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爱莲说周敦颐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掌握重点词句。
2.提高文学修养,理解背诵全文。
3.培养高尚情操。 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来说明一个道理。(可以记叙、说明、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喜欢莲花的问题。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理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写作背景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宋熙宁四年,周敦颐任南康知军之时,在他的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公务之余,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为世人所传诵。 爱 莲 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配乐朗读:茶花喇叭花仙人掌梅花向日葵兰花紫藤罗水仙花玫瑰花松树郁金香fán 多 yū 泥 沾染(污秽) zhuó 洗涤 xiè 亲近而不庄重 xiǎn 少 yú: 我 应当 你读对了吗?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3、中通外直4、不蔓不枝5、香远益清6、亭亭净植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取独,无意;沾染(污秽)洗涤美丽而不端重通畅、通达牵牵连连枝枝节节更加清幽笔直的样子树立表转折,但是亲近而不庄重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人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一、解释字词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5、莲,花之君子者也。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通透的,外形是挺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香气越是离得远越是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随意地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二、翻译句子课文分析:三、通过以上这些描写,请概括出莲花的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不攀附权贵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清高、风度不凡美名远扬香远益清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莲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攀附权贵独立高洁美名远扬纯真自然不显媚态内心通达行为真直自尊自爱令人尊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检测:课文分析:、作者写莲,为什么还要提到菊和牡丹?请同学们讨论。五、分析一下作者怎样通过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借助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 菊 —— 正面衬托
牡丹 —— 反面衬托 正衬反衬莲菊:不愿意跟统治者
同流何污而隐居。
牡丹:贪图富贵,
趋炎附势。
莲:虽在尘世,但不同流合污,不慕富贵,鄙视趋炎附势。
洁身自爱
不慕名利(托物言志)思考: 纵观全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爱 莲 说
(北宋) 周 敦 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这篇文章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写了菊和牡丹,你能感觉到作者对菊和牡丹的态度吗?这样写有何用意?
思考题一:答:从第二段我们品读出作者对菊的“惋惜”和对牡丹的“鄙弃”。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为了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作者用陶渊明追求隐逸(正衬)和世人追求富贵(反衬)的生活态度来衬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思考题二 出淤泥而不染的“染”字是污染之意,请大家反复品读,体味这里“染”改成“污”好不好?为什么?
答:“染”字能让人品味出君子主动不受沾染,更体现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美德。而“污”字却读不出来这种感觉。
思考题三 如上题,中通外直的“通”是空的意思,这里将“通”字换成“空”字如何?为什么?请大家反复品读。
答:不妥。“通”带有褒义色彩,“空”具有贬义色彩。“通”字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于君子通达事理、心胸坦荡的美德的赞扬之情。而“空”字却不能表达这种感情。
可见文章用语之妙,换一字则意境全无!
思考题四 第二段中前半部分写花的顺序:菊花—牡丹—莲花;后半部分:菊花—莲花—牡丹,作者这么做用意是什么?答:改变顺序后将牡丹写在最后,是为了突出表达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批判和鄙弃,从而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中心。
主题思想: 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世态的鄙弃和厌恶。判断下列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 濯清涟而不妖
2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练习反馈解释句中加横线的字:
1 可爱者甚蕃
2 不蔓不枝
3 陶后鲜有闻
4 宜乎众矣 多牵蔓 分枝少应当拟人比喻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2、全文的中心句是3、周敦颐《爱莲说》中咏莲名句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三、理解填空题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泉眼无声溪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万里《小池》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曲》
知识拓展: 这节课即将结束,但是我们对《爱莲说》的解读才刚刚开始,人一生中不同时期阅读同一篇文章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希望大家在今后能够将《爱莲说》常读常新,指导我们的生活,塑造自己的品格。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