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2022年5月)
命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西方,解释学大体上说是从解释《圣经》开始的,它经过了好几个世纪漫长的酝酿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真正成为一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这就是说,解释学成为一种“学”也有一个多世纪了。
在中国,本来也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并且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对经典注释的方法。例如在汉朝多用所谓“章句”的方法注释经典,分章析句,一章一句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详细解释。据《汉书·儒林传》说:当时儒家的经师对五经的注解,“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至魏晋注释经典的方法为之一变,玄学家多采取简明带有思辨性的方法。王弼释《周易 系辞》“言不尽意,书不尽言”,提出“得意忘言”的玄学方法,而开一代新风。
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些佛教名词概念很难翻译,因此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如“般若”“涅槃”等等,但“音译”的名词概念如不加以解释很难懂,于是在佛经后面常常有“音义”或“音训”之类为之解释。其时并有僧人提出某些翻译的原则,如隋彦琮建“八备之说”,齐大亮立“五不翻之义”。这些有关翻译方法和原则的资源如加以利用,或亦对中国之“解释”理论有重要意义。
自魏晋以来,我国代有“类书”之编纂。《辞海》说:“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证引的一种工具书。”《太平御览》的“天部”列“元气”“太初”“太极”等条,没有对“天”作专门解释,但对“元气”引用了二十几种古书作了说明。《渊鉴类涵》的“天部”,引用了几十种古书对“天”的解释,而对“太初”等未列条目。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能否对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有一定意义?
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往往是和当时西方流行的其他哲学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解释当然和西方解释学发展的情况完全不同。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经典的解释往往也是和当时的哲学思潮联系在一起的。
今天,我们应在传承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主动借鉴西方解释学,以便我们对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提倡某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后,我必须再说一下,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
(摘编自汤一介《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学人》第 13 期,1998 年 3 月)
材料二:
我在《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一文最后说:“我的这一想法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如果是这样,那至少可以起一个作用,这就是我们不必再花时间从这个方面费力气了。”现在我想,我这个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在中国先秦时期,已有数种对古代经典注释的书,这里我们先取三种不同的注释方式作出分析。
第一种我们把它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如《左传》对《春秋》的解释,当然还有《公羊传》与《谷梁传》,这两种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这里暂不讨论。据杨伯峻推算《左传》成书的时间,我们可以说《左传》是目前知道的最早一部对经典进行解释的书。《春秋》隐公元年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这句话有很长一段叙述注释。《左传》的叙述单独也可以成为一完整历史事件的叙述,但它确确实实又是对《春秋》经文的注释。像《左传》这种对《春秋》的解释,对中国各种史书都有影响。
《易经》本来是古代作为占卜用的经典,虽然我们可以从它的卦名、卦画、卦序的排列以及卦辞、爻辞等等中分析出某些极有价值的哲理,但我们大概还不能说它已是一较为完备的哲学体系。《系辞》把《易经》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它作了整体性的哲学解释。这种对古代经典作整体性的哲学解释,对后世有颇大影响,如王弼的《老子旨略》是对《老子》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周易略例》则是对《周易》所作的系统的整体性解释。如此等等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
