻体同时比喻“白花”,分别突出苍茫的月光底下的荷花的光亮和白花在绿叶丛中隐约闪烁的动态。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十分生动形象,又不落俗套,很能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另外, 作者也善于运用通感手法来塑造形象美。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是嗅觉感受,可闻而不可听,可嗅而不可见。作者把淡淡的清香比做渺茫的歌声,就让读者很形象地体会到这香气是飘渺不定、似有若无的,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再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把树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时所构成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画面的视觉形象, 转化为听觉形象,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这样写,不但可以促使读者进一步想象荷塘上和谐的画面,宁静的气氛,而且大大丰富了月下荷塘诗一般美的意境。
七、探究
1.请大家回忆林清玄的写景抒情散文《如鸥掠过海洋》,林清玄的写景意图在于表达人生的禅意与顿悟。而朱自清呢
他不高呼个人痛苦,他无意表达大爱大憎,他更不会讲人生哲理;他只会始终持着一份清醒节制的淡淡的情寻找、书写一份恬静内敛的美。这就是朱自清的抒情风格:“风华从朴素出”“深秀从平淡来”。
2.朱自清寻找的恬淡柔和之美与抒情风格的清醒节制,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首先,越是伟大的作家,越是深刻的意味,往往越是隐蔽的。这就是经典的价值。就如同朱自清的抒情没有纵横恣肆的宣泄,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说,但恰恰是清醒节制的抒情风格成就了《荷塘月色》的意味隽永,使它成了永恒的美的存在。
其次,朱自清用寻找美、构建美的方式去排遣苦闷,让个人的苦闷有了审美价值,这得益于他审美的人生观,也得益于他淳厚中和的人格魅力。
小结:也许,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一种安静,一种平和,一种清醒,与自己对话、与自然对话。伟大的文学创作与审美的人格魅力就是这样产生的!
七、作业
我们可以走进《荷塘月色》,而走进那晚朱自清荷塘的,只有月,月的永恒让朱自清的荷塘永恒了。月亮真的见证了很多秘密。你想不想让你也和月之间有个永恒的秘密?那带着你的心情,写写今晚的校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