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芬的个案
初 三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个案)
复备人所在单位
寿阳三中
复备人
刘丽芬
课型
复习课
备课
时间
2013.3
课时
1
课 题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修改栏
教教学目标
知识
能力
了解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过程
方法
通过了解历史史实,学会通过历史分析本质的方法,明确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侵略者的残暴。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观
学 习 重 点
四次侵华战争及其影响
学 习 难 点
侵略与反抗两条主线蕴含的历史含义
教学、教具(课件)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采取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讲解法、引导法记忆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复习过程
(一)优化导入、揭示目标
一、单元概述
1、整体感知历史: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覆亡,期间经历了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2、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及对中国的严重影响,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不断抗争使中国免于亡国的境地。
二、课标要求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三、中考预测
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题是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从封建、封闭的农耕文明被动地向先进的工业文明发展。本部分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通常都是中考重点,尤其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尤为重要。
(二)指导自学、整体感悟
(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战争
时间
国家
条约
影响
(二)中国人们的反抗:
战争
代表人物
代表事件
精神体现
①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不怕牺牲.②反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③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爱国精神
(三)列强侵华罪行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战争
内容
影响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三)、互动互研、解难释疑
1、近代中国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分析中国失败的原因有那些?启示?
(四)精点巧拨、归纳生成
①被誉为“中国禁毒第一人”、“世界禁毒先驱”的近代伟人是_______。
②“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江泽民称赞的是____________。
③“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诗中描写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
④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功足壮海军威,光绪这幅挽联悼念的是_______。
⑤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事件是_________ 。
⑥《南京条约》的内容中,破坏中国关税主权的条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马关条约》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条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
⑨《南京条约》的内容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的条款是________
*本单元的主题是:________和______ 。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列强是如何 和中国人民是如何_________________ 。因此,中国近代史是一部 _______史和中国人民________ 史,也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五)分层设练、拓展延伸
1、刘强同学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看到题为“虎门销烟”的浮雕时,深深地怀念福建省一位近代民族英雄,这位民族英雄是
A.郑成功 B.林则徐 C.左宗堂 D.邓世昌
2、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的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D.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2004年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宣布:中俄全长4300公里边界全部确定。回顾中国近代史,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多少万平方公里?
A.60多 B.150多 C.44多 D.40多
4、韩燕参加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她抽到的文化知识试题是:“请在下列人物中选择:19世纪70年代主张并率军收复除伊犁外新疆领土的是谁”。韩燕答对了此题,她的正确答案是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左宗棠 D.曾国藩
5、“此目漫挥天下泪,有功足壮海军威”这句诗歌颂的是清朝爱国将领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邓世昌
6、一家日本企业征得清政府同意后,在重庆开设了一家工厂。你认为此事最有可能发生在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中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马关条约》后
7、“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要回来,母亲!”这是闻一多先生所写的《七子之歌·台湾》。下列与台湾被割让有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近代以来,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抗击。在抗击外敌的战场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如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被载入了史册,并将永远激励后人.启迪后人。
(1) 总结历史,完成表格。
人物
主要事迹
林则徐
左宗棠
邓世昌
(2)近代西方国家发动一些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请说出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侵略事件以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3)通过近代史学习,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课后反思
初 三年级 历史学科导学案(个案)
修改人签名
主备人所在单位
寿阳三中
主备人
刘丽芬
课型
复习课
备课时间
2013.3
课时
1
课 题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修改栏
教教学目标
知识
能力
(1)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 “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
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学习前人敢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学 习 重 点
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
学 习 难 点
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教学、教具(课件)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采取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讲解法、引导法记忆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复习过程
一、优化导入、揭示目标: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华民族陷入苦难和屈辱的深渊。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解读课标要求
1、(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 “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 )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 洋务运动 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二、指导自学、整体感悟
知识要点梳理:(快速浏览课文,完成知识要点梳理)
1、 洋务运动
时间
代表人物
目的
口号
内容
评价
活动一:思考讨论 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2、 戊戌变法
序幕
时间
代表人物
主要内容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军事上:
影响
3、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取得胜利。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3)总结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4、 新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
主阵地
主要思潮
内容
地位
作用
活动二:巩固拓展 中国近代史上,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
(三)互动互研、解难释疑
请回答:
(1)在上图所示的人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于1915年创办了《新青年》。请写出他的名字。
(2)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3)结合新文化运动的作用,谈谈该运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四)、精点巧拨、归纳生成
试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追求民主和科学)
五、分层设练、拓展延伸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②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④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19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经营的外国轮船公司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生意大受影响,中国海关进口的洋布等数量也大大减少。上述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
A.吸引了私人资本投向近代民用工业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洋务运动达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
4、洋务派举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自强新政 B、发展资本主义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
A、顽固派的阻挠、破坏 B、洋务运动未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C、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 D、未真正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6、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应当是( )
A.洋务运动一无是处 B.洋务运动劳而无功
C.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
D.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7、践行了自己“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的豪言壮语,为变法图强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 )
A.邓世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8、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 )
A、发起了洋务运动 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9、下列不属于百日维新变法内容的是 ( )
A.改革政府机构B.不许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训练新式军队D.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10、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经济技术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11、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质是( )
A.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斗争 B.开明地主与顽固官僚的斗争
C.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D.西方文化与传统儒学的斗争
12、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13、今年是辛亥革命98周年,小张想实地考察辛亥革命首先爆发的地方,他应该到( )
A.上海 B.北京 C.天津 D.武昌
1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人文主义 B.启蒙思想 C.三民主义 D.社会主义
15、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
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
16、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包括( )
A、民权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族主义
17、由于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对革命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
A、革命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 B、革命阵营成分错综复杂
C、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D、资产阶级革命派总想妥协
18、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巨变的是( )
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
C.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D.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9、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采用民国纪年,一位老人出生于民国23年,请问他出生于公元多少年( )
A.1934年 B.1936年 C.1938年 D.1939年
20、若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归纳为一个专题,这个专题的名称可以确定为( )
A.思想解放的作用 B.民主革命的影响
C.政治改革的意义 D.民族战争的结果
(二)、材料解析题
21、材料一 :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
材料二: “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物竞者,物争自存世,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 ”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出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中“夷之长技”指什么?魏源写作《海国图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宣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一观点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的“德赛两位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
(4)概括以上救国主张在方法上的共同点。
六、感悟升华
学生讨论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请写下来。
七、课外拓展:
总结本专题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简表
活动名称
派别
代表人物
主题或口号
探索层面 (侧重点)
影响或意义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