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热点四 疫情背景下的大国关系
【热点链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跟联合国秘书长通话的时候表示,“新冠肺炎病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必须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的地球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习总书记本人多年来在国际场合上倡导的,是贡献国际社会的非常宝贵的中国方案,展示了中华文明“世界大同”的理想与期许。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与全球应对,可谓是自苏联解体以来对国际关系格局构建最具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它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对全球化内涵的理解,迫使人们反思并调整对国际关系和外交理念的传统认识,推动产生一个真正合乎人、自然与国家协调发展的新范式……”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中美关系是大国关系最重要的表现。人们也看到,美国为了维护自身霸权,不断打压中国崛起,中美关系的性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以合作为主的关系转到以战略竞争为主的关系,中美发生“新冷战”甚至“热战”的可能性在升高。疫情造成美国经济停摆、种族问题凸显,为了转移本国人民视线,美国罔顾事实,在疫情全球暴发问题上“甩锅”中国;明暗两手,在台湾、香港和新疆等关系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触碰底线;遏制打压,在高科技领域加速与中国脱钩;强行切割,限制学术交流与媒体常驻等正常交往。这些行为导致中美关系趋于严峻,双边关系降至两国从1972年恢复接触以来的最低点。
在此背景下,美国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定位趋于固化。从美方一系列文件可看出,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的基础不复存在,中美竞争是两种制度的长期战略竞争。面对中国从经济、价值观和安全三方面的挑战,美国按照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并采用全政府和盟友动员模式,全力保护美国国家利益并扩展影响力。
【热点解读】
1、疫情背景下,由于世界各种力量在不断重新组合和变化,大国关系发展有一定变数,但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还要一个漫长的时间。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根源于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2、国际社会应理性反思,推动建立一个国家协调发展的新范式。
3、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文明为人类发展贡献的智慧和力量。
4、疫情传播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坚持全球化,各国更要加强合作,守望相助,共建人类和谐发展的地球村。
5、中美战略竞争关系的逐渐固化使中美关系磕磕绊绊,中国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知识链接】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自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拓展,有力促使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国家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一)两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各国先后实现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资本主义各国实力增强,造成“东方从属西方”的格局,世界各地的联系也日益加强。在这一阶段,英法等国在世界上发言权较多。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力促使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的基础上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各国先后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各国征服世界的力量进一步增强,开始大规模对外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世界体系最终确立。这一阶段,美德工业产值后来居上,跃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帝国主义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使后来居上的德国等国对现有的殖民地占有状况不满,引发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最终引发一战。
(二)一战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1、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
该体系是在战胜法西斯国家的基础上建立,在二战后初期形成。它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但实际上是美苏力量对比基础上对世界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
美苏两大国由战时的盟友变为对手。到1955年随着华约的建立,建立在冷战基础上的两极格局出现。
冷战:
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北约建立
2、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世界局势总体走向缓和;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21世纪新冠疫情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组团打压正在崛起的中国,美俄之间也在乌克兰问题寸步不让、剑拔弩张,世界局势又有“新冷战”和动荡不安的风险。
二、中美关系的演变
(一)近代中美关系的演变历程
1、19世纪中期,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2、1899年提出 “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控制中国。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共同抗击法西斯势力。
5、二战结束后,美国扶蒋反共,控制中国。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缓和与对抗
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走向对抗
(1)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矛盾和冲突。
(2)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扼杀新政权。
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1)原因:
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遏制孤立中国政策失败;深陷越战泥潭,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国内出现经济危机;面临西欧和日本的挑战。
②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美关系改善有利于应对苏联的威胁与挑战;有利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
(2)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影响:
①外交环境: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苏联也开始检讨对华政策,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②经济建设:中美建交后,中国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③祖国统一:中美建交后,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逐渐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1)原因:
①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美失去战略合作的原有基础,美国对华采取“接触与防范”的双重战略,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台湾问题等等,其中,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②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上相互需要,在政治上互有所求。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在这两个具有全球影响的世界大国之间保持对话和合作的态势,既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也有利于两国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如何处理中美关系?
