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19 怀疑与学问(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练习:19 怀疑与学问(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2 17:5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怀疑与学问
文章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盲从或迷信。
结构图示
考点提炼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问题] 试简要分析文章第6段的论证思路。(对应训练见第7题)
[点拨]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的一般步骤:①审清题干,弄清是分析全文的还是某几段(或某一段)的论证思路,并找到对应答题区间;②通读对应答题区间,勾画出运用论证方法和能揭示主旨的关键词句,划分层次结构;③分析每个层次,从论证方法入手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论据的,并指出论证了什么观点;④找出结论、观点类的句子,可直接引用,也可概括。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②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③明确指出论证中运用的论证方法;④明确论证的角度,即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
[解答] 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先从反面说理,再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然后,举戴震的事例和笛卡儿的名言证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最后从正反两方面归纳总结,照应本段论点。
拓展链接
有关“学问”的名言
1.学问如登塔,逐一层登将去,上面一层,虽不问人,亦自见得。 ——朱熹
2.学问使人心地仁厚,易于治理;而愚昧则只使人粗野蛮横,易于叛乱。 ——培根
3.在学问上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坚持和经常的怀疑。 ——阿伯拉尔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这一蕃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荧”,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发明,没有新问题,一切学术停zhì,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虚妄(  )    停zhì(  )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3)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这句话是哪种类型的复句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对前人的学说,我们不能一味地迷信,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辨伪去妄。
B.某些国家散播的有关中国抗疫情况的种种流言,在我国抗疫成果的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C.经典的书籍需要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受益匪浅。
D.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墨守成规的方法造出来的。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话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①②⑤③④  B.①②③⑤④  C.④②①⑤③  D.④②①③⑤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①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各种心灵鸡汤、励志美文,其实似是而非……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如今,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我们更需要一种相反的体验——“信息收缩”。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应该学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与甄别,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
  ②在信息的狂涌中,有些人置身迷宫之中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只会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这样的“认知取向”,只会让思考力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毛。
③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 首先,我们要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不能只喜欢走捷径,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应该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做深入思考。不只当数据丛林中的猎人和采集者,还应该有不甘做“信息传播者”而愿做“思想瞭望者”的志趣。
④其次,思考也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我们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在这种不断“防止”的过程中,形成了思考的能力。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正如叔本华所说,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
⑤最后,我们还要学会有效整合的思考习惯。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们思考的能力。所以面对碎片化信息,需要我们系统积累,有效整合,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芜杂化信息,更需要系统地梳理,形成知识的网络,而不仅是否定肯定,而要理解分析。
⑥“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有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4.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4分)




5.第①段中加点词“信息收缩”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6.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7.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8分)★
中心论点: (1) 
(1)
(2)
(3)
(4)
8.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 请具体阐明理由。(4分)
当我在上下班途中刷手机时,无论我是看知乎还是微信,我一定会打开一个便签工具,随时把自己觉得有必要深究的东西在便签里记一笔,并对便签做好分类。空闲时,我会把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成体系地加以积累和思考,使自己对许多问题有了独到的见解。




9.学习金字塔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首先发现并提出的。请你阅读下面的学习金字塔,完成题目。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上面图表中的主要信息。


(2)结合图表内容拟写一篇发言稿,在“怎样学习更有效”主题班会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③不少于60字。




答案
1.(1)wàng 滞 
(2)蕃—番 荧—萤
(3)把“没有新发明”与“没有新问题”调换位置。
(4)假设复句。
2. D A项,“辨伪去妄”的意思是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B项,“不攻自破”的意思是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C项,“受益匪浅”指得到不少教益和启发。D项,“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用在这里与语境不符,可改为“别出心裁”。
3. C 本题中的几个句子谈论的是“精读”,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④句是发起句,提出观点;②句是对④句的具体阐释;①句引用诗句对观点加以论证;⑤句从读书的目的进行分析;③句得出结论。
4.列举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出中心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对信息的筛选与甄别
6.运用了道理(引用)论证。引用哲学家叔本华的言论,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有力地证明了“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这一观点。
7.(1)人要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
(2)拥有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的方法
(3)要对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产生浓厚的兴趣
(4)要学会有效整合的思考习惯
8.第⑤段。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我”在碎片化阅读中,有效整合信息并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而第⑤段主要阐述了“我们还要学会有效整合的思考习惯”这一观点,补充的这段文字可以有力地论证第⑤段的观点。
9.(1)主动学习,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较高;被动学习,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较低。
(2)示例一:同学们好!我认为主动学习是更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等方法,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很低,最高不超过 30%;而主动学习如讨论、实践、教授他人等方法,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较高,最高可达90%。所以,希望同学们多采用主动学习的方法,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示例二:同学们好!我认为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相结合是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等方法,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很低,最高不超过 30%;而主动学习如讨论、实践、教授他人等方法,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较高,最高可达 90%。所以,两种学习方法相结合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学们可以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