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25 古人谈读书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不是写读书的一项是( )
A.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2.“学而不厌”,下列词语中“厌”的意思与这句中的意思一样的是( )
A.贪得无厌 B.不厌其烦 C.百读不厌 D.兵不厌诈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耻下问”告诉我们不要向不如自己的人提问请教。
B.朱熹认为“三到”之中最重要的是“口到”。
C.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人“志”“识”“恒”缺一不可。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字意思是知识。
4.“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下列成语意思与之不符的一项是( )
A.坐井观天 B.作壁上观 C.夏虫语冰 D.管中窥豹
5.根据课文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
B.《忆读书》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冰心。
C.《观书有感》的作者是宋代理学家朱熹。
D.《长相思》的作者是明代诗人纳兰性德。
二、填空题
6.我会填。
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敏而好学( ) 2.不耻下问( )
3.是知也( ) 4.默而识之( )
5.学而不厌( ) 6.诲人不倦( )
7.余尝谓( ) 8.却只漫浪诵读( )
9.盖士人读书( ) 10.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词语。
1.外公,这是您最宝贵的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在夜晚等待外祖父。(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桂花开得花不是香飘十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不要把时间白白地、徒然地浪费掉。(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说一说,读书如何做到心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莫放“拦路虎”
同学们在读书时,常会遇到一些生字。这些生字往往成为阅读的障碍,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它们为“拦路虎”。有的同学由于怕麻烦,或急于想知道下面的内容,往往懒得去查字典,只是连估带猜地读过去了事。
这样做,不仅字音容易读错,而且字词的意思很难正确理解。如“衷心”本是出自内心的意思,有人将“衷心”读成“哀心”,就很有可能将这个词的意思误解了。再说,你这次见到“拦路虎”绕着走,说不定什么时候读书,它又会跑过来“拦”你的“路”。
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时,身边放一本字典,要知道,字典就是无声的老师,遇到“拦路虎”,便去请教它。如果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记下生字的读音和意思。要是你一时读得高兴,想一口气读下去,也可以先用铅笔把生字圈下来,待读完一个段落,再回过头来一个一个地从字典中去查找。
字要记得牢固,必须勤查字典。不少同学有这样的体会:在阅读中遇到一个生字,当时查字典,自己觉得已经掌握。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记忆又模糊了,于是再查字典。这样,经过多次反复,生字终于变成了熟字。由此看来,要扫除“拦路虎”,勤查字典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10.阅读全文,找出文中的中心句,用“﹏﹏”画出来。
11.阅读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拦路虎”指的是_____。“绕着走”是的意思是______。
12.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危害是______。
13.你是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说说你有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
___________
老师的用意
春秋时代有个琴师叫俞伯牙,拜成连先生为师。他苦学了三年,创[ 做 作 ]了一部乐曲,名叫《高山流水》。他非常高兴地把这部乐曲演奏给老师听。老师听完以后,笑笑说:“有个老师比我高明得多。明天,我带你去拜[ 访 仿 ]他,你一定会有收获”。
第二天清早 成连先生带着俞伯牙划船来到一个岛上 并告诉他说 老师就在岛上 你自己去找吧 十天以后 我再来接你
成连先生走后,俞伯牙怎么也找不到那位高明( )琴师。他累( )气喘吁吁,心情烦[ 躁 燥 ]( )坐在海滩上。前面是一望无际( )大海,身后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惊涛骇浪拍击岩石发出( )“哗哗”声,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使俞伯牙激动( )欢呼起来。他[ 忽然 果然 居然 ]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立刻面对大海弹起琴来。
十天后,成连先生真的来了。当俞伯牙把修改过的乐曲再弹给他听时,老师连连[ 夸奖 夸耀 ]说:“好,好,好极了!
14.划去文中括号内用得不正确的字和词。
15.在第三小节的括号内填上“的”、“得”、“地”,注意正确哟!
