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4-01 10:11:58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两个凡是”是毛泽东的接班人和政治遗产继承者华国锋为了稳定形势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提出的主政方针。 “两个凡是”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 党的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第一次:城市→农村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第二次:农村→城市
(1949年4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第三次:政治斗争→经济建设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生死攸关的转折:遵义会议(1935)“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孙中山,1911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1949年“中国人民富起来了”—邓小平;1978年,改革开放1.徐小明同学的爸爸收藏了刊登
右图所示文章的一份报纸,下列
不能作为收藏理由的是该文章的
发表( )①标志着中国思想理论界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推动了当时人们思想的解放
④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而全面展开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排除④,选B项。 2.(2010·长春学业考试)右图是1998年为了纪念一次转折性会议召开2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章,这次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1998年往前推20年是1978年,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选C项。3.(2010·梧州中考)假如你是一位记者,采访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你的采访报道中不应出现以下哪个观点( )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可见,正确答案选B项。4.春联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抗美援朝万民一心,保家卫国众志成城
②大跃进一日千里,总路线光芒万丈
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③②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第①副春联反映了抗美援朝时代,第②副春联反映了大跃进时代,第③副春联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故三副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②③。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的转折意义体现在( )
A.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B.它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它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消灭了地主阶级
D.它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B项是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C项是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D项叙述不准确。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其历史意义类似于( )
A.中共一大 B.中共八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的转折点,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7.(2010·东莞学业考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这一框架的核心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即以宪法为核心。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文章尖锐地指出,“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解脱,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和绝大多数地方领导人都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主张“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材料二 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1)材料一中所述“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展的?这场讨论使人们产生了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中的“全会”是指哪次会议?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左”倾错误主要指的是什么运动?
(4)简要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解答第(1)、(2)题。第(3)题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制词“文化大革命”以前、“左”倾错误,从而推知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4)题从二者的内在联系概括说明即可。 答案:(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十一届三中全会。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6~1976年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到非法监禁,被迫害致死。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材料二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现象?它给中国造成什么危害?
(2)材料二中一系列法律的颁布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上述两则材料中,你认识到了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认识理解能力。据材料一中的“1966~1976年”可推知材料出现的时期;第(2)题通过准确识图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解答;第(3)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危害:社会动乱和灾难。
(2)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3)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10.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27年,毛泽东写过一首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材料二 1933年9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共临时中央放弃了红军反围剿胜利的经验,结果遭受重大损失。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以后,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冰封的雪山,穿过杳无人烟的草地,挥师北上。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摘自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三(一)基础问答
(1)毛泽东写这首词反映的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发动的什么起义?起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反败为胜的转折点是什么?
(3)请你说出材料三会议中作出的我党工作重心转移的主要内容。(二)归纳认识
(4)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关键时刻转危为
安开创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理解和分析归纳能力。据“1927年”“秋收时节”“1935年1月”等重要信息解答第(1)、(2)题;解答第(3)题时,综合“邓小平像”“会议”“工作重心转移”等得出答案;第(4)题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秋收起义。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遵义会议。
(3)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4)能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正确的党的指导思想。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