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1 观潮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观潮》一课,写大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
A.时间 B.方位 C.空间 D.逻辑
2.选出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 )
A.天下之伟观也 势极雄豪
B.则一舸无迹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吴儿善泅者数百 溯迎而上
D.分列两岸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3.下列对“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潮的声势特点。
B.这句话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开阔,横贯江面;势猛,有进无退;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呈万马并进状。
C.句中“千万匹”、“浩浩荡荡”写出了大潮的声势大。
D.从“浩浩荡荡”一词可以看出作者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大潮的声势。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太阳从水天相接的地方缓缓地升起来。
B.北风呼啸,鹅毛般的大雪漫天卷地而来。
C.在台上,李丽千姿百态的神情让人捧腹大笑。
D.数十只海鸥在天空中盘旋,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5.下面词语的书写与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剧说 盼望 昂(yáng)首东望
B.大堤 犹如 山崩(bēng)地裂
C.地振 屹立 人声鼎(dǐng)沸
D.霎时 惯通 浩(hào)浩荡荡
二、填空题
6.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水天( )( ) 昂首( )( )
人( )人( ) ( )( )浪静
( )( )鼎沸 ( )天( )地
齐头( )( ) 漫( )卷( )
7.理解填空。
1.本文记叙的是一次______的盛况。作者按______顺序生动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2.写潮来时的景象时,作者是按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紧紧抓住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这三个方面来写。
3.“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这句话是_____句,写出了钱塘江的________。
4.“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人山人海”写出了_____,从______衬托出了大潮的______。“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了____________的心情。
5.“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这句话是______句,把潮来时的声音比作_______,暗示_________。
6.“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这句话是____句,把“浪潮”比作“______”,写出了_______的形态特点。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变换词序,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写句子。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用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江大潮太壮观了。前来观潮的人络绎不绝。(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下第一潮(节选)
这里怎会有如此雄壮的水上奇观!
看一下地图,发现钱塘江入海口状如一只大喇叭,辽阔的杭州湾便是喇叭口。海潮从宽达一百多千米的杭州湾向西推进,进入钱塘江后,江面逐渐束窄,到达最窄处盐官镇时,江面只有2千米,加之河床突然抬升,滩高水浅,激流上冲,前浪奔不快,后浪追得猛,一浪压一浪,越压越厚,越冲越猛,最终形成横贯江面的潮墙!由于日、月的引力,农历的月半前后,潮头最为壮大。尤其是八月十八,地球距太阳、月亮最近,引力最大,潮头也就最高,有时竟高达三米开外。
钱塘潮最为奇特的是变化多,“一潮三看”,甚至“一潮四看、五看”。
看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线潮”,又见江南岸出现一条潮带,与江东面卷来的一条潮龙逐渐交又接近,由于日光的映照,东潮黑浪卷,南潮白浪翻,如同黑白两条巨龙。二龙抢滩,必有一场恶战!当两条潮带拦腰撞击之时,你会听到山呼海啸的呐喊,水柱腾烟,形成伞云,如同飞瀑,倾盆直泻。渐渐地,两潮交汇成十字形的“浪城”。
这便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十字潮”。
潮涌奔至盐官西十多千米的老盐仓,江面被一条丁字形的大坝拦腰截断。江潮如同被激怒的一队雄狮,不顾一切地撞向大坝,一时间,涌浪直窜云空,极为壮观。然而,终因大坝坚牢,潮水无可奈何,只得卷起数百米宽的水幕,愤愤地撤回,似乎要休整一番,并发誓十二小时后再来冲杀。
此景就是钱塘江“回头潮”。
10.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一潮三看”,甚至“一潮四看、五看”,说明钱塘潮变化快的特点。( )
(2)选段只对“一线潮”一笔带过,主要写了“十字潮”和“回头潮”。( )
(3)“十字潮”由江南和江北的潮带交叉形成,潮来时山呼海啸,十分壮观。( )
(4)“回头潮”在老盐仓“丁字形”的大坝处形成,可卷起数百米宽的水幕。( )
11.画横线的句子是个( )句,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学过的课文及短文,用一段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出崩地裂,好像太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3.文段描写的是____(潮来前 潮来时 潮去后)的景象,从____ ___ 两方面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____ 气势之大。
14.(1)大潮在远处时像____,再近些就成了____,更近些犹如____。作者巧妙地运用____的修辞手法,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潮水的样子,极富画面感。
(2)画“﹏﹏﹏”的句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____ 。请再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
15.千年来,钱塘江以可称“奇观”的江潮,吸引了无数看客,许多文人也在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阅读下列诗句,从文段中找出对应的句子分别写在横线上。
漫漫平沙走白虹:____
涛似连山喷雪来:____
万人鼓噪慑吴依: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课文写作顺序的把握。《观潮》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而具体写大潮是按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2.C
【详解】
A伟:伟大、宏伟;雄:雄壮、宏伟。
B舸:船;船:船
C泅:游泳;溯:逆流而上
D岸:岸边;干:岸边
3.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课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是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出自《观潮》这篇文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具体而形象地写了在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充分体出了大潮浩浩荡荡的气势,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开阔,横贯江面;势猛,有进无退;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呈万马并进状。“浩浩荡荡”原来形容人多声势广大的样子,后来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这句话中指大潮的气势。由此可知,D选项说法错误。
