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课件(共2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课件(共2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2 21:02: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卖炭翁:动人的艺术形象品析
环节一:说故事,假如你是这位老人
假如你就是这位老人:
故事引入: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腊月。临近皇宫,长安集市南门外。
一位老人牵着一头牛,牛头上挂着半匹红纱。他衣着单薄,立在寒风里,一看就是有故事的人。
故事大致是这样:
老人卖炭翁到长安城集市卖炭,宫使看中了这车炭并“买走”,只给老人半匹红纱和一丈绫。
卖炭翁的遭遇,在长安城引起风波。恰巧,这个故事被在长安城做官的白居易听到。他想着,该为卖炭翁写点什么。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砍,砍伐
木柴
灰白
获得,得到
天刚亮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轻快的样子
公文
皇帝的命令
助词,用在动词之后,无义

值,价钱
环节二:品形象,假如我就是白居易
卖炭翁的遭遇,在长安城引起风波。恰巧,这个故事被在长安城做官的白居易听到。他想着,该为卖炭翁写点什么。
1.细读文本,思考:白居易叙述的故事和你叙述的故事有什么差异?
1.遭遇
2.外貌:两鬓苍苍、十指黑、衣正单
3.环境:城外一尺雪、碾冰辙
4.处境:牛困、人饥、泥中歇
5.心理:心忧炭贱、愿天寒、惜不得
卖炭翁
宫使
1.处境:翩翩
2.动作:把、称、回、叱、牵、驱
2.本文有多处对比,尝试寻找并试着分析。
______和______对比,我看到_______________。
(1)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对比,我看到卖炭翁的处境悲惨(我看到宫使的逍遥得意)
(2) “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我看到卖炭翁的卑微可怜(我看到宫使的霸道凶残)
(3)手把文书口称敕和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我看到卖炭翁的无助绝望(我看到宫使的仗势欺人)
3.探究:《卖炭翁》的故事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揭露了当时的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
环节三:看实录,假如故事原型是这样
资料实录: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赐农夫绢十匹。——《顺宗实录》卷二
1.这则实录记载渐渐很少被人提及,白居易的《卖炭翁》却被后人广泛地铭记和传颂。说一说其中的原因。
(1)多种描写手法、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人物刻画得更形象、更丰满。【人物形象】
(2)与卖柴农夫相比,卖炭翁更卑微,遭受的苦难更沉重,人物形象更有震撼人心的控诉力量。【人物形象的价值】
(3)《卖炭翁》故事结尾更有想象的空间【人物命运的不确定】
环节四:看写法,咀嚼文本的写作特色
1.叙事详尽,层次清楚
这首叙事诗,仅用一百三十五个字,便完整地叙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经过。而且故事层层推进,耐人思索。
2.巧用衬托,突出人物
(1)写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来衬托,这更使人感到老翁的“可怜”。
(2)“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形成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3)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补写诗句: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又似乎还没有结束。请你发挥想象,补写两句诗,添个结局。
示例1:
牛车回转市南门,路有冻死卖炭翁。
示例2:
纷纷暮雪落长安,老翁心忧怨天寒。
补写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