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中考历史热点速递 热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2】中考历史热点速递 热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11 10:0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热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
热点直击:
一、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
2021年11月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二、历史纵横
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战胜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条成功经验。在中共百年历史上,先后于1945年4月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2021年11月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三个历史决议,尽管通过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是我们党在重大历史关头,以高度历史自觉,通过总结党的历史,牢牢掌握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全党意志、全党行动,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齐鲁晚报网》(略有改动)
“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怀着救国救民寻求真理的信念,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成为当代中国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华,在无数次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传承红船精神,践行党和先辈赋予的神圣使命,弘扬中华美德。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中华民族更是紧随党中央周围,以国家和民族大业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群策群力,汇聚磅礴之力,共同复兴中华民族。
百年光辉历程,百年丰功伟绩,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国的蓬勃发展,所作出的优异成绩回答了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时代领航向前的不竭动力,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三、命题分析:
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不懈奋斗光辉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的精神财富进行挖掘和整理,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全面探讨党的自身建设的丰富内容,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大意义。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成就和经验,成为学术理论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必将成为中考命题的高频考点。特别是重点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探索之路、党的自身建设、党的政策调整、不同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变迁、多重视角审视人民解放战争等。在2021中考一定必须重视。
四、知识链接
主题一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1921-1949):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一)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1921—1923年):新的开端,新的领导阶级
(1)、中国共产党“一大”
背景:
①经济基础: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使工人阶级壮大;
②实践基础:五四运动的实践(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
③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④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⑤共产国际的帮助。
召开:1921.7.23在上海召开。
内容:
①规定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1922年——1923年出现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2)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概况: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意义: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新的道路,成熟的领导
(1)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1927年,“八七会议”批判和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3)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问题。
(4)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新的策略,民族的觉醒
(1)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2))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
(3) 中共七大:
①时间: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②内容: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③意义:在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既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表现,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革命的最后胜利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①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②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解放战争胜利:经过战略防御、反攻、决战,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被推翻,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49-今天):领导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成就与教训并存。
(1)外交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三大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提高。
(2)经济上:“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生活有所变化,但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至今),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经济、科教思想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政治外交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文化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命题方向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
1.武装斗争(军队建设)
(1)国民革命期间
血的教训使党从中认识到建立独立武装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精辟地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3)井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军队改编:“八一三”事变后,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两支军队广泛开辟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5)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组成了人民解放军,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2.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②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正确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坚持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3)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全体中国人民在内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最基本的政治条件。
3.党的建设
(1)思想理论建设
①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的创立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学说: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命题方向二】“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原因结合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比较中国和苏联、西方工业化进程的异同。
(1)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确定以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②地区分布: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③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④长期性、渐进性:“一五”计划是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2)原因
①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途径才能改变。
②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③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3)异同点
①中苏:我国“一五”和苏联“一五”“二五”的相同点是都重点发展重工业。不同点是我国“一五”只是工业化的起步,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就实现了工业化。
②中西:西方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和中、苏不同的是,西方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命题方向三】中共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1、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外交成就:
50年代的外交成就:
①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70年代的外交成就:
①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1972年中日建交,中日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
改开后)
90年代的外交成就:
①港澳回归 ②中俄关系正常化 ③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1世纪的外交成就:
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后,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外交策略:(1)①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②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③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2)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外交布局:中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中国走向世界的表现:
①2001年APEC上海会议在我国召开;
②2001年加入WTO;④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我国召开。
3、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③外交人员的不懈努力;
④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知识链接】中美关系:
阶段 时期 概况 特征
近代中美关系 19世纪中期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美国与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剥削中国(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与俄国一起作为英、法的帮凶侵略中国 侵略中国
19世纪末至二战前 (1)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3)1921-1922年,美国主持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的扩张
二战期间 (1)1942年,美国与中国等国联合发表《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抗击法西斯(2)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军,有力地支援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斗争(3)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合作
二战后至新中国成立 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 敌视
20世纪70年代 (1)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走向正常化
20世纪90年代 (1)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2)随着中国的崛起,亚太局势发生变化,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并插手中国南海问题(3)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出席上海APEC会议;2014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出席北京APEC会议;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等(4)2019年至今中美贸易战 竞争、冲突、合作并存
中美关系核心问题 台湾问题。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人民的核心利益,中国领土主权不容分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坚决反对一切外来势力干涉中国内政
认识 (1)发展中美关系符合两国人民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2)中美两国应增进了解,扩大共识,求同存异,构筑长期稳定的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3)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加大在国际问题上、地区安全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4)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5)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二、中日关系
阶段 时期 概况 特征
古代中日关系 隋唐 (1)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2)唐朝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友好交往
明朝 日本倭寇经常侵扰我东南沿海地区,戚继光组织戚家军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冲突
近代中日关系 19世末-20世纪初 (1)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战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2)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3)1931-1945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侵略与反抗
现代中日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 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敌视
1972年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建交
1972年至今 (1)共同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和平是中日关系的主流(2)中日围绕历史和现实问题也存在着矛盾斗争:如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历史教科书,掩盖侵略罪行;扩充国民自卫队并参加海外军事活动;钓鱼岛归属问题;修改和平宪法等。这些成为中日交往的主要障碍 冲突与合作并存
