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4-01 07:5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继续实施其全球战略目标;美国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科索沃战争就是其中一例。
过程与方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应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矛盾,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科索沃战争不仅对南联盟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国家联盟)实力对比的变化;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联系的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的根源。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同时对科索沃战争要有正确的认识。
难点: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人道主义干涉”这一借口。
三、学法指导:质疑导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提问: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的发展?
讲授新课:
二战后,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各有攻守。它们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 两极格局的终结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回忆提问:“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世界格局”。“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当今世界的格局由两极发展成“一超多强”,“一超”是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引导学生阅读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原因何在?第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下以美苏对抗为背景的世界大战隐患随之消失。第二,冷战后,世界大国彼此之间关系,表现出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的特点。第三,冷战后,国与国的竞争,从两极格局时期的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两个阶段。冷战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主旨仍是保持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美国的霸权野心还不断膨胀,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到试图凭借强大的国力称霸世界,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确立“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并不时大肆动用武力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这一做法,遭到了包括西方主要国家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反对。从这一角度上看,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是不得人心的,美国也不可能独霸世界。
(二)、科索沃战争
这一部分时,教师首先讲述冷战结束后,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纠纷不断,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比起冷战时期甚至还有所增加。接着,学习科索沃战争的经过,教师可以采取叙述的方式,或者放映有关科索沃战争的资料片,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美国霸权主义的罪行。然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科索沃战争进行评价,要突出科索沃战争是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尤其要提到,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问题探究: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视频资料展示:科索沃战争
讨论:组织学生对科索沃战争进行评价。
新闻报道,回顾屈辱一幕: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可图片展示)。
动脑筋:有人认为北约是为了维护人权和正义才轰炸南联盟的,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结合活动与探究:评价美国的人权观)
联系现实:美国经常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幌子,指责、干涉他国内政,中国该如何应对?
小论文:如何看待“人权高于主权”?
资料:海湾战争后美国的对外战略与北约东扩
海湾战争是世界格局转换过程中第一场表现新格局特征的局部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旧格局的主导力量之一苏联已失去其原来对世界重大事件的影响力,而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则展现了主导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态势。由于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全力支持,其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比较协调一致,因此战争的结局不仅有利于维护国际法准则,抑制侵略势力,而且有利于提高美国的国际威望和地位,并助长了美国作为冷战后“惟一超级大国”领导世界的霸权心态。正是从海湾战争开始,美国逐步形成了超越冷战时期奉行的“遏制战略”、以构建冷战后世界新格局为目标的新全球战略。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在其《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提出,要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一个新的国际体系,“一个政治和经济自由、人权和民主制度健康发展的稳定而安全的世界”。他认为,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的领导是必不可少的”。1993年9月2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莱克在一次演讲中首次亮出了新全球战略的招牌,他提出,应以“扩展战略”取代“遏制战略”。所谓“扩展战略”包括四个组成部分:(1)加强由主要市场民主国家组成的大家庭,即巩固西方联盟;(2)在前苏联和东欧等地区帮助促进和巩固新的民主体制和市场经济;(3)抵御敌视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国家的侵略;(4)以提供援助和帮助推行民主与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美国的人道主义即人权目标。在莱克演讲六天后,克林顿于9月27日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对“扩展战略”的宗旨作了阐述,他说:“在冷战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由制度生存的威胁。