4.C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解释和搭配。本题中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C项。
A项:水天相接:形容水天共融的景象,清澈的水域映照着湛蓝的天空,形成清美而秀丽的大自然空间景象。
B项:漫天卷地:形容来势很猛,到处都是。
C项:千姿百态:姿、态:容貌,姿势。形容事物或景色的姿态、形状多种多样。在这里用来形容神情是不合适的。
D项:响彻云霄:形容声音非常响亮。
5.B
【详解】
此题考查易错字和字音,学生要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形近字。
A:剧说——据说;昂首拼音áng shǒu;
B:地振——地震;
D:惯通——贯通。
6. 相 接 挺 胸 来 往 风 平 人 声 顶 立 并 进 天 地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词汇的积累能力。需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重积累记忆。
水天相接:形容水天共融的景象,清澈的水域映照着湛蓝的天空,形成清美而秀丽的大自然空间景象。
昂首挺胸:意思是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人来人往:人来来往往连续不断。也形容忙于应酬。
风平浪静:意思是指没有风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比喻平静无事。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顶天立地:头顶云天,脚踏大地。 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齐头并进:意思是多方面同时前进。多形容几件事情或几项工作同时进行。
漫天卷地:形容来势很猛,到处都是。
7. 钱塘江观潮 时间 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奇特 壮观 雄伟 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 由远到近 样子/形态 声音 颜色 拟人 宽阔、雄伟与安静 观潮的人数多,热情高 侧面 壮观 人们急切 比喻 闷雷滚动 钱塘江潮的气势宏大 比喻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来时奔腾
【详解】
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观潮》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横卧”是形容人的动作的词语,用来形容“钱塘江”,运用了拟人修辞。
《观潮》一文中“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一句写出了前来观潮的人数之多,可谓“人山人海”;写出了人们想看到大潮的迫切心情,他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8. 钱塘江大潮难道不是天下奇观吗? 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是农历八月十八。
【详解】
1.本题考查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需要加上疑问词“难道”“怎么”等,加上语气词“吗”“呢”等;句号变为问号;有否定词则删掉否定词,没有否定词则需要加上否定词。
所以本题改为反问句是钱塘江大潮难道不是天下奇观吗?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注意句中的主要成分,变换时意思不能发生变化。
本句的主体是“农历八月十八是观潮日”,所以我们可以变为“观潮日是农历八月十八”,故答案为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是农历八月十八。
9. 自古以来,人们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的老师非常关心学生,犹如无私的父母关爱自己的孩子。 因为钱塘江大潮太壮观了,所以前来观潮的人络绎不绝。
【详解】
10. × √ × √
11. 拟人 把江潮拟人化,写出了江潮遇到大坝后回撤的壮观场景,十分具有画面感。
12.钱塘江大潮可谓“天下奇观”,可“一潮多看”,“一线潮”“十字潮”“回头潮”各有特色,因此无数游人争相前来一睹风采。
10.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判断。
(1)本句话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原文内容:钱塘潮最为奇特的是变化多,“一潮三看”,甚至“一潮四看、五看”。这并不能说明钱塘潮变化快,只是变化多。
(2)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
(3)本句话的说法是错误的。根据原文内容:当两条潮带拦腰撞击之时,你会听到山呼海啸的呐喊,水柱腾烟,形成伞云,如同飞瀑,倾盆直泻。渐渐地,两潮交汇成十字形的“浪城”。这便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十字潮”。可以得出“十字潮”的形成。
(4)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
11.
本题考查的是对划线句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划线句的内容“然而,终因大坝坚牢,潮水无可奈何,只得卷起数百米宽的水幕,愤愤地撤回,似乎要休整一番,并发誓十二小时后再来冲杀。”可以得出是一个拟人句,也就是把江潮当成人来写,把江潮拟人化,写出了江潮遇到大坝后回撤的壮观场景,十分具有画面感。
12.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描述即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分析,介绍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13. 潮来时 形态 声音 气势之大
14. 一条白线 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 比喻 大潮发出的巨大声音 大风呼呼地刮着,好像要把路边的大树连根拔起
15.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3.
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从文段中“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那条白线指的就是‘浪潮’。从句子中的“逐渐拉长,变粗及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到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可以知道这是从形态方面来描写。“那声音如同出崩地裂,好像太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是从声音方面来描写的。
14.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
从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可以感受到由远及近浪潮的形态,作者分别把它比作白线;水墙;白色战马,是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
15.
本题考查理解运用的能力。
本题要把诗句所表现的内容,与文段中对浪潮形态的描写对应起来。
漫漫平沙走白虹: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这时的浪潮与“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所描写的浪潮是一致的,都是小小的浪。
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上的波涛好似连山喷雪而来。把这时的浪潮比作像“连山喷雪”与“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有同样的感受。
万人鼓噪慑吴依:这句话出自宋代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意思是江潮如万军击鼓呼叫,壮大的声威使吴人震恐惊吓,就好像当年王濬率领着水兵顺流东下。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潮来的威势。先写所闻,次写所见。怒潮掀天揭地呼啸而来,潮头奔涌,声响洪大,有如万人鼓噪,使弄潮和观潮的“吴侬”,无不为之震慑。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