①增进了解,扩大共识,求同存异,构筑长期稳定的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
②充分利用WTO的贸易规则,巩固和扩大经贸合作;
③加大在国际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相互借鉴,相互尊重,不断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
4.中美关系小结:
(1)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是主导两国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2)美国压制中国崛起,是为了实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3)中美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但也在诸多方面存在分歧。
(4)合作仍是中美关系的主旋律。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不断强化,新疫情背景下各国更需加强协作。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是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中国政府已率先身体力行,通过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具体措施,使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时代先锋与民族英雄】
1、中国古代:
(1)勇于革新:商鞅;
(2)坚忍不拔:张骞、班超、玄奘、鉴真、郑和;
(3)抗击侵略:戚继光、郑成功。
2、中国近现代:
(1)救亡图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张謇、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
(2)抗击侵略: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左宗棠、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杨靖宇、赵登禹、左权、张自忠;
【合作与共赢】
1、背景:2020年全球遭遇新冠疫情的侵袭;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使得世界局势依然呈现紧张与缓和、动荡与和平并存。
2、途径:加强国际合作与援助、发挥联合国、世贸组织、世界卫生组组等国际机构的作用、全力搞好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
3、认识:世界是一个命运相关的共同体,面对重大传染病疫情,需要携手同心、共同应对,才能战胜疫情,推进全球卫生事业发展。
【中国精神】
1、中国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2、近代化精神:探索救亡图存精神,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民主、法制精神。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精神:
(1)五四精神:彻底地反帝反封的爱国主义运动,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
(2)红船精神:中共一大召开,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3)八一精神: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
(4)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坚定理想。
(5)延安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6)抗战精神: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②万众一心、共御外辱的大局意识;③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必胜信念;④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4、新中国的时代精神
(1)小岗精神:敢为天下先,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2)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中考链一练
1、计量统计分析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根据下表信息,下列选项中对列强实力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项目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9世纪中期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4.6 8.1
11913年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3 4 2 1
A.美、德实力变化主要是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B.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工业跨越式的发展
C.美、德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最早成为工业国家
D.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开展工业革命较晚
2、两极格局结束后,欧盟成立,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俄罗斯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体现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
A.被霸权主义所左右 B.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C.向区域集团化发展 D.由两极向一极转变
3、《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一书中写到:“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间的差异和隔膜终究不能将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两个国家永久地分割开来。无论是各自发展的需要,还是参与国际事务的需要,两国早晚会在相互接触、彼此合作中寻求各自国家利益的最佳结合点,这已经在两国建交以来的历史和现实中得到了验证。”可见,“两国”应是
中国,美国 B.美国、日本 C.美国、英国 D.中国、俄罗斯
4、2020年2月,日本捐赠给湖北的抗疫物资的标签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来源于1200多年前中日友好交往且与扬州有关的一段佳话,据此判断这段佳话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郑和下西洋 D.甘英出使大秦
5.2020年5月4日北京大学举办“学习抗疫事迹,弘扬五四精神”主题座谈会。其中“五四精神”指的是( )
A.爱国主义精神 B.追求真理的精神 C.勇于解放的精神 D.民族主义精神
6、2020年,一场新冠疫情席卷世界。有学者认为:在现有的“一超多强”格局中,作为“一超”的美国在防疫抗疫中的表现乏善可陈,软硬实力遭受重挫,将大大加速其已有的相对衰落进程,单极霸权梦更加遥远。在“多强”成员中,中国的抗疫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举世公认,实力会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欧洲国家和日本在抗疫中同美国的合作远不及同中国的合作,美欧日构成的“大西方”进一步虚化。从这些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美欧日的联盟已彻底瓦解 B.疫情将加速世界多极化进程
C.中国同欧日结盟对抗美国 D.“一超多强”格局已经结束
热点四 疫情背景下的大国关系
A B AAA B
2022年历史中考热点专题 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