如果说《左传》对《春秋》是一种叙述事件型的解释,《系辞》对《易经》是一种整体性哲学的解释,那么《韩非子》对《老子》的解释则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在《韩非子》的《解老》和《喻老》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其主要部分是为其“法、术、势”的法家思想作论证的。在《韩非子》的《解老》中大都是用法家的社会政治观点来解释《老子》。《喻老》则是更为鲜明地对《老子》作社会政治运用型的解释,篇中大都是用历史故事说明统治者的成败、国家兴衰之故等等来解释《老子》。
如果我们再从先秦典籍中找其他有关“解释问题”的方法,也许还可以找到若干不同的解释形式,但我认为上述三种可能对后世影响最大。
最后,我必须再次作点说明,本文只是想对中国历史上对经典的注释作一粗浅的梳理,以揭示“解释问题”对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诸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种梳理的工作对建立“中国解释学”或有若干意义,或无甚意义,有俟贤者之批评了。
(摘编自汤一介《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 01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西方的解释学大致发端于对《圣经》的解释,但起初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直到一百多年前才成为重要理论。
B.有些佛教名词概念难寻汉文对应词汇,便采用音译法翻译,并常常在佛经后面附上注释类文字以帮助理解。
C.东西方解释学发展情况尽管完全不同,但都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密不可分,且各自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
D.《韩非子》以“法”“术”“势”等法家思想解释《老子》之“道”,这是中国传统注释经典的一种重要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认为“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研究意义不大,而对魏晋“得意忘言”注释经典的玄
学之法评价较高。
B.不同“类书”编纂方式有所不同,概念选取也有差异,故对“类书”的研究可能会给中国解释学 的创建带来困扰。
C.《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均为对《春秋》的解释,《左传》的成书年代更早一些,其叙述注释也更为精准。
D.《系辞》对《易经》的解释,《老子旨略》对《老子》的解释,丰富了经典的内涵,使之成为完备的哲学体系。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具有“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孔子以《诗》《书》《礼》《乐》等经典教导学生,并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B.《毛诗序》对《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注曰:“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
挚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
C.《三国志》有裴松之注,其注博引典籍,广增异闻,丰富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识。
D.中唐文人唱和频繁,白居易与刘禹锡牵头的诗人群体唱和活动跨度长达十九年之久。
4.《高中语文》提出“议论要有针对性”,写议论文既要“为时而著”,有现实针对性;又要“目中有人”,有读者意识,请据此分析材料二“议论的针对性”。(4 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呈现了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请结合材料对此作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囚笼
【坦桑尼亚】阿卜杜勒拉扎克 古尔纳①
那些季节性出现的沼泽,把市区和乡镇分了开来。小店正处在通往市区的一个主十字路口上,地理位置不错。每天清晨,最早的那批工人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过时,小店就开门营业了。晚上,一直要等到最后的游荡者没精打采地回家才会打烊。哈米德觉得当售货员挺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过路人。忙的时候,他脚不着地,一边和顾客们插科打诨,帮他们从货架上取下各种商品,一边为自己的驾轻就熟而沾沾自喜。干得累了,就一屁股坐在一只充当钱柜的箱子上休息片刻。
姑娘是在他正打算关门时来的。见到姑娘,他殷勤得没了边。姑娘却一脸嫌恶。“打一先令的印度酥油。”她说话时侧着身子,不愿意看他。她身上裹着一块布,在昏暗的灯光下,露在外头的肩膀闪着亮光。他弯腰打酥油,心里充满渴慕和心悸。她付了钱接过碗,转身就走进了夜色中。谁知道这黑沉沉夜幕下隐藏着什么祸害人的东西呢?他等着,心里甚至盼着她的求救声,但他什么也没听到。
不知道为什么,当他站在那里看着她消失在夜色中时,开始厌恶起自己来。她完全有理由鄙视他。他的身上和嘴里都臭烘烘的,从来不去别的地方,洗得勤快又有什么用?他整天都待在店里,年复一年像个傻子一样被困在圈栏里。
第二天晚上,姑娘又来到店里。当时哈米德正和老主顾曼塞聊天。曼塞使劲地打量着姑娘。“有鞋油吗?黑色的。”姑娘问。“有。”哈米德回答。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干涩。于是他又清了清嗓子,重复了一遍“有”。姑娘笑了。
“欢迎你啊,我的小心肝儿。今儿过得怎么样?”曼塞怪腔怪调地搭讪道,“你可真好闻,身上喷喷香!”
