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下册)》98~10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建立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2.通过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现实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建模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解题思路,能正确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和×时间=总路程”的意义并能正确熟练地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师:看看大屏幕,今天咱们要研究什么?相遇问题说说看你有什么想法?这可能是什么样的问题
师:能做一个我们的两只手相遇的动作么?你们这是在欢迎老师么?感谢同学们对老师和欢迎。你们的热情就是咱们共同上好这数学课的最大动力。提到相遇首先离不开走路。今天的数学课咱们就从小方同学上学这件事说起.
师:我们班的小方同学家住在学校西面,他每天步行上学,每分钟走 60米,4分钟来到学校,那你能算出小方家到学校相距多少米吗?(就是求什么呢?)
预设:60×4=240
师:能说一说他们用到的数量关系式吗?预设:速度×时间=路程今天这节课咱们继续研究跟速度、时间、路程的有关的问题.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感知情境,收集理解信息
谈话:在学校的另一边还住着一位叫小明的小朋友,他也是每天步行去上学。请继续来看信息,他们俩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出示:小方和小明同时从家出发相对而行,小方每分钟走 60米,小明每分钟走 70米,经过 4分钟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
(找学生读题)一边读题一边思考,他们是怎么行走的呢师:下面我们请两名同学来表演一下,请同学们仔细看,并注意提醒他们表演时应注意什么。
师:你觉得他俩表演的怎么样,有什么想说的。
生:必须得同时出发,相对而行,最后相遇。
师:我们在大屏幕上一起看一下他俩的运动过程。
(课件演示)像这样:两个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一段时间相遇所形成的问题就叫做相遇问题。
(板书:相遇问题)
2.整理信息,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太棒了,不光演得好,而且说得好,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方和小明家相距多少米?师:要想求小方和小明家相距多少米,我们必须要弄清题意,找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
生:(画线段图)
师:在我们数学课上画线段图确实是整理信息的好方法,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铅笔、尺子,把我们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永线段图表示出来。
师: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看大屏幕上的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
(1)小方和小明家分别应该在线段的哪个位置?
(2)学校应该在线段的哪个位置?
(3)在线段图中清晰的显示出小方和小明的速度以及时间。指生汇报画法师:谁来评价一下,他画的怎么样?
教师小结:课件展示画出线段图的过程:
(1)画线段图时,先确定两点表示小方和小明家,在连接两点,表示两家之间的距离。接着确定学校的位置(也就是相遇点的位置)
(问:学校的位置是正中间的么?小方走的慢,所以学校离小方近)
(2)画出小方和小明走的路程(为了清楚的表示出两人行走的速度和时间呢,由于 4分钟相遇,分别把小方和小明到学校的线段平都均分成 4段,每一段表示一分钟,每一段上面标上 1分钟走的路程,也就是速度。)
(3)最后用括线和问号表示所求的问题。师:同学们会用这样的线段图来整理相遇问题的信息和问题了么?如果觉得自己刚才画的线段图跟老师的这条差不多,可以给自己点个赞。
3.观察对比,体验感受师:刚刚我们用线段图整理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大家觉得把里面的关键信息都表示出来了么?现在如果我把题目隐去,看着这张线段图,你能来说说题目么?
师:比较文字和线段图,哪一个你更能完全理解题意?对,线段图能帮助我们更清晰的理解题目意思。是一个整理信息的很好方法。
4.沟通理解,抽象问题师:根据线段图,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两人所的走路程和)
师:怎样求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呢?
师:刚刚我们完成了画一画,现在让我们来列式算一算。
师:请同学们结合线段图,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然后把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5.汇报交流,解决问题学生的第一种方法:
60×4+70×4。
(学生在说算式时同步把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结合线段图说思路:
(说一说,指一指)60×4表示什么?线段图的那一部分
70×4呢?指的那一部分?
预设:60×4先求小方走了多少米?70×4。再求小明走了多少米?然后把他们的路程相加。也就是把他们两个各自 4分钟走的合起来。
师:这位同学不仅做得好,讲解的条理也很清晰。大家听明白了吗?哪位同学也是用的这种方法?