16.给文段空白处加上标点。
17.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高耸入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扣人心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段文内容,回答问题。
(1)成连先生所说的“老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读了短文,你从中得到的收获是什么?(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义字知识。
学而不厌:指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形容一个人特别的好学,哪怕是废寝忘食,学习也不会落下。“厌”意思是“满足”。
A项,贪得无厌:指贪心没有满足的时候;形容人的贪婪。“厌”意思是“满足”。与题干的“厌”意思一样。
B项,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厌”意思是“嫌”。与题干的“厌”意思不一样。
C项,百读不厌: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厌”意思是“厌烦,厌倦”。与题干的“厌”意思不一样。
D项,兵不厌诈:指用兵不厌嫌诈术;比喻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或手段克敌制胜。“厌”意思是“嫌恶;诈;欺”。与题干的“厌”意思不一样。
故选:A。
3.C
【详解】
A.“不耻下问”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要虚心求教,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并不是耻辱的事,不要觉得请教别人不好意思,选项A错误。
B.“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心即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其中心到最重要,B选项错误。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最后一个“知”,意思为,“智慧,聪明”
4.B
【详解】
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都是在指眼界狭小,作壁上观指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与题意不符。
5.D
【详解】
考查作家作品。
A项出自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说法正确
B项《忆读书》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冰心按照时间顺序,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读书经历、多年的选书经验、选书的标准以及读书的方法,表达“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等感悟。说法正确
C项《观书有感》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作品。全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说法正确
D项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说法错误。
6. 心到; 眼到; 口到
【详解】
考查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7. 勤勉 以……为耻 同“智”,智慧 记住 满足 教诲 说 随意 读书人 下等,劣等
【详解】
考查词语的解释。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
(1)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2)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3)是知也:这才是聪明的。
(4)默而知之: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5)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6)诲人不倦: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7)余尝谓: 我曾经说。
(8)却只漫浪诵读:心不在焉的朗读或看书。
(9)盖士人读书:知识分子读书。
(10)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
8. 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古诗表达了热情。 慈祥的妈妈在安静的夜晚等待着外出未归的外祖父。 桂花开得花香飘十里。 我们不要把时间白白的浪费掉。
9.想要做到心到,先要放平心态,确定心无杂念,没有别的事情困扰着自己,读进去即可。可以用笔辅助读书,也可以在安静的地方读书,读书时要做到心无杂念,自然会被书中的文字吸引了。
10.由此看来,要扫除“拦路虎”,勤查字典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11. 生字 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直接绕过去
12. 怕麻烦,或急于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懒得去查字典 不仅字音容易读错,而且字词的意思很难正确理解
13.我遇到不认识的字会先去问老师或同学,再者就会去查字典。
10.
本题考查学生找中心句的能力。中心句就是能够概括文章主旨的句子。全文的中心句一般就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
阅读全文分析本篇短文的中心句在最后一段,“由此看来,要扫除‘拦路虎’,勤查字典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前面几段都在介绍读书时遇到生字要怎么办,不查字典会有什么危害,如何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最后总结全文查字典是有效的办法。
11.
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的词语是什么含义。
根据划线句子中出现的“拦路虎”,联系上文在短文的第一段“这些生字往往成为阅读的障碍,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它们为‘拦路虎’。”可知,“拦路虎”指的是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绕着走”在短文第一段“有的同学由于怕麻烦,或急于想知道下面的内容,往往懒得去查字典,只是连估带猜地读过去了事。”可知,“绕着走”就是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去查字典,直接绕过去。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短文第一段这句话“有的同学由于怕麻烦,或急于想知道下面的内容,往往懒得去查字典,只是连估带猜地读过去了事。”可知“绕着走”的原因就是由于怕麻烦,或急于想知道下面的内容,往往懒得去查字典。对于不查字典读书的危害在短文第二段“这样做,不仅字音容易读错,而且字词的意思很难正确理解。”这句话中有明确答案,不仅字音容易读错,而且字词的意思很难正确理解。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课外积累。
本文主要讲的内容就是读书在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时要查字典,这才是读书的好习惯,在生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例如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去电脑上查阅资料,或者向父母、同学、老师请教,也可以自己去查字典等等。
14.做 仿 燥 果然 居然 夸耀
15.的 得 地 的 的 地
16., , :“ , 。 , !”
17. 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18. 大自然 让他向大自然学习
19.最好的老师是周围的环境,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终身。
14.
本题考查了学生正确理解词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上下文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词语完成,做此题,首先要知道词语的原义,再放到文中的句子中来体会。从上下文中找相关语句结合起来理解,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选的词语是什么,不正确的词是什么。如:“十天后,成连先生[忽然果然居然]的来了”联系上文“十天以后,我再来接你”可知他会来的,所以用“果然”,划去“忽然居然”即可。
15.
“的”后面跟的都是名词,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得”前面跟的多数是动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词,表示怎么怎么样
16.
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掌握。一句未说完用“,”,主语在前“说”后面加“:”,所说的话用“”引住。
17.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先理解词的原义,再联系句子的含义来进行,可以结合语境,词语的理解最好做得词不离句。
18.
做此题,要联系全文,从课文中可知,“成连先生带着俞伯牙划船来到一个岛上,并告诉他说:“老师就在岛上,你自己去找吧。十天以后,我再来接你。”和“那惊涛骇浪拍击岩石发出的“哗哗”声,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使俞伯牙激动得欢呼起来。他忽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立刻面对大海弹起琴来。”可知他在向大自然这个老师学习。
19.
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完一篇课文一定要有所得,从全文看俞伯牙在向大海和松涛学习弹奏乐曲,最后无师自通,可见一个人学习是要靠自己的努力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