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1994年7月,这一“扩展战略”思想被正式写入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这标志着冷战后美国的新全球战略已经基本确立,它以保持美国作为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地位以及在美国领导下扩展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世界体系为总目标,以振兴美国经济、维持美国在科学技术和军事上的优势地位为战略重点,突出重视与美国国家安全关系日益密切的全球性问题(如武器扩散、环境破坏、恐怖主义、贩毒、难民等),强调建立和强化美国领导的国际性制度和多边合作机制。可见,这一新战略已经勾画了面向21世纪的美国对外政策的总框架,体现了美国力图长期主导冷战后世界新格局发展趋势的国家意志。(注:1998年12月,美国政府正式推出《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再次阐述了以“建设性接触”和“扩展民主”为基本方针、以领导世界为目标的战略构想。)
为了实现跨世纪全球战略,美国在90年代加强了与其西方盟国的战略合作和政策协调,在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已经瓦解的条件下,冷战时期形成的西方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却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并被改造为必要时可撇开联合国来主导国际事务的战略工具。1998年,北约完成了它在冷战后的第一轮“东扩”,原华约集团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成为北约的新成员,这标志着北约朝着控制全欧洲的方向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接下去,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等国也将成为北约的扩大对象。1999年4月24日,北约组织在其成立50周年之际在华盛顿举行庆典并召开首脑会议,通过了《北约新战略概念》,提出在继续坚持集体防御政策的同时,将对成员国防区之外、主要是周边的“欧洲—大西洋地区”发生的冲突及与北约安全利益相关的事件作出反应,包括采取军事行动。这个文件确定了北约在后冷战时期将其作用扩大到集体防御之外的新的功能,突出了它对国际事务的干预权。在北约东扩和重新定位的同时,欧洲联盟也把接纳东欧国家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可见,把欧洲整体纳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是美国实现其领导世界目标时优先考虑亦最具决定意义的步骤。正是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美国为首的北约借科索沃危机对不愿进入西方体系、不服从西方国家意志的南斯拉夫联盟实施了惩罚性打击,发动了20世纪最后一场局部战争。
(三)、多极化趋势
当今的世界格局可以类比成一个五角形,不过其中的一角要胜于其他角,因为美国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力量来讲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从二战后一直保持了资本主义强国的优势,俄罗斯、日本、西欧、中国的力量均有不同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各自的作用。目前,美国仍将保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源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
极化的趋势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初见端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很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它们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西欧、日本和美国竞争激烈,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六、本课小结:
教师向学生指出,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了联合国的基本准则,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受到严重挑战。这对世界的和平进程是极其不利的,教育青少年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七、板书设计:按以上逐条板书
八、布置作业:完成本课基础训练之练习
九、教学后记:
参考资料: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境内的一个省,面积为10887平方千米,阿尔巴尼亚族是主要居民,1981年阿尔巴尼亚族人近123万,占地区总人口的77.4%;1991年,阿尔巴尼亚族人增加到168万,所占比例也上升到82.2%。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占总人口的70%(主要是阿族人)。中世纪时,这里曾经是塞尔维亚王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公元7世纪时,斯拉夫民族在一场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来到了今天的科索沃地区,后来衍变成以“塞尔维亚族”闻名于世的南斯拉夫人的一个分支。公元8~12世纪,科索沃就先后是拉什卡公国和塞尔维亚王国的中心地区,13世纪时,塞尔维亚人的王国达到了鼎盛时期。14世纪以后,由于奥斯曼帝国入侵,塞尔维亚人大批迁离科索沃,邻近的阿尔巴尼亚人则随后大量迁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科索沃重新成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1963年,南斯拉夫修改宪法,将科索沃地区升格为自治省。1974年,南斯拉夫再次修改宪法,承认科索沃的自治地位,使其成为隶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的“联邦单位”。从1981年开始,科索沃的阿族人要求在南斯拉夫国内建立一个独立的共和国。1989年,塞尔维亚共和国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决定取消1974年宪法赋予科索沃的自治地位。第二年2月,南斯拉夫军队随着大量飞机、坦克和两千名警察进驻科索沃,在科索沃实行宵禁。7月,科索沃的阿族议员宣布科索沃省脱离塞尔维亚独立。双方矛盾激化。1992年5月,科索沃举行秘密选举,鲁戈瓦当选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此后,随着西方势力的渗透,科索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问题。1998年2月,科索沃阿族人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问世,他们与驻在科索沃的塞尔维亚警察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最终引发了所谓的“科索沃危机”。随即,美国和西欧国家加大了对塞尔维亚的谴责,北约大兵进逼,对塞尔维亚进行武力威胁。10月13日,北约对南斯拉夫发出将对其实施打击的武力威胁,南斯拉夫只得妥协,同意从科索沃撤走前来增援的南斯拉夫塞尔维亚警察;同时,南斯拉夫也同意接受欧安组织向科索沃派遣2000名观察人员,并允许北约的非武装飞机在科索沃上空执行空中核查。1999年1月15日,南联盟塞尔维亚警察在科索沃南部的拉察克村和佩特罗沃村搜捕杀害警察的凶手时,同阿族武装人员发生冲突,四十多名阿族武装分子被打死。