教师小结: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他俩走的路程和。我们可以先求出小方和小明 4分钟各走了多少米,再求出他们一共走了多少米?也就是用小方走的路程+小明走的路程=总路程(同步在黑板上贴纸条)
师:除了先把他俩各自 4分钟走的路程求出来,再合起来求总路程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先求什么,再求总路程呢
(怎样求出两人走的总路程呢 )
师:老师发现有同学还用了另一种方法,能说一说你的思路吗?展示学生的第二种方法:
(60+70)×4
(学生在说算式时同步把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生: (60+70)×4先求他们两人一分钟共走了多少米?再求出他们 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也就是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大家听明白了么 他说 60+70是一分钟走的,你能理解么?借助课件(强化学生对“速度和”的理解)指着 60加 70 在线段图上就是那一段?能指出来么?哦,是小方一分钟的加小明一分钟的这两段合成的一大段。那这个 4就表示什么呢?有几个这样的一大段?也就是有 4个 60加 70(课件闪烁)
小结:刚刚我们从线段图上把表示每分钟 60米的一段和每分钟走 70米一段合起来,这样一来也就相当于他俩一分钟走了(60+70)米,有 4个这样的(60+70)米,也表示走了 4分钟。所以(60+70)×4其实就是先求出两人 1分钟共走了多少米,再求出两人 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同步贴出纸条)现在听明白这个同学的意思了么?
(6)比较质疑检验反思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采用两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仔细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说不同点。
师小结:要求相遇问题,可以先分别求出两人行的距离,再求总距离也可以先求出速度和再求总距离,解答这类问题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像这样有两种解法的算式,我们可以用一种方法去检验另一种方法。如果思路正确而两种方法结果都一样,说明问题解决对了。(大家发现了吗?同一个问题,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找到的解决方法也不一样。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希望同学们能够养成遇到难题时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啊!普普通通的上学路上,让我们探究出了数学中一个重要的相遇问题,让我们看看生活中哪里还有相遇问题。(一)基础练习,巩固新知
只列式不计算.
1、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城相对开车,甲车每小时行 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80千米,经过 3小时两车相遇。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2、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车,甲车每小时行 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90千米,经过 2小时两车相遇。甲车和乙车原来相距多少千米?
练一练:
1、甲、乙两个工程队从同一地点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铺设管道。甲队每天铺设管道 140米,乙队每天铺设管道 150米。3天后,两个工程队一共铺设管道多少米?这道题数学什么情况的相遇问题?(向背行驶)能用相遇问题的方法来解决么?
2、两人同时开始录入一份稿件,10分钟正好录完。甲的打字速度是 80字/分,乙的打字速度是 65字/分。甲比乙多录入多少个字?
师:求甲比乙多录入多少个字?正确的算式是哪一个?课件对比:无论是上学问题,行驶问题,还是施工,打字问题,都可以看成属于相遇问题,用相遇问题的方法进行解决。
四、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解答此类问题时可以线段图2线段图能帮我们更好的理解题目就是分析数量关系,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3这类题既可以用分别求路程再加起来,也可以先求出速度和,再求总路程。可以用一种方法检验另一种方法。
师:回顾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我们遇到一个实际问题时,要先审题,找关键字,画图等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再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方法;然后列式计算,最后检验作答。这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希望同学们养成解决问题的做题习惯。相遇问题与问题相遇,希望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用数学的智慧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你会发现数学更多的神奇。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速度×时间=路程小方的路程+小明的路程
=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总路程60×4+70×4
=(60+70)×4
=240+280
=130 × 4
=520(米)
答:两家相距 520米
《相遇问题》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从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扩展到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展开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画线段图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起数学模型;教学难点是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速度和×时间=总路程”这一数学模型。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上课过程中,我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方和小圆,通过直观、生动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进而理解“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相遇”等关键词的含义。在初步理解相遇问题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数学信息,提炼生成完整的数学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顺利完成解决问题的第一个转化;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学生们进行演示后,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将抽象的文本信息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画、图表信息,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清信息之间的关系,突出画线段图理解信息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建立解决相遇问题模型的关键阶段。在理清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引导学生对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引领学生提炼出相遇模型背后所蕴涵着的结构性知识,并运用形式化的数学符号刻画出这种数学结构——“小方走的路程+小圆走的路程=总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建立出解决相遇问题的两种基本模型。这节课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后,我考虑到相遇问题会延伸出多种情况,如背向而行问题、打字速度问题等。借助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确:相向而行和背向而行这两种类型只是方向不同,思路和方法实际是相同的;打字速度问题也可以用解决相遇问题的思路去思考。
不足之处:由于这节课要学生理解与演示的内容有点多,所以在组织的过程中用了不少时间。最后练习的时间少了一些,我还要在如何安理安排时间这方面思考得再细致点。语言还要再精炼一点,放手让学生去表达,真正做好自己是一个合作者、调控者、组织者的角色,让自己的课堂更加高效。还要努力促成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平等对话,力求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