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美苏“冷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美苏“冷战”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4-01 07:4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美苏“冷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冷战对峙局面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特征
难点:如何认识美苏冷战的性质和美苏争霸的影响
启发式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学法指导
导入新课:
回顾二战中美国、苏联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一张厚重的、隔断东西方的“铁幕”缓缓降临,美苏之间的“冷战”局面就此形成,并主宰了此后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
讲授新课:
(一)、杜鲁门主义
1、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及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课件展示:杜鲁门在国会演说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思考:什么是“冷战”政策?为什么它们要“遏制共产主义”?
多媒体演示并引导学生看《世界政区图》,回忆二战后在欧洲、亚洲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害怕共产主义影响扩大,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等一系列手段,极力遏制共产主义。
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而没有采取直接军事行动呢?(提示学生结合二战后的世界形势思考此题,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教师指出: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在1946年访问美国时在富尔敦发表的演讲中,以“铁幕”一词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威胁了欧洲的安全、和平,鼓吹美英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战后冷战的序幕。接着,美国有步骤地抛出了一个个冷战措施。一年后,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了,其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它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展开。
2、马歇尔计划
“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一方面是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3、“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建立北约。它的成立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1949年4月,在美国的一手操纵下,美国、加拿大和英、法等西欧国家共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多媒体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的地图为背景,依次出现丘吉尔、杜鲁门、马歇尔的画像提示学生。
针对美国的冷战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有什么反映?
多媒体演示:二战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形势图。
因此,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结果是在欧洲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大军事集团日益成为美苏争霸的工具。
课堂练习: P96思考题
(二)美苏争霸
教师指出: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主要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二战后,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的领导人,他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格局逐渐形成。
引导学生读课文,填写下表:教师强调每一阶段的特点和对华关系
阶段
时间
特点
美国领导人
苏联领导人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肯尼迪
赫鲁晓夫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
第三阶段
80年代
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缩,美国同意有限缓和
里根
戈尔巴乔夫
六、本课小结:
引导学生概括“冷战”政策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走向。
七、板书设计
一、杜鲁门主义
1.什么是冷战政策?(1947年)?????
2.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步骤
1)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冷战的开始(1947年3月)
2)马歇尔计划的抛出(1947年6月)
3)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即北约)
?3.两极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组织的建立????????
二、美苏争霸
1、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2、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3、第三阶段 80年代
八、布置作业:完成本课基础训练之练习
九、教学后记
补充知识:另一方面,苏联日益以政治、军事大国地位与之抗衡。同时,战后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开展,东欧一系列新生的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西方感到“共产主义扩张”威胁了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它们幻想在东欧重建亲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然而苏联又决不允许美国等染指它直接控制的范围,这样,美国就把苏联这个战时的盟友视为敌人。但双方都不想、也不敢放手一战,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新的全球性战争。因此,不难看出,美国的“冷战”政策,既有东西方进行争夺的因素,更是美苏尖锐对立的产物。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咨文中第一次把“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美国基本国策公诸于世,此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以希腊和土耳其当时的形势为诱发点。二战期间德国占领了希腊,希腊国王及政府流亡到伦敦,希腊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展开反法西斯斗争,并于1944年10月解放了全国。不久,英国派兵护送希腊国王回雅典,并逐渐解除了人民武装。1946年初,希腊共产党再次组织武装斗争,并受到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共产党的支持,希腊国王无法控制局势。另外,1946—1947年间,苏联企图改变土耳其对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权,展开对土耳其的宣传攻势,又陈兵土耳其边境。过去长期支持希腊的英国,在1947年初,它的经济严重衰退,只好向美国表示,它无力向希腊国王提供援助。美国便乘机大谈苏联的“侵略”,大肆鼓吹“多米诺骨牌”效应,并借机提出美国新的外交政策——“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把矛头分开指向共产主义,指向苏联,其主要手段是干涉别国内政,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它打着“反共”旗号,在世界各地与苏联等国对抗,争夺和控制处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尤其是欧洲。
战后,西欧国家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困境和政治动荡之中,美国政府忧心忡忡为什么?美国担心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如果此种情况继续下去,欧洲将出现大规模的经济、政治崩溃,从而给各国共产党造成在动乱中发动革命、夺取政权的机会,欧洲将从资本主义体系中分离出去!作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美国,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一项以使欧洲迅速复兴,抵抗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冲击并通过“美援”控制欧洲为目的的“马歇尔计划”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