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离骚》优秀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2:《离骚》优秀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18 18: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囚绿记课件制作者:晋江梅溪中学 陈国川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字圣泉。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爱国主义革命烈士。主要从事进步文艺工作,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作品有散文诗《海星》等。浙江省天台县平镇陆蠡故居浙江省天台县平镇陆蠡故居写作背景: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虑烦恼,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在“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于是写下了《囚绿记》(抗战前期1938年)。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抗敌精神的歌颂。 (2)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品味关键句——从凝聚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绿”的象征意义
囚绿释绿思绿 二、(8-11)囚绿的过程。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三、(12、13)释放“绿”,表达对光明的呼唤和追求。四、(14)对“绿”的思念之情。一、(1-7)对“绿”(常春藤)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囚绿做铺垫。爱绿内容: 为了让绿色与“我”更接近、更亲密,以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我”抑郁之心,燃起“我”对生活的希望,“我”把绿色囚住。但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我”被青藤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精神所感染,作者仿佛看见了呼唤光明和自由的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故珍重开释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囚”。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后来为什么又放绿? 2、“绿”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永不屈服黑暗绿是生命,是希望,
是安慰,是快乐“绿”的意蕴1、向往光明和自由、坚贞不屈的作者本人!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的人们!3、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绿”象征什么?你认为“绿”在文中具体可以指什么?象征:光明、自由与和平。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小结囚绿记

爱绿——囚绿——释绿——思绿
托物↓言志
热爱生命、向往自由光明、坚贞不屈精神 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司马迁 海伦·亚当斯·凯勒 (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借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海伦·凯勒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张海迪 海迪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多年来她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 张海迪 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作品主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等。史铁生不屈的头颅倔强的生命轮椅上的史铁生笑傲人生 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周婷婷今年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近日她已奔赴这所世界上一流的聋人大学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学位。 中国的“海伦·凯勒”周婷婷课 后 练 笔 选取自己喜爱的某一植物,自拟题目,叙述与之接触、相处的经历,写出自己情感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