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15 故 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15 故 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2 17:4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故 乡
文章主旨
文章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结构图示
考点提炼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问题] 课文第2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应训练见第12题)
[点拨] 环境描写常见的作用有:①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表现人物性格,点明文章的主题;等等。
[解答] 写出了“我”回到故乡所见到的悲凉之景,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渲染了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为全文奠定了黯淡的基调;与下文回忆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拓展链接
乡情诗句荟萃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
  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觏《乡思》
  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1.下列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应酬   阴晦(huì)    断茎(jǐng)   寒噤(jìn)
B.家俱 脚踝(huái) 亲戚(qī) 祭祀(sì)
C.愕然 折本(shé) 嗤笑(chī) 瑟索(sè)
D.作揖 惘然(wǎng) 恣睢(shuī) 隔膜(mó)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大学毕业后,他们到不同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多年不通消息,彼此间    起来。
(2)鲁滨孙虽然被困荒岛,过着与世    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3)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到处是萧条、衰败、日趋破产的
景象。
(4)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他的脸上显出十分    的神情,泪水从眼眶中滑落。
A.隔绝 隔膜 悲惨 悲哀  
B.隔膜 隔绝 悲惨 悲哀
C.隔膜 隔绝 悲哀 悲惨  
D.隔绝 隔膜 悲哀 悲惨
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比喻)
B.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反问)
C.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拟物)
D.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借喻)
4.下面文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已经全社会成为共识。②没有乡音,何处遣乡愁 ③一句句方言,连缀着一份份情感,也联结着太多人关于故乡的记忆。④在长期的使用中,方言早已衍化为一种身份识别的“符号”,成为拉近人们情感、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⑤在急遽变化的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如果方言与故乡的过往一并凋零,乡愁也就成了无根的浮萍。⑥尽管是出于情感传承,还是从文化传承等角度考虑,方言都应当受到保护。
(1)第   句有语病,修改意见: 
(2)第   句有语病,修改意见: 
5.对下列复句的类型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转折复句)
B.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选择复句)
C.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并列复句)
D.(闰土)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因果复句)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对于一个成年人,假如他的生长地在另外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样子会永远刻在他的脑海里,而且被赋予更多的情感色彩,同样地也包括当年的味道。
②与其说他们在怀念故乡的食物,不如说他们在回忆自己的成长。
③每个人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空间的故乡,一个是时间的故乡。
④就像梁实秋的北京,郁达夫的杭州,张爱玲的上海,汪曾祺的高邮。
A.①③②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课内精读
阅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回答问题。
7.选文第1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的形象的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8.闰土见到二十余年前的童年好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9.对比是小说中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选文中有两处对比,把它们找出来,并分别说说这两处对比的表达作用。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侯发山
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皱纹伴着舒心的笑意一起弥漫出来。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感到自豪、欣慰。
  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 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 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 还是父亲缺钱花啊 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但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④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他还知道,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是,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 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 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儿鱼,学名鱼。还有这种鱼 它怎么会发光呢 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⑦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⑧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⑨父亲这是哪里话啊 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⑩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
父亲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愣怔了一下。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 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5期,有删节)
10.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3分)
小伟回乡看望父亲→  →             →
  → 小伟感到很踏实
11.小说第③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1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13.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你对“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5分)





14.小说的结尾往往含义丰富。如鲁迅《故乡》一文的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含义就是:要怀着希望去奋斗。本文的结尾“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有什么含义 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4分)





15.阅读下面一段材料,为网友补充点赞留言。
鲁迅的孙子周令飞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重磅推出的首档华人家庭文化传承节目《谢谢了,我的家》中爆料出祖父的身高:“从他站的地方开始数是十九块砖,从地板开始量,是一百六十公分。”这段新鲜的爆料一出,网友在为鲁迅的身高惊讶的同时,更忍不住为鲁迅先生点赞留言:“
 ”
16.[2018·成都]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最有可能是根据《朝花夕拾》中的哪位女性塑造的 理由是什么




17.《故乡》一文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二十余年前的杨二嫂与二十余年后的杨二嫂进行对比,把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日趋贫困、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的主题揭示得更深刻。请你也试着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要展现出人物的不同精神风貌。(不少于100字)





答案
1. C A项,“茎”应读“jīng”;B项,“家俱”应为“家具”,“戚”应读“qi”;D项,“睢”应读“suī”。
2. B “隔膜”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隔绝”指隔断。“悲哀”指伤心;“悲惨”指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3. D “借喻”应为“借代”。
4.(1)① 将“已经全社会成为共识”改为“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或“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2)⑥ 将“尽管”改为“无论(不论、不管)”。
5. B 这个句子是并列复句,不是选择复句。
6.C
7.从身材、脸色、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描写了中年闰土的形象。这些描写表现出中年闰土的生活困苦,劳动艰辛。
8.因为二十余年的贫困生活使他感到痛苦和难堪。
9.①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外貌上的对比,形象地表现了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窘迫的境遇。②通过“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和水生与宏儿“松松爽爽”地“一路出去”这种毫无隔膜的对比,表现了“我”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希望。
10.父亲带小伟去钓鱼 父亲抓到蛤蟆鱼 父亲借鱼说理
11.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语段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语段所在的位置。开头部分的作用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内容上的作用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案] ①通过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父亲抓蛤蟆鱼做铺垫。
12.环境描写。交代了父亲捉鱼时的地点、时间及昏暗的环境,为后文写父亲捕鱼的情节做铺垫。
13.理解示例:“灯塔发出的光”能引人走向光明,是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蛤蟆鱼身上的光”是为了诱捕食物,象征着自私和张扬。这句话是指人应该有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能太张扬和自私。这句话既表明了父亲对小伟的谆谆教导,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同时也照应了小说的标题《灯》。感悟示例: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无私奉献的人,不能做自私张扬的人。(能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言之成理即可)
14.通过父亲的借鱼说理,小伟知道只要父亲在身边,他就不会在人生路上迷失方向。这让他感到踏实。(意思对即可)
15.示例:人的气度远胜高度,鲁迅先生是思想上的巨人。
16.衍太太。因为她们具有共同的特点:虚伪、爱搬弄是非。
17.示例:早市上,老太太的葡萄一摆出来,就立刻围上来几个人,其中两个人特别引人注目:一个大胖子,白皙的脸上看不见一条皱纹,像刚出锅的馒头,稀稀拉拉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个土里土气的瘦老汉,黑苍脸,络腮胡,背有些驼,似一株老松树。两人的葡萄称完后,胖子扔下一把零钱匆匆离去。老太太一点,少了两元,顿时气得脸发紫。她一边焦急而无奈地跺脚,一边生气地说:“我一个老太太做点小买卖,赚不了多少钱,还得给生病的老头子买药呢,你还少给两块。”瘦老汉从口袋里掏出钱包——一个破旧的手绢,里面是皱皱巴巴的零钱,他数出几张,递给老太太,说:“你别着急,他少给的钱,我替他补上。”老太太一听,连连摆手:“不行,不行。”瘦老汉也不多言,快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