16日,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团团长却宣布被打死者是当地平民,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立即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南斯拉夫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再度紧张。21日,北约向南斯拉夫警告北约将运用武力解决科索沃危机。29日,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外长们在伦敦开会,提出了和平解决科索沃危机的“十项原则”,向南斯拉夫发出了最后通牒:科索沃冲突各方必须在2月6日到法国巴黎西南部的小城朗布依埃,在“十项原则”的框架内举行谈判,否则将面临北约的军事打击。谈判期间,北约将二百多架战机和众多的军舰调往意大利和亚得里亚海域,称一旦谈判失败就要对塞尔维亚实施空中打击,并对科索沃阿族实行武器禁运,并称不管联合国是否授权都要这样做。同时宣布,一旦谈判结束,北约将派三万大军进驻科索沃执行维和任务。南斯拉夫无法接受条件苛刻的协定,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八国联军开始对南联盟发动大规模的空袭。面对北约的强权,南斯拉夫人民不畏强暴,进行了英勇的抵抗。5月7日深夜(北京时间5月8日凌晨),美国的五枚导弹击中了中国驻南大使馆,其中四枚爆炸,三名中国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受难身亡,20多人受伤。最初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北约对南轰炸出动了20000多架次的飞机,发射了上千枚的巡航导弹。6月10日,北约停止轰炸。这次轰炸中,南斯拉夫军队牺牲了462名军人和114名内务部人员以及1800多名无辜平民。许多房屋、医院、工厂、桥梁、学校和托儿所被炸。
资料:巴尔干问题的由来
巴尔干半岛的10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154.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3亿。其中,土耳其面积为78万平方千米,人口6690万;罗马尼亚面积23.7万平方千米,人口2320万;南斯拉夫(包括塞尔维亚和黑山)面积10.2万平方千米,人口1064万;希腊面积13.1万平方千米,人口1047万;保加利亚面积11万平方千米,人口843万;克罗地亚面积5.6万平方千米,人口469万;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面积5.1万平方千米,人口452万;阿尔巴尼亚面积2.8万平方千米,人口333万;马其顿面积2.5万平方千米,人口203万;斯洛文尼亚面积2万平方千米,人口197万。由于土耳其只有3%的领土位于巴尔干,所以一般不把土耳其包括进巴尔干国家的行列。除去土耳其,巴尔干地区的面积近80万平方千米,人口7000多万。巴尔干地区位于欧亚两洲的接壤处,是欧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这里民族成分复杂,宗教多样。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地区长期是各大国觊觎的对象,多次遭到大国的统治。14世纪下半期,奥斯曼帝国入侵巴尔干;19世纪中期,奥匈帝国也开始将巴尔干的西北部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俄国自从15世纪以来一直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在巴尔干地区争夺势力范围。在这些帝国的统治之下的巴尔干各国人民长期受到民族歧视和宗教压迫,巴尔干人民的解放事业往往与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在巴尔干人民的争取独立的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和宗教关系十分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更是难以解决,特别是领土问题。各个民族都想建立单独的民族国家,扩大领土范围。近一百年来,巴尔干前后发生了七次大的战争。1912~1913年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保加利亚结盟,针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1913年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罗马尼亚一起反对保加利亚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1923年的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的希腊内战和波黑战争。巴尔干地区自古就是欧洲大国争夺的焦点,也是它们分赃谈判的砝码,每次欧洲战争或世界大战之后,首先遭到大国瓜分的就是巴尔干地区。各国的边界不断遭到改变。例如,1912~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奥斯曼帝国的巴尔干的属地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5国分割,马其顿则被希腊、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三国完全瓜分。一战以后,由于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崩溃,巴尔干国家大多都趁机扩大了疆土。塞尔维亚国王由于是一战的战胜国的国王,成为新成立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起称南斯拉夫王国)的国王,这个王国除塞尔维亚和黑山以外,接纳了前奥匈帝国的波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地。随着领土的变迁,人口的迁移也随之而来。例如,南斯拉夫国家成立之初就有约40万阿尔巴尼亚和50万匈牙利人。几乎每个民族在甲国是主要民族,而在乙国、丙国就是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在巴尔干地区,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居住着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的少数民族,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期间,一方面,由于政权的更替,许多少数民族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一些原来的统治者成为被统治者,而一些原来的被统治者则成为统治者,位置的变换,造成心态的极度变化,报复与仇视心态广泛存在。另一方面,长期的战争与动乱,更使巴尔干地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仇恨与不信任情绪进一步加深。
资料:南斯拉夫内战及其解体
1991年10月中旬,南联邦人民军同地方武装之间的武装冲突已演变为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双方参战人数众多,人员和财产损失巨大。造成这场内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归纳为几方面:第一,历史原因。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同德国和奥地利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曾长期受奥匈帝国的统治,一战后,随着奥匈帝国的垮台,与塞尔维亚、黑山等组成南斯拉夫。二战期间,这两地的通敌分子又相继投靠意大利和德国纳粹占领军,特别是克罗地亚成为充当德意帮凶的“克罗地亚独立国”,残害塞尔维亚人、犹太人和吉普赛人(被害人数达20~60万),这段历史埋下了今天战争的种子。第二,社会制度的矛盾。塞尔维亚和黑山坚持原来的社会主义,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等国则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第三,经济困难加重。表现为生产停滞,劳动生产率下降,赤字连年居高不下,通货膨胀率上升。第四,外界的插手。据南斯拉夫和外国报刊报道,德、意、奥、匈一直以走私或公开出售的形式向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提供武器等。