哈米德背对着他们,手忙脚乱之中,竟然想不起鞋油放哪儿了。等到他终于找到的时候,才发觉姑娘一直在盯着他看。
晚上关好店门,他就去法吉尔老人那儿坐上一会儿。老人是店铺的主人,就住在店后头。白天,一个女佣会过来照顾他,作为回报,她可以从店里拿一些日用品回去。晚上,哈米德就陪这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坐坐。
哈米德睡在里面露天的院子里。碰上下雨天,就在店里收拾出一块地方,凑合上一晚。他从不出门。自从十几岁来到这个小镇后,哈米德一直在为老人照看小店,而法吉尔则为他提供食宿。他常常想念他的父母和他出生的那个小镇。尽管他不再是个孩子了,但一想到这些还是会让他泣不成声。
姑娘再到店里买豆子和糖的时候,哈米德称分量时客气了点。她看在眼里,冲他笑笑。他很开心,尽管他知道姑娘的笑中带有揶揄。再下一次,她竟然跟他说话了,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问候。后来她又告诉他自己名叫茹基娅,刚搬到这里,和亲戚们住在一起。
哈米德问她老家在哪儿,“姆文贝马林戈。”她说,说的时候一条胳膊伸得老长,表明那地方离这儿很远。从她穿的蓝色棉布衫上,哈米德看出她是做帮佣的。
关了店门以后,他就站在后院的门廊上。多年来没有亮色的生活使他变成了这个样子,以至于现在会望着这个陌生小镇的街道,幻想这个并不熟悉的姑娘成为他的救星。他锁上店门,走到街上。令他惊讶的是,自己竟然不觉得害怕。
堤坝上灯光闪烁,星星点点的亮光在黑暗中连成了一线。谁住在那儿呢?他心想。他害怕住在对岸的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哪儿,而他却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他转身往回走。他总算迈出了第一步,做了以前不敢做的事。
每次她来店里买东西,他都会多给一些,等着她莞尔一笑。偶尔壮起胆子,他也会恭维她长得漂亮,她则会喜滋滋地报以微笑。
一天晚上,茹基娅来店里买糖,她还穿着那件蓝色的工作服。她跟他打趣:“你在店里干了这么久,肯定赚了不少钱吧?有没有专门挖个洞来藏钱啊?”他说:“我一无所有。”她咯咯咯笑了,表示不相信,看到他又加了满满一勺,她笑了。“谢谢。”她说着凑过身去接他递过来的袋子,“你总在给我东西,我知道你也想得到回报。那样的话,光靠这些小恩小惠就不够喽。”哈米德很不好意思。姑娘冲他笑了笑,就一头扎进夜色中去了。
(有删改)
注释①: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英籍坦桑尼亚作家。2021年,因“毫不妥协并充满同理心地深入探索着殖民主义的影响,关切着那些夹杂在文化和地缘裂隙间难民的命运”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 分)( )
A. 小说开头写沼泽将市镇与城市分开,把读者带到如世外桃源般的故事发生地。
B. 第④段哈米德清了清嗓子重复了“有”,暗示了他对茹基亚的爱慕。
C. 第⑥段写哈米德找到鞋油时,才发现姑娘一直盯着他看,说明姑娘不为搭讪所动。
D. 哈米德害怕住在对岸的人,这种害怕并不源于那些人,而是源于不知自己身处何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小说的情节简单平常,极为贴近社会底层的现实生活和底层普通人的心理特征。
B. 作者在表现茹基娅这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肖像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C. 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时不时夹杂非洲土语,这有助于展示非洲的社会风貌。
D. 小说描写了哈米德的黯淡生活,并借此表达了对殖民者的强烈控诉。
8. 小说标题“囚笼”有几层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9. 小说第②段写茹基娅“转身就走进了夜色中”,小说结尾又写她“就一头扎进夜色中去了”。两次写“夜色”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费宏,字子充,铅山人。甫冠,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迁左赞善直讲东宫进左谕德武宗立擢太常少卿。正德二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五年进尚书。
帝[注]耽于逸乐,早朝日讲俱废。宏请勤政、务学、纳谏,报闻。宏持重识大体,明习国家故事,数劝帝革武宗弊政。“大礼”之议,诸臣力与帝争,帝不能堪。宏颇揣知帝旨,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以是帝心善之。及廷和等去位,宏为首辅。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委任甚至。
宏为人和易,好推毂后进。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而是时席书、张璁、桂萼用事。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帝尝御平台,特赐御制七言一章,命辑倡和诗集,署其衔曰“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其见尊礼,前此未有也。璁、萼滋害宏宠。萼言:“诗文小技,不足劳圣心,且使宏得冯宠灵,凌压朝士。”帝置不省。萼遂与璁毁宏于帝,言宏纳郎中陈九川所盗天方贡玉,受尚书邓璋赇谋起用,并及其居乡事。宏上书乞休,不允。
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宏亦连疏乞休。帝辄下优诏慰留,然终不以谴璁、萼。于是奸人王邦奇承璁、萼指,上书污故大学士廷和等,并诬宏。宏竟致仕去。时六年二月也。十月,璁遂以尚书、大学士入直内阁。间一岁萼亦入矣。
