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课件(共28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课件(共28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1 10:12:03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昔者仲尼与于蜡(zhà)宾,事毕,出游于观(guàn)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从前,孔于参加过鲁国的蜡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新知导入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接下来他描绘了这样一个太平盛世,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部编版 八年级下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1.“四书”指的是《 》《 》《 》《 》
2.《五经》是指《 》《 》《 》《 》
《 》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文学知识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大道之行也”的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文学知识
第一学程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
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
研究,共同解决。
3.展学翻译课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wéi)公,选贤/与( jǔ)能,讲信/修睦(m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wù)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xīng),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课文朗读
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贤:指品德高尚。 与:同“举”。
能:指才干出众。 修:培养
句意: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疏通文意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独:只是。 亲其亲:第一个亲,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有所终:有终老的保障。
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矜:通“鳏”,老而无妻。 寡:老而无夫。
孤:幼而无父。 独:老而无子。
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者:.....的人。
分:职分,职守。 归:女子出嫁。 货:财物。
翻译: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分,女子要及时出嫁。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谋:图谋之心。 闭:闭塞。 兴:兴起。
乱贼:作乱害人。 作:兴起。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闭:用门闩插上。
翻译: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分,女子要及时出嫁。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全文翻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人不独其亲,不独子其子。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外户而不闭。
你能在文中找出下面句子的“影子”吗?
当堂检测
熟读课文,品读细节
1、理清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
2、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几个方面 ?
第二学程
你能根据刚才分析整理全文思路吗?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 .人人得到关爱
2.人人安居乐业
第二层(3—5):
第一层(1、2):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三层(6、7):
全文的总结语。
第二学程
2、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几个方面 ?
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先贤任能,诚信和睦;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人们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第二学程
“大同”社会跟“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理念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看出“桃源”中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养”。)
陶渊明——世外桃源
拓展延伸
“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孔子——“大同”
检测提升
孟子
极力主张王者以仁义治理天下,认为使百姓得以温饱与教育才是国家强盛之本。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的解说 。
拓展延伸
“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洪秀全
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自1905年11月《民报》问世,孙中山开始系统宣传资本主义民主革命的思想,他提出的由民族、民权、民生构成的“三民主义”,正式完成了他对“民主梦”的一个比较完满的构想。
课堂小结
文章描绘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我们相信,终究有一天,我们会实现这个理想。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1.通假字
(1)选贤与能 :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老而无妻
2.词类活用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作动词,以....为亲)
②不独子其子(名词作动词,以.....为子)
当堂检测
3. 古今异义
(1)不独子其子
古义:子女, 今义:专指“儿子”。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回来
(3)货恶其弃于地也
古义:财物, 今义:一般指货物或商品。
(4)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害人, 今义:一般指偷东西的人。
4、一词多义
(1)闭
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上
(2)独
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单,只
矜、寡、孤、独:老而无子
(3)为
天下为公:表示判断,相当于“是”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为了。
1、背诵课文。
2、完成22课练习册。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22课教学设计
课题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单元 六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
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22课《礼记》二则的第二则。《大道之行也》是《礼记 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了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在学习过程中、应呈献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年,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这篇课文需要一课时完成。基本设想是,把诵读放在教学的首位。这是一篇名文。必须熟背。要用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上时时有朗朗书声。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难点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昔者仲尼与于蜡(zhà)宾,事毕,出游于观(guàn)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从前,孔于参加过鲁国的蜡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出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齐读)1、熟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作品简介“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大道之行也”的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认真回顾历史,独立思考回答问题。识记文学常识 通过引入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思维的碰撞,自然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了解文学常识
讲授新课 二、教学过程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展学翻译课文。A主持,补充,总结 D读原句 CB逐句翻译主问题1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会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主问题1预设答案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分,女子要及时出嫁。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学生自学、同桌互学、班内小组代表展学,解决学习任务。学生认真思考,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回答问题。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学习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主问题2: 1、理清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2、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几个方面 ? 学法指导第一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A主持并分工,组织讨论,DCB依次发言、补充第二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A主持,补充,总结D回答理清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C回答归纳层意B回答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几个方面 ?主问题2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了解儒家的社会理性主问题2预设答案1、理清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第一层(1、2):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3—5):“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6、7):全文的总结语。2、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几个方面 ?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先贤任能,诚信和睦;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人们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学生自学、同桌互学、班内小组代表展学,解决学习任务。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独立思考,畅所欲言回答问题。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学习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练习 1.通假字(1)选贤与能 :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老而无妻 2.词类活用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作动词,以....为亲)②不独子其子(名词作动词,以.....为子) 3. 古今异义(1)不独子其子古义:子女, 今义:专指“儿子”。(2)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回来(3)货恶其弃于地也古义:财物, 今义:一般指货物或商品。(4)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 今义:一般指偷东西的人。4、一词多义(1)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上(2)独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单,只矜、寡、孤、独:老而无子(3)为天下为公: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为了。 学生当堂练习,作答,纠错。 及时巩固强化理解,学以致用。
课堂小结 文章描绘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我们相信,终究有一天,我们会实现这个理想。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1、背诵课文。2、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师生共同总结,学生认真倾听讲解,积极配合老师梳理知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培养思辨思维。
板书 学生仿照思维导图,细化问题,整理思维导图。 形成知识体系框架,大处着眼,细节理解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