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设计(《故都的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本课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4课。下面开始正式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七单元主要学习抒情散文,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品味散文语言,体会感受文章所蕴涵的情感,提高文章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说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散文学习有如下要求:了解散文文学体裁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学习鉴赏作品,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基于此,我会作此作者情况和背景介绍,引导学生品读文章,感悟作者所写之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本篇文章是抒情散文,依据文体特点、所属单元品味与赏析要求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设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品味语言特色,抓住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特点,理解情景关系。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小组交流等方法,学会情景交融的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通对故都眷恋所表达的情感。
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四).说教材重、难点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散文要求和现阶段学生学习情况和理解能力分析,来设立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理解意象中蕴涵的情感;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运用对话教学法、练习法和自主合作探究、质疑讨论的学法利于发挥老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良好的整体效应和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精神。
三.说学情
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阅读,己具备一定的文章鉴赏能力。但学生刚刚接触这类情景交融的长篇散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在深入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方面有一定困难。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描写秋天的诗句并配合几张秋天景色图片,让学生谈谈对秋天的感受。并以此引出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是什么样子的疑问,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兴趣、求知欲和探究心理,为学习本课做好铺垫。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并思考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并提出这些特点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又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的问题。
2.设问郁达夫选取了哪五幅画面来写故都的秋的。让同学小组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内容。
预设秋景图:从3--11自然段。主要是5幅画面,第3段秋晨图,第4段秋槐图,第5段秋蝉图,第6—10段秋雨图,第11段秋果图。
目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锻炼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对本文形成整体感知,为深入研读打下好基础。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同学已经对五幅图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并对故都的秋有了整体感知。设问这些景物是怎么表现"清、静、悲凉"的情感。请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要求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设问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冷色)
设问这些声音给人什么感觉?(静,悲凉)
让学生分析这些秋声秋色,体会景物中蕴含的清,净,悲凉的情感。
明确冷色调,蝉鸣叹息一般给人一种忧郁悲凉的感觉,设问那么作者在此文中是悲秋还颂秋。预设为颂秋并再次设问作者颂秋为什么不描写秋阳下欢快的充满生机的图景,而是一幅幅清冷伤感的图画。最后用多媒体展示创作背景。以此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因眷恋故都才产生这样的情感,在品读文章语言和作者情感基础上引导学生:这是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并说明这种写法的作用优点。
目的是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自主阅读探究能力,一步步引导使学生准确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归纳总结,体会美感
让学生试着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找学生总结归纳出鉴赏散文的方法,教师总结并以多媒体展示内容。
目的是锻炼学生表达归纳总结能力,提高文章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的写法,从故乡的四季中任选一种风物,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
目的是锻炼学生文笔,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同时练习今天新学习的写散文的手法。
五.板书设计
秋晨图 清
秋槐图 秋色
故都的秋 秋蝉图 静
秋雨图 秋声
秋果图 悲凉
依据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因此我的板书设计为归纳式板书。左侧是归纳的五副图片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中间为分析的秋色秋声两个角度,右侧为归纳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目的是可以用最少语言表达最丰富内容,容易引起学生感知,一目了然,简洁清晰。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