十四年,萼既前死,璁亦去位,帝始追念宏。再遣行人即家起官如故。自是眷遇益厚。偕李时召入无逸殿,与周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赐银章曰“旧辅元臣”。数有咨问,宏亦竭诚无隐。承璁、萼操切之后,易以宽和,朝士皆慕乐之。未几卒,年六十有八。帝嗟悼,赙恤加等,赠太保,谥文宪。
【注】[帝]指明世宗嘉靖皇帝。明武宗无后,由堂弟兴献王朱祐杬之次子朱厚熜继承大统。
(节选自《明史 费宏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弘治中/迁左赞善/直讲东宫/进左谕德/武宗立擢太常少卿
B.弘治中迁/左赞善/直讲东宫/进左谕德/武宗立/擢太常少卿
C.弘治中/迁左赞善/直讲东宫/进左谕德/武宗立/擢太常少卿
D.弘治中迁/左赞善直讲/东宫进左谕德/武宗立/擢太常少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甫冠,刚刚行冠礼。冠礼,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20岁的成年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B.首辅,在明代,“首辅”是对内阁大学士(少数以翰林学士入直内阁)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首辅主持内阁大政,职权极重。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D.谥,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汉武帝、隋炀帝,皆以"帝"称;而庙号在唐以前则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称宗,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费宏刚成年参加科举就高中状元,进入仕途后多次升迁,先后历职四朝,位高权重,死后得到朝廷的优抚和追赐。
B.费宏行事慎重,顾全大局,他通晓国家旧事,多次劝谏嘉靖皇帝革除武宗时的弊政,让嘉靖皇帝不能忍受。
C.费宏为人和蔼平易,喜欢荐举后进,得到朝廷的尊崇礼遇,但也受到其他人的嫉妒和诽谤。费宏上书请求退休,皇帝没有许可。
D.朝廷重新起用费宏后,对费宏的眷顾待遇更为丰厚。费宏施政宽厚平和,朝廷官员都仰慕相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4分,共12分)
①宏颇揣知帝旨,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以是帝心善之。(4 分)
②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4 分)
③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 15~16 小题。
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
杨万里
湘江晓月照离裾,目送车尘至欲晡。
归路新诗合千首,几时乘兴更三吾①?
眼边俗物②只添睡,别后故人何似臞③?
尚策爬沙④追历块⑤,未甘直作水中凫!
[注]①三吾:永州有浯溪、峿台和峿亭,称为“三吾”,代指永州,杨万里时任永州零陵县丞。②俗物:对世俗庸人的鄙称。《世说新语·排调》记载:嵇康、阮籍、山涛等在竹林酣饮,王戎后至,阮籍便说:“俗物已复来败人意!”③臞:消瘦。④爬沙:形容螃蟹行走很迟钝。⑤历块:形容良马行走神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开头点明写作缘由,“湘江晓月”既交代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又渲染出离别氛围。
B.接着写诗人久久目送友人的车马扬尘离去,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二人友情之深厚。
C.颔联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用语夸张,更加突显对友人再次乘兴来访的期待。
D.第五句写友人离开后,诗人感觉身边尽是“俗物”,以此反衬出友人的高洁风雅。
15.南宋张镃曾这样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是说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融通情思,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进行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是:“ , 。”
(2)《陈情表》中李密用“ , ”两句要求晋武帝的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3) 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这一句“ , ”来批评。
(4)《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陶渊明决定与外界断绝交往后,希望过上富有情味和高雅生活的句子是:“ , 。”
(5) 杜甫在《客至》中写到“____________”表明自己家离集市太远盘中没有好菜肴;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表现自己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煮水、沏茶、撇沫,试品名茶的句子
