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历史专题: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中考历史专题: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4-01 07:4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3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专题导读
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和衰落,我国思想界不断发生着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呼唤变法运动的开展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近现代中国人民在探索的过程中,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形成了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潮流;世界史上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二、要点整合
A、古代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的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尚未形成,周王室衰微,旧的礼制规范已经被打破,社会出现动乱局面,面对这种现象,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主张
儒家
春秋
孔子
见下面
战国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可持续利用资源
道家
春秋
老子
《道德经》
事物都有对立面,且能相互转化。要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
战国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战国
墨子
”兼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秦国商鞅变法)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专题: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1、政治主张——孔子提出
“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是政治思想的核心。
“礼”的学说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规范。
2、教育成就——教育对象: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3、文化成就——整理古籍《诗经》、《尚书》,编《春秋》,言论记录在《论语》。
4、孔子的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值得借鉴的地方是提倡“仁”、“礼”。
5、儒家思想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的改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也影响深远。
7、我国出现儒、道、佛“三教共栖”是在东汉后期,儒、道、佛三教祖师分别是孔子、老子、释迦摩尼,说明了我国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道、佛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二)秦始皇、汉武帝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
1、秦始皇:“焚书坑儒”,持抵制态度,打击儒家学派和儒生。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持尊崇态度,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确立。
★二者共同的目的:加强思想控制,根本着眼点都是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三)近代孔子之道与新思潮的冲突
1.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与孔子之道发生冲突。
2.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四)当今儒学的发展与创新
当今世界,全球范围文化交流日益扩大,随着国际间儒学研究不断深入,儒学的发展与创新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突出。
(五)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1.孔子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值得珍惜的。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我们都可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2.近代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重新认识和解读经典,必然赋予经典以崭新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使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脉络中进一步弘扬,进而成为现代文化中的活力,永续它的光辉传统。
(六)今天对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儒家思想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国乃至在世界,尤其是东方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既有其民主性精华,也有其封建性糟粕,我们今天应对其①进行批判的继承,使其民主性精华继续发扬,以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不仅对儒家思想是如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都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在文化继承的过程中②批判继承, 扬长避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B、近代中国
1. 著名思想家:
(1)鸦片战争时期思想家——魏源
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他编成的《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他的思想主张影响到了洋务运动。
(2)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严复
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他翻译的《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他的主张影响到了戊戌变法。
2.思想解放运动
(一). 戊戌变法:第一次在中国宣传资产阶级学说,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
8.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9.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二). 辛亥革命:在中国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2.时间:1911年(旧历辛亥年) 3.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4.主张: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主)为纲领,试图用革命的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标志);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我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6.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最终没有完成。
8.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开始时间:1915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6.对象:封建专制的尊孔复古思想。
7.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8.地位和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C、现代中国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中国改革进一步推进奠定思想基础。
D、近代欧洲
(一). 文艺复兴:
1.时间:最早兴起于14世纪意大利,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
2.首先发生的地点:意大利 3.主流思潮:人文主义
4.方式: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的陈腐说教。
5.实质: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6.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1)意大利诗人但丁:文艺复兴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著有长诗《神曲》,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
(2)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最大成就是绘画,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与基督教有关)。
(3)英国大戏剧家、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7.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 启蒙运动:
1.出现的时间:18世纪
2.背景:法国的旧制度衰败。
3.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
4.主要内容:反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
5.性质: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6.作用: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抨击和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在启蒙思想影响下,法国爆发了大革命,美国爆发独立战争。也促进了亚洲的中国、日本的思想解放。
(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
2.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意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5.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巴黎公社、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革命。
三、专题感悟
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离不开人们思想的解放,更离不开一大批敢为人先的激进者、思想家的积极宣传和勇于开拓,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
2.古往今来,很多仁人志士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而不懈努力,他们的精神可嘉,同时,他们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是在不断的思想解放中确立的。4.思想解放运动可以促进社会进步。
四、综合应用
(一)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试结合近代以来中外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回答以下问题:
(1)近代最早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是什么?首先在哪一国家兴起?
(2)18世纪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18世纪后期,在这一运动直接影响下,发生了哪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化之路。请列举一件促进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的重大事件及历史作用。
(4)通过上述材料及问题的思考,举例说明“思想解放”对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崛起曾产生过哪些影响?
(5)中外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给你哪些启示?
(二)法国教授、作家瓦尔特说:“孔子是‘没有疆域的国王’。他的思想对中国人影响至深。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要继续前行,应当回到2 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孔子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三 它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它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材料四 9月28日为孔子诞辰日。为纪念孔子诞辰2 562年,美国休斯敦中国人活动中心举行的孔子图书文化展反响热烈。它集中展示和介绍了孔子文化、孔学思想,通过图片、音像及影视生动展现孔子文化的诞生、形成与发展以及孔学思想对华人世界和全人类的影响……
(1)材料一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是指什么历史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致命的打击”是指哪一事件?它带来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儒术”的创始人是谁?这句话是汉武帝采纳的谁的建议?
(3)材料三中的“它”是指近代哪一历史事件?它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在全球范围内,“孔子热”持续升温,以至于有国外专家慨叹:孔子的大同理想一定能够照亮21世纪以后的未来世界!结合自己的感悟谈谈研究儒学的现实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