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新课导入
你知道世界上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越南社会主义
人民共和国
古巴共和国
老挝人民民主
共和国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标要求】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意义;
难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郑丹丽
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十月革命(1917年)
(一)背景
材料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垄断组织已分布于各工业部门,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
总体上,俄国的发展仍然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保留了严重封建农奴残余,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十月革命(1917年)
(一)背景
材料2: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1861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 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2.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工人深受剥削和压迫。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十月革命(1917年)
(一)背景
1900年,流亡海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列宁主义。
3.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形成。
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意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继
承
与
发
展
(二)过程: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十月革命(1917年)
1917.3
二月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917.4
四月提纲
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1917.7
七月流血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1917.11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成立苏维埃政权。
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破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列宁《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四月提纲)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革命结果
两者联系
辨析比较: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革命结果
两者联系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打击对象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力量
革命结果
两者联系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打击对象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力量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参加
革命结果
两者联系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打击对象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力量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参加
革命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两者联系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打击对象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力量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参加
革命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两者联系 紧密相连,是俄国革命的两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十月革命(1917年)
(三)意义
1.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材料3:过去发生的革命都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劳动人民依然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十月革命破天荒第一次在占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给全人类展示出一幅共同的美好前景。
——孙成木《十月革命史》
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十月革命(1917年)
(三)意义
2.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3.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材料4:十月革命有着巨大的国际意义。它在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开拓了一个社会主义基地,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处和斗争,也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吸取经验,促进各自的繁荣。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周尚文《苏联兴亡史》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 新经济政策(1921)
背景
内容
评价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P92学思之窗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苏】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姣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列宁对战时共产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做了怎样的说明?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 新经济政策(1921)
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武装干涉,苏俄陷入内战,需要集中资源保证战争的胜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
国内战争胜利,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
内容 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商品贸易; 分配:实物配给制; 体制:计划经济 农业:粮食稅;
工业:允许私营企业,租让制;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按劳分配;
体制:市场经济
评价 积极:利于集中资源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消极: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引发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实质: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的形成)
1.背景 政治: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
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生产极其落后;
文化:专制传统和小农思想
个人:斯大林的个人专断独裁
材料5: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纪录片《大国崛起》
材料6: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孙立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的形成)
2.内容: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计划体制
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3.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的形成)
材料7: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8: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材料9: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评价(P93思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何历史影响?)
积极:使苏联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消极:体制僵化,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较低。
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十月革命
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 新经济政策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的形成)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