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峻秀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元曲_______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_______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_______,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我对描绘山水的诗画特别酷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而耐人寻味。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宋唐的_______;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醉卧沙场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 ),莫不令人心旷神怡。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美轮美奂 不同凡响 风花雪月 古色古香
B.空前绝后 震古烁今 风花雪月 遗风余韵
C.美轮美奂 震古烁今 风云变幻 遗风余韵
D.空前绝后 不同凡响 风云变幻 古色古香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姑苏山水的秀雅与奇异,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峻美与
清寒
B.姑苏山水的秀雅与奇异,巴蜀山水的峻美与清寒,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西域山水的苍凉与
神秘
C.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姑苏山水的秀雅与奇异,巴蜀山水的峻美与清寒,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
D.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姑苏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峻美与清寒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对描绘山水的诗画特别酷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耐人寻味的情调和意境。
B.我对描绘山水的诗画尤其酷爱,总喜欢那种耐人寻味的“细雨骑驴入剑门”的情调和意境。
C.我对描绘山水的诗画尤其偏爱,总喜欢那种“细雨骑驴入剑门”的情调和意境而耐人寻味。
D.我对描绘山水的诗画特别偏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耐人寻味的情调和意境。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题。
“雪如意”“冰丝带”“雪游龙”是北京冬奥的三张名片。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又被称作“雪如意”,是我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冬奥会场馆群建设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设计灵感源于___①___。它垂直方向剖面是个S形的曲线,从跳台环形顶端,再到剖面线形和底部看台,与中国传统吉祥物“如意”的S形曲线完美融合,被称为“雪如意”,在体现体育建筑动感造型的基础上,又凸显了中国元素。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的冬奥场馆。___②___,碳排放趋近于零;还是最先进的,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国家速滑馆制冷产生的余热可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
地处北京延庆区海坨山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像___③___,被亲切地称呼为“雪游龙”。场馆按照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质量控制标准,实行严格的闭环管理,将赛场分为闭环外和闭环内两个区域。对闭环人员分流线管理,实行分区就餐、分类乘车、分类住宿,严格与社会面隔开。此外实行馆长、片长、楼长、层长的“四长”责任分管制,负责防疫措施落实。
20.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对此,作为青年的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C 【解析】就材料而言,中国并未建立起系统的“解释学”理论,只有历代对经典的解释。
2.D【解析】A项,依据材料,作者确有认为“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但并未否定其对中国的“解释学”的创建的意义价值。就材料一内容而言,即使“章句”之法注释经典过于繁杂,但通过对方法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认识。 B项,“故对‘类书’的研究可能会给中国解释学的创建带来困扰”理解判断有误,依据材料,作者强调的是对不同“类书”的编纂原则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以及从中探索对名词概念的选取和解释,有助于中国的“解释理论”的建立,而非带来困扰。 C项,“其叙述注释也更为精准”理解判断有误,文中只是提到《公羊传》《谷梁传》对《春秋》的解释与《左传》不同,但并未对哪一种叙述注释更为精准作任何的分析评价。
3.D 【解析】A项,“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指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而不随意创作,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事物,这体现了“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 B项,《毛诗序》对《诗经》的注释,属于“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典型例子。C项,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属于“解释经典的历史传统”的典型例子。 D项,文人唱和是一人吟咏歌唱,另一人写诗相和的行为,并不是对经典的阐释。