1980年,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国内久已存在的各种矛盾立即暴露出来。首先是民族矛盾激化,1989年,南拉联盟宣布将在南实行多党制,一时各地各种政党纷纷成立,分离倾向加剧,政局更加动荡。1990年1月,南共盟召开第14次非常大会,由于争吵激烈,斯洛文尼亚代表团擅自离开会场,此后南共盟实际上不复存在。这一年四月起,各共和国先后举行自由选举,除塞尔维亚和黑山以外,其他四个共和国政权都落到了民族主义政党手中。1991年6月25日,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同时宣布独立;4个月后,即10月15日和11月20日,波黑和马其顿也宣布独立。然而,多年的统一使民族混居已经成为既成事实,从1991年3月起,克罗地亚境内的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的武装冲突便不断发生。而斯洛文尼亚境内,南人民军和斯洛文尼亚地方武装也发生交火。1991年,克罗地亚境内的武装冲突造成了两万多人的死亡和三万多人的失踪,此外还有五十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更是超过700亿美元,南斯拉夫的国民生产水平仅1990年一年就下降了15%。1992年2月,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克罗地亚。1992年1月15日,欧盟继德国和梵蒂冈之后承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都是一个独立国家,1992年4月1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宣布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原先的南斯拉夫不复存在。不久,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爆发激烈的内战,当地居民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和穆斯林三方为争夺土地争战不休,先是塞尔维亚人控制了70%以上的土地,后来,克罗地亚人和穆斯林结盟,又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逐渐夺回失地。北约不断派飞机对塞尔维亚人阵地进行打击,后来,又压塞尔维亚共和国断绝对波黑塞族的支持,最终迫使塞族就范。1995年11月21日,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三国首脑在美国代顿附近的空军基地就全面结束波黑冲突草签了一揽子和平协议。12月4日,在巴黎正式签署协议。协议规定穆斯林和克罗地亚族组成的穆克联邦控制51%的土地,塞尔维亚族控制49%的土地,首都萨拉热窝市以北、以西和西南部的塞族控制区交出,由穆克联邦管理,保证了首都的完整性。同时,开出两条通道,一条使穆斯林控制区之间保持畅通,另一条使塞族不同的控制区之间的联系得以保证。这样,最终确立了“一个国家、二个实体、三方军队”的波黑国家框架。在前后四年的波黑内战后,有25万多人丧生,200多万人离乡背井,成为难民,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全国35~40%的道路和桥梁被毁,供电、供水和供热设备也大量遭到破坏。2002年3月,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资料:科索沃战争的结果
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也造成了许多无辜平民(包括阿族难民)的伤亡。5月8日,北约战机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3人死亡、多人受伤和馆舍的毁坏,制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罕见的重大事件,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北约的战争行动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实际上却以其非人道的行为导致了一场人道主义灾难。与海湾战争不同,北约这次战争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因此受到世界舆论的广泛批评。
在北约空袭的巨大压力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南联盟最终软化了立场,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该协议在坚持原朗布依埃方案基本内容的同时,强调了通过联合国机制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对此作了具体规定。根据这个协议,进驻科索沃的多国部队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的确切性质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难民返回家园的安排也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实施。6月3日,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接受上述协议的决议。6月9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6月10日,北约正式宣布暂停对南联盟的空袭。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中国)弃权通过了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历时两个半月的科索沃战争至此落下帷幕。
科索沃战争是20世纪末世界格局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标志。通过这场战争,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利用北约组织在推进欧洲地区的整合、实现其主导世界新格局的战略目标方面又迈进了一步。与此同时,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按其战略部署展开了积极活动,如:在亚太地区,通过修订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和研究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扩大美日军事同盟的活动范围和强化其军事打击能力;在中东地区,一方面继续压制伊拉克、伊朗等敌对国家,另一方面竭力主导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和谈进程,以保持在该地区的控制力。总之,美国正以欧洲为战略重心,以亚太和中东为两大侧翼,逐步构筑起由它主导的全球安全体系。显然,美国和西方联盟的战略及其实践对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从海湾战争开始,经过十年左右的动荡、调整,至科索沃战争,新格局的轮廓构架已露出端倪,美国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霸权在其中的作用表现得相当明显。然而,冷战后的世界毕竟不可能变成美国所希望的单极世界,因为在美国霸权提升的同时,发端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也在继续发展,而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的西方盟国)都不希望美国成为世界惟一的支配力量,所以,多极化必然成为表现国际社会多数成员意志的世界性潮流,这股潮流是美国无法阻挡的。当然,冷战后新格局基础上的多极化与两极格局基础上的多极化其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说冷战时期多极化趋势的主要作用表现在通过对美苏两霸的抑制促进两极格局的瓦解,那么,冷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阻止单极霸权的形成,为一个更具合理性的、力量分布更为平衡的世界新格局提供建设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