改善和发展关系的态度 (1)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2)要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绝不让战争悲剧重演(3)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积极探讨解决分歧的办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干扰和冲击
主题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历程
1.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在探索中走向正确,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民主革命纲领:1921年中共一大的纲领脱离了中国国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据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敌人),制定了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从工人运动失败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迎来国民革命的高潮。
3.从国民革命失败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1)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独立领导革命。
(2)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和革命的开始。
4.从“城市中心论”到工农武装割据,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1927年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照搬俄国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5.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协调国内阶级矛盾,一致对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
6.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会议)
名称 时间 内容 意义
中 共一 大 1921.7上海 通过党的纲领,确立党的奋斗目标;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选举陈独秀为 中央局书记 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 共二 大 1922.7上 海 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最高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八 七会 议 1927.8汉 口 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挽救了大革命失败的危局,实现了党的战略转变。
古 田会 议 1929.12上 杭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是党领导下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为党的人民军队建设指明方向。
中 共七 大 1945延安 ①讨论争取抗战胜利及胜利后走什么道路的问题;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中 共十一届三 中全 会 1978 ①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二大 1982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 共十三大 1987 提出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作出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部署
中 共十四大 1992 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 1997 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江泽民作了重要报告。
十六大 200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十七大 2007 形成“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十八大 2012 “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第五代领导集体。
十九大 2017 当前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7、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党创建前后:
(1)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共一大: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土地革命时期: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起义,起义受挫后,转向农村。
(3)创建井冈山根据地: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1928年井冈山会师后,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抗日战争时期:
(1)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等组织东北游击队开始抗战。
(2)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第二次国共合作: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团结御辱、全民族抗战。
(4)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配合,构成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5)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解放战争时期:
(1)重庆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并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2)转战陕北: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3)土地改革:激发农民积极性,为胜利提供人力物力保障。
(4)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5)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6)南京解放:渡江作战后南京解放,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中考链一练
一、单选题
1、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时,自制了历史年代尺,其中④处应该填写的是(  )
A. 开天辟地 B. 当家作主 C. 胜利曙光 D. 重返联合国
2、如图是李明同学参加历史主题展示活动时制作的知识卡片。他参与的活动主题应是(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B. 共产党百年历程和伟大功绩
C. 中国近代百年探索史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如图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年代标尺”,方框内所填信息由左向右依次是(  )
①灯塔指引②生死攸关③当家作主④星星之火⑤开天辟地
A. ①④③②⑤ B. ⑤④②①③ C. ④①⑤②③ D. ⑤④③②①
4、创新贯穿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努力和奋斗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反映的相同本质是(  )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走群众路线
C. 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D. 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5、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材料四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五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摘编自同心《思想之光照亮脱贫征途》2021-02--2819:30:25求是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日”确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指的是什么?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步”和“第二步”实现的时间和标志。
(4) 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形成了哪些理论成果?
(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感悟。
6、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材料二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带领人民开创了一条……道路,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发有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我们相信,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华民族这个“东方巨龙”一定会日益“强起来”,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一中“二十八年”的起止时间。标志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崭新的姿态”的理解。
(3)材料一中的“改革开放”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历史性决策?这次会议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什么上来?邓小平带领人民开创的道路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说说,为使“东方巨龙”日益“强起来”采取的重大举措是什么?
(5)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哪些努力?
7、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22年召开。自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7月23日晚,13位代表从四面八方秘密地汇聚到这里,他们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用青春书写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怀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此踏上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奋斗征程。
——摘自李南清《奋斗百年路》
材料一中“这里”是在哪座城市?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什么?
材料二:共产党的任务,……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材料二中“相反的道路”是指中国共产党探索出怎样的革命道路?
材料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材料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试举两例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材料四:夺取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
(4) 材料四建国初期(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一个新的世界”,采取了哪些重大的措施?(经济、政治领域各举一例)
(5)回首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8、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示意图。
(1) 图中“开天辟地”的大事指的是什么?
(2) 1927年,随着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革命之火逐渐燎原,毛泽东开辟的一条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是什么?
(3) 图中“中国新生”指的是什么事件?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945年中国共产党哪次大会召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材料二: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
——摘编自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哪次重要会议的精神?这次会议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6) 材料三中的思想和理论,哪一个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中共一大时有50多个党员,到2021年时全国有9000多万党员。今后你想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应具备哪些品质?
9、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在国内外不同场合阐述“中国梦”战略,被视为中共治国理政的新指导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独立自由梦)
材料一: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1)依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步”和“第二步”各自胜利的标志。
(工业强国梦)
材料二:“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摘自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
(2)60多年前为实现全国人民的工业化梦想,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 这举措有何意义
(民主法治梦)
材料三:1954年,某次会议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这部宪法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
(民生幸福梦)
材料四: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树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
(4)材料四中的这次会议指的是哪次会议?它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什么上来了?
(开放繁荣梦)
材料五: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5)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什么?后来,我国逐渐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热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
1—4 D B B C
5、(1)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
(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个百折不挠、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从党的自身建设、发展,对人民、国家做出的贡献,拥护党的领导等角度答题均可。)
6、(1)1921年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2)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结束了被奴役被侵略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全面深化改革。
(5)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实践能力,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才智;敢于挑战自我,实现自己的梦想。(言之有理即可)
7、(1)上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领导了抗日战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领导了解放战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
(4)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等。
8、(1)】中国共产党诞生。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井冈山革命道路)。
(3)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中共七大。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7)爱党爱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私奉献,大公无私等。
9、(1)新中国的成立;三大改造的完成
(2)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4)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建设
(5)深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22年历史中考热点专题 第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