4.①“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议论要有现实针对性,材料二末段把对中国解释学的创建置于当下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方面思考,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且,1998年提出的“说法也许太消极了。为此,我打算再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2分)
②“目中有人”中“人”,即读者,写作要有读者意识,文章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读者一般为社会科学专业研究者,因此表达上引经据典,例证丰富;表述严谨,用语准确。(2分)
【解析】题目结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中的知识链接,为学生理解“议论要有针对性”提供了具体的思考支架,即“为时而著”与“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中所说的“现实针对性”与“读者意识”。本题的设题体现并落实了“考教融合”的命题理念与导向。
(每点2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呈现了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请结合材料对此作一分析。
①材料一通过列举中国历史上对“经典”进行解释的现象,提出能否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思考,提出了“中国解释学”的目标是为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研究时的有效,但还没有对“中国解释学”理论的明确;(2分)
②材料二在材料一观点的基础上,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以中国古代对经典注释的三种主要形式为例,明确“中国解释学”的解释方法和对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等等研究的重要意义;(2分)
③两则材料呈现了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也初步明确了“中国解释学”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现了汤一介先生“中国解释学”探索过程研究的发展性。(2分)
【解析】本题审题重点为“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过程”,尤其是“探索”一词,结合两篇文章的题目《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以及具体内容,可知汤一介先生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由材料一对能否创建的思考,再到材料二中对中国解释学三种注释形式的思考归纳,逐步形式了中国解释学的理论体系。两篇文章,实则是对同一个学科问题的研究探索过程的共同呈现。
(每点2分,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A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的能力。
A.“世外桃源”错误,由第一段“那些季节性出现的沼泽,把市区和乡镇分了开来。小店正处在通往市区的一个主十字路口上,地理位置不错”可知,这是交代小店所处位置,为下文茹基娅到这个店铺卖东西做铺垫;而且文中所写的主人公哈米德一无所有,被困在这牢笼一样的地方,展现了底层人的生活状况,可见此处并非“世外桃源”。
故选A。
7. A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心理描写”错误,文中是通过哈米德的眼睛来写茹基亚,并没有对茹基亚的心理进行描写。
C.“夹杂非洲土语”错误,文中并无非洲土语。D.“强烈控诉”错误,文章重点展现社会底层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借此表达了对殖民者的强烈控诉”属于过度解读。故选A。
8. (1)“囚笼”是指哈米德整天都待着的小店,“年复一年像个傻子一样被困在圈栏里”。(2)“囚笼”是指哈米德生活的贫穷,一无所有,局限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3)“囚笼”还指哈米德的心理,封闭自己,惧怕他人,心无皈依。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标题“囚笼”的含义,由浅入深,有三层意思。
由原文“当他站在那里看着她消失在夜色中时,开始厌恶起自己来。她完全有理由鄙视他。他的身上和嘴里都臭烘烘的,从来不去别的地方,洗得勤快又有什么用?他整天都待在店里,年复一年像个傻子一样被困在圈栏里”,“囚笼”是指哈米德整天都待着的小店,“年复一年像个傻子一样被困在圈栏里”。
由原文结尾,“她跟他打趣:‘你在店里干了这么久,肯定赚了不少钱吧?有没有专门挖个洞来藏钱啊?’他说:‘我一无所有。’然后姑娘说:‘你总在给我东西,我知道你也想得到回报。那样的话,光靠这些小恩小惠就不够喽’”,可见他是贫穷的,“囚笼”是指哈米德生活的贫穷,一无所有,这限制了他的视野,限制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由原文“他从不出门。自从十几岁来到这个小镇后,哈米德一直在为老人照看小店”“他害怕住在对岸的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哪儿,而他却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他“偶尔壮起胆子”等,可见“囚笼”还指哈米德的心理,他封闭自己,惧怕他人,心无皈依,心灵无着。
