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教学课件
美术人教版 三年级下册
新知导入
新知导入
新知导入
课 题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课堂练习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微信扫码,打开小程序,手机查阅,随时随地找资源!!!
微信扫码,打开小程序,手机查阅,随时随地找资源!!!
版权声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jy.com(以下简称“本网站”)系属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
旗下网站,为维护本公司合法权益,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如下郑重声明:
一、本网站上所有原创内容,由本公司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安排专项经费,运营规划,组织名校名师创作完成,
著作权归属本公司所有。
二、经由网站用户上传至本网站的试卷、教案、课件、学案等内容,由本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其作品
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网站不保证其内容的有效性,凡因本作品引发的任何法律纠纷,均由上传用户承担法律责任,
本网站仅有义务协助司法机关了解事实情况。
三、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含教育网站)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本公司许可,不得使用本网站任何作品及作品的
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复制、发行、表演、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改编、汇编、翻译等方式),一旦发现侵权,本
公司将联合司法机关获取相关用户信息并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四、一旦发现侵犯本网站作品著作权的行为,欢迎予以举报。
举报电话:4006379991
举报信息一经核实,本公司将依法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五、本公司将结合广大用户和网友的举报,联合全国各地文化执法机关和相关司法机关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特此声明!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2
w
4
保学珍赫野生动物
0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为
保拧、
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扩护、发
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扩生态平衡
制定本法。经1988年11月8日七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第4次会议修订通过,自1989年3月1日
起施行
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第19课《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教学设计
课题 19.保护珍稀野生动物 单元 第十九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我国的部分珍稀野生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生存状况、位置分布。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绘制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图、宣传画册和学习小报等宣传性作品的知识和技能,并利用各种材料大胆表现珍稀野生动物的形象。3.情意目标:培养他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重点 学习制作保护我国珍稀野生动物的学习小报或宣传画册。
难点 如何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出形象生动的珍稀野生动物造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新知导入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中是什么动物?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东北虎说一说:刚才我们观察的四种动物都是什么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多媒体出示课题,板书课题:保护珍稀野生动物 观看图片思考回答 提高学生对我国珍稀动物的了解
讲授新课 二、新知讲解1.引导启发说一说:图片中哪些是珍稀动物受保护的?哪些不是珍稀动物?珍稀动物是:穿山甲、中华秋沙鸭、红腹锦鸡、天鹅。不是珍稀动物:马、公鸡。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法。经1988年11月8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修订通过,自1989年3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3.世界野生动物保护日暨地球生物多样性日 联合国大会于2001年5月通过决议,宣布将每年的 5月22日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日暨地球生物多样性日”。尊重生命、善待动物、保护野生动物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4.欣赏分析:你知道大熊猫是几级保护动物吗?它有哪些习性,分布在哪里?大熊猫是属于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东北虎是属于一级保护动物。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 起源于亚洲东北部,即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有三百万年进化史。夜行性,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不善爬树,很少袭击人类。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在岩洞或草丛中休息。常以野猪、马鹿、梅花鹿、驼鹿、兔、狍子、青鼬、獾、狐狸等动物为食,偶尔捕食蛇类和鱼类,甚至连棕熊、黑熊、豹、狼、猞猁等食肉动物也可成为它的猎物,也吃松子、胡桃、榛子、覆盆子等野果。故有“百兽之王”之美称。野骆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还有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但家养的、人工养殖的骆驼并不是保护动物。野骆驼吃多种荒漠植物,有刺的树和灌丛以及盐生植物。在食物缺乏时也吃骨头、肉、帆布、鞋等。驼峰贮藏的脂肪,使它们能够在没有食物时生存很多天。分布地从新疆东南塔克拉玛干荒漠、青海西北部、甘肃西北部进入内蒙古戈壁荒漠;伸入蒙古和中亚。藏羚羊是属于一级保护动物。是偶蹄目、牛科、藏羚属的哺乳动物。体长135厘米,肩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雄性有直而细长的角,长约55-62厘米,近基部有明显的横棱。晨和黄昏出来活动,到溪边觅食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杂草等,苔藓、开黄色小花的针茅草和拓荒先锋地衣之类的低等植物是它们的美味。平时多结成3-5只,或者10只左右的小群活动,逃逸时雄兽在前,依次跟随,很有次序。分布在中国在青藏高原,以羌塘为中心,南至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边界。白鳍豚是属于一级保护动物。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仅产于长江中下游水系,有“长江女神” “水中大熊猫” “水中国宝”之称。白鱀豚有恒定体温,在 36℃ 左右。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水温变化后又迁入另一区域。喜欢结成 2-16 头个体的小群活动,常见其与江豚共游,交配期间的集群行为尤其明显。食量很大,日摄食量可占总体重的 10%-12%。主要猎物是草鱼、青鱼、鳙鱼和鲢鱼,尤其偏爱体长不超过 6.5 厘米的小鱼。5.观看视频说一说,观看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我们应该怎么做呢?6.想一想为什么要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人类无节制的捕杀、食用、消费野生动物,带来的只有环境污染、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病毒传播。所以,保护野生动物,意在维护生态平衡,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三、合作探究学生作品欣赏:说一说,同学们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动物的?分别欣赏图片大熊猫(布贴画)、骆驼(树叶画)、老虎(简笔画)、保护濒危动物(宣传小报 )、宣传册和剪贴画。认识宣传画册和宣传画册制作流程:宣传画册是图文并茂的一种画册形式,相对于单一的文字或是图册,宣传画册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视图一目了然文字和标语更令人记忆深刻。流程:小组分工、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制作分布图或小报等、展示宣传。四、课堂练习:(出示课件图片及音乐)提出创作要求。试一试:用绘画或其他形式表现各种珍稀野生动物形象。(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教师指导制作五、课堂总结:自评:说一说,介绍自己的作品采用了哪种方法进行创作的?互评:说一说,谁的作品更形象、更生动?教师点评:评价以鼓励为主,也要提出相应的建议,有待于学生对绘画水平的提高。学生总结:说一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这节课学习的快乐是什么?教师总结:总结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六、作业布置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作或者制作一个动物吧! 思考回答了解动物保护法了解动物保护日欣赏动物了解动物习性欣赏大熊猫欣赏东北虎欣赏野骆驼欣赏藏羚羊欣赏白鳍豚观看视频思考回答欣赏作品掌握方法学习知识学习流程根据要求进行创作介绍作品互相评价作品说收获与快乐 提高学生对珍稀动物与家畜的认识简单了解动物保护法,更加了解动物掌握更多关于野生动物的知识,了解世界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和重视提高欣赏和认识能力通过欣赏分析了解大熊猫及习性通过欣赏分析了解东北虎及习性通过欣赏分析了解野骆驼及习性通过欣赏分析了解藏羚羊及习性通过欣赏分析了解白鳍豚及习性激发学生保护动物意识加强学生对动物的关注,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提高欣赏能力根据图片分析作品表现形式为创作打基础掌握画册的设计方法,为保护动物做宣传掌握流程为创作设计宣传小报提高学生创作或设计制作能力提高语言组织能力提高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总结提升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了解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世界野生动物保护日暨地球生物多样性日等知识,利用多幅图片给学生提供了欣赏内容,了解各种动物以及动物的习性,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濒临动物的危机,增强学生保护动物意识,在通过学生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更多的宣传册知识,为创作打下基础,采用多种形式,创作出漂亮的作品。
板书 19.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珍惜野生动物,保护濒临动物。宣传册制作流程:小组分工、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制作分布图或小报等、展示宣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