9. (1)第一次是茹基娅正常的购物离开,但却给哈米德带来了“亮色”成为了他的“救星”,所以哈米德期盼着夜色里能传来茹基娅的回音(求救声),这个夜色让哈米德充满了希望。
(2)小说结尾是茹基娅婉拒哈米德后“扎进”夜色中去了,这个夜色让哈米德的希望破灭。
(3)两处“夜色”都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对夜色的描写有两次。
第一次是茹基娅首次来小店正常购物离开时,哈米德“心里充满渴慕和心悸。她……转身就走进了夜色中。谁知道这黑沉沉夜幕下隐藏着什么祸害人东西呢?他等着,心里甚至盼着她的求救声”,由此可见,这夜色使哈米德产生了遐想,使他萌生一种希望,而这种希望给哈米德带来了“亮色”,成为了他的“救星”,所以哈米德期盼着夜色里能传来茹基娅的求救声,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的关系更近一步。这个夜色让哈米德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小说结尾的夜色,是茹基娅说过这句话后“你总在给我东西,我知道你也想得到回报。那样的话,光靠这些小恩小惠就不够喽”,这是一种拒绝,意思是说,你一无所有,我们不可能在一起。婉拒哈米德后,茹基亚“扎进”夜色中去了,留下哈米德一个人失望独立。所以这个夜色让哈米德的希望破灭,他因为穷,也不能拥有爱情。
综合起来看,两处“夜色”都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小人物卑微的希望,也暗示了主人公希望的破灭,突出了主人公的命运。
C
11.D 开国君主一般称祖,继嗣君主有治匡才能者为宗。
12.B.“多次劝谏嘉靖皇帝革除武宗时的弊政,让嘉靖皇帝不能忍受”错误,原文“‘大礼’之议,诸臣力与帝争,帝不能堪”,是指“各位大臣与嘉靖帝据理力争,嘉靖帝不能忍受”,而不是费宏劝谏让他不能忍受
13.①费宏很能揣摩皇帝心意,只在公疏上署名,不曾另外劝谏,因此皇帝很欣赏他。
②不久,又因为费宏的儿子费懋良获罪下交司法官,(二人)攻击费宏更加卖力,又抄录前后弹劾费宏的奏疏上奏皇帝。
③
参考译文:
费宏,字子充,铅山县人。刚成年,就考中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官修撰。弘治年间,擢升为左赞善,在东宫中担任直讲,晋升为左谕德。武宗即位,擢升为太常少卿,正德二年被授予礼部右侍郎,不久转任左侍郎。正德五年进升尚书。
正德皇帝沉湎于安逸享乐,早朝、日讲一并废除。费宏请求(皇帝)勤政、务学、纳谏,皇帝批复已知晓。费宏行事慎重,顾全大局,通晓熟知国家旧事,多次劝嘉靖皇帝革除武宗时的弊政。“大礼”之争中,各位大臣与嘉靖帝据理力争,嘉靖帝不能忍受。费宏很能揣摩皇帝心意,只在公疏上署名,不曾另外劝谏,因此皇帝很欣赏他。等到杨廷和等离开内阁,费宏担任内阁首辅。加封少师兼任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信任到了极致。
费宏为人和蔼平易,喜欢荐举后进。他在“大礼”之争中(虽然)不能极力谏诤,也没有依附权势背离道义。而这时候席书、张璁、桂萼掌权。席书的弟弟检讨官席春,原来是从其他部门改用过来的。等到《武宗实录》修成,费宏提议让他来担任佥事,席书因此怨恨费宏。张璁、桂萼从郎署进入翰林,突然官至詹事,满朝大臣都厌恶他们。费宏常常表现出(对他们的)制裁抑制。张璁、桂萼也大为怨恨。嘉靖皇帝曾经驾临平台,特意赐下七言诗一首,命令辑录倡和诗集,署其官衔为“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他受到的尊崇礼遇,在这之前没有人有过。张璁、桂萼更加嫉妒费宏的受宠。桂萼说:“作诗写文章属于小才能,不足以烦劳圣心,并且由此使得费宏凭借恩宠光耀,欺凌打压朝廷其他官员。”皇帝置之不理。桂萼于是与张璁在皇帝面前诽谤费宏,说费宏收纳郎中陈九川所盗窃的天方贡玉,接受尚书邓璋的财物谋划重新起用他,并提到他居住在家乡时发生的事。费宏上书请求退休,(皇帝)不允。
等到张璁官居兵部,费宏想启用新宁伯谭纶掌管奋武营,张璁于是弹劾费宏企图控制府部。不久,又因为费宏的儿子费懋良获罪下交司法官,(二人)攻击费宏更加尽力,又抄录前后弹劾费宏的奏疏上奏皇帝。费宏也接连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便下褒美嘉奖的诏书安慰挽留,却始终不因此斥责张璁、桂萼。于是奸人王邦奇受张璁、桂萼的指使,上书诬告原大学士杨廷和等,并诬告费宏。费宏最终辞职离去。当时是嘉靖六年二月。嘉靖六年十月,张璁凭借着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入值内阁。隔一年,桂萼也进入内阁。
嘉靖十四年,桂萼已经死在前面,张璁也离职了,皇帝开始追念费宏。又派使者到费宏家里起用他仍任原职。从此费宏得到的眷顾待遇更为丰厚。费宏与李时一起被皇帝召见进入无逸殿,(皇帝)和(他们)遍览殿堂,谈笑自然,过了好一会儿才出去。赐给他银质勋章“旧辅元臣”。(皇帝)多次咨询(他),费宏也竭诚回复,无所隐藏。在张璁、桂萼严苛执政之后,改用宽厚平和的执政措施,朝廷官员都仰慕相悦。不久,去世,年龄六十八岁。皇帝哀叹悼念,抚恤助丧都增加等级,追赐太子太保称号,谥号文宪。
15.C【解析】“颔联写诗人在归途中作诗千首”错误。颔联承接首联,诗人想象友人在归途中应该能够作诗千首,用夸张的手法赞美友人敏捷的才思与高雅的情趣。故选C项。
16.①尾联写诗人愿驱策行走迟钝的爬沙螃蟹追赶行走神速的良马,不愿做水中的野鸭。 (1分)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形象生动(1分) ②诗人采用比喻,(1分)用“爬沙追历块”比喻鞭策自己向友人学习,又说自己不甘做“水中凫”,活泼有趣;(1分) ③诗人借物抒怀,抒发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1分)以及自己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高远志向。(1分)
【解析】
题目要求用尾联印证张镃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即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这个观点。这个观点说明了杨万里诗歌的特点:善于观察自然,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鲜活有趣地抒情言志。
爬沙的螃蟹、疾行的良马、水中的野鸭都是生活中的事物,诗人却能够将其截取入诗,说明诗人是很善于观察并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托物言情,寄托遥深。
“尚策爬沙追历块”,是说像赶着缓慢爬行的螃蟹去追疾行的良马那样,鞭策愚钝的自己去追赶学习才华横溢的友人,“未甘直作水中凫”是说自己不甘做那水中平庸的野鸭。诗人用新奇有趣的比喻,生动活泼地抒情言志,也可体现杨万里诗风之“活趣”。
尾联借物抒怀,包括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志”是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高远志向。
【赏析参考】
“和”某人“韵”:按照其人来诗的用韵而作诗答和;“萧判官东夫”:萧东夫,名德藻,号千巖老人,福建闽清人,绍兴三十年(一一六○)进士。判官是其官职名。
“离裾”:犹言离襟,亦即离怀、离情。首句交代了作诗之缘由,点明了地点(湘江)、时间(晓月)和事件(与友人离别)。 “晡(bū)”: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这句接说,早来别后,去车已远,天色渐晚,犹自伫立望其踪影。力写惜别之情。
“合”:该当;是揣想意料之词。这句说萧德藻归去,一路上定有很多新诗句。 “乘兴”:晋朝王徽之的故事: 徽之弃官,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一天,夜大雪,他醒来开户酌酒,四望皎然,因起而彷徨;忽然想念戴逵(其时戴在剡(shàn)溪),即便夜乘小船去访他。经宿才到。可是既已到门,不入而返。人问他是何缘故,他答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见《世说新语·任诞》)。这句问萧:何时乘兴再来访我?
“眼边”:眼畔;跟前。 “俗物”:用晋朝阮籍的故事: 嵇康、阮籍、山涛等在竹林酣饮,王戎后至,阮籍便说:“俗物已复来败人意!”(见《世说新语·排调》)杜甫诗:“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这句是说跟前多是些庸俗利禄之辈,令人无聊昏昏欲睡。以此见得越发思念诗友萧德藻。 “故人”:指萧德藻。“臞(qú)”,瘦。“何似臞”,瘦到什麽样子了?这句写离别后,友人不知瘦到什么样子了?诗人与友人打趣,既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也从“打趣之语”看出两人关系密切,友谊之深。
“爬沙”:爬,一作杷,形容螃蟹行走很迟钝。唐韩愈诗:“爬沙脚手钝”。“历块”:良马行走神速。《汉书.王褒传》:“过都越国,蹶如历块”。颜师古注:“如经历一块,言其疾之甚”。后以“历块”形容疾速。这句说自己的才力远不能和萧相比,尚不自量,要鞭策钝材来强追骏足。是谦词,又是壮语。
“直”:只,仅。“水中凫”:水中的野鸭。辛弃疾《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意思是:宁愿昂首作一匹千里马,也不愿作一只普通的水鸭随波逐流。
这句是说作者不甘心只做一只普普通通的鸭子随波逐流,表达诗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之志,与友人共勉。
默写
1.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2.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5.盘飧市远无兼味,晴窗细乳戏分茶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1 分)
18.B(“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从使用对象看,应选用“空前绝后”。“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多用于文艺作品,一般不用来形容人。“震古烁今”,震动古人,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非常伟大。“风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学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四种对象,后借指堆砌辞藻而内容贫乏的诗文。也指男女情爱的事。这里用第一个含义。“风云变幻”,意思是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遗风余韵”,前人遗留下来的风尚和气韵,现也用以赞美人有古人情致。根据语境,应选“遗风余韵”。)
19.C(此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注意与上文“驾一叶扁舟……倾听那些醉卧沙场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这组排比的照应。)
20.D(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存在重复赘余和搭配不当的语病。①语意重复。“特别”与“酷”意思重复,改为“尤其偏爱”即可,而改为“尤其酷爱”依然重复。②结构混乱。“耐人寻味”可移至“情调和意境”之前作修饰,并删去“而”。此外“那种”的位置两可,但尽量少改。)
21.(示例)①中国的传统吉祥饰物“如意”
②该项制冰技术是最环保的
③一条巨龙蜿蜒于巍峨的山脊之上(每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