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终极攻略18:八年级下册核心考点一遍过(考前回扣课标分册复习)课件(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历史终极攻略18:八年级下册核心考点一遍过(考前回扣课标分册复习)课件(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12 08:4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考前回扣课标
八年级下册核心考点一遍过-分册复习
目录
CONTENTS
01 主题脉略
02 时空历史
03 核心考点
04 素养提升
01
Part
主题脉略
中国现代史概况(1949——至今)
1)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两大转变: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
②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3)四大制度:①社会主义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一国两制”
4)四个时期:①过渡时期;
②探索时期;
③“文化大革命”时期;
④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现代综述
现代史总体思维导图
现代综述
现代综述
中国现代史总体特征:
【政治上】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革后民主法治建设得到恢复发展;“一国
两制”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经济上】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左”倾错误严重影响
经济发展;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思想文化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和文化等
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02
Part
时空历史
时空坐标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6
1957
1958
1964
1966
1976
1978
1980
1984
1985
1967
1971
1972
1992
1987
1997
1999
2001
1990
新中国成立
土改
援朝
和平解放西藏
土改
结束
援朝胜利
一化三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人大制度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
1954
1955
三改结束
一化完成
中共八大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子弹
文革开始
氢弹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
文革结束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特区建立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英联合声明
开放沿海14个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中葡联合声明
上海浦东开放
南方谈话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加入世贸组织
……
03
Part
核心考点
1949年10月1日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
开国大典
(1)开辟新纪元
(2)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民族独立、当家作主)
(3)壮大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西藏和平解放
1951
知识点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了解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课标要求
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入侵朝鲜,对我国产生军事威胁。保家卫国
1950年,彭德怀率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上甘岭战役、黄继光、邱少云
1953年,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中国取得抗美援朝胜利。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
知识点二:抗美援朝1950-1953
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
课标要求
(1)原来的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2)广大农民要求进行土地改革。(3)为巩固新生政权。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1)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2)巩固了新生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还是生产资料私有。
知识点三: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课标要求
(1)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基础薄弱。(2)借鉴苏联的经验(3)巩固国防的需要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知识点四:“一五”计划1953-1957
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课标要求
(实质: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
三大改造
建立合作社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中国创举)
(1)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标志者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历史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方式
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课标要求
知识点五:三大改造1953-1956
“左倾”
1956
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1958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多快好省”
虚报产量,放卫星,浮夸风
大炼钢铁
大办公共食堂
共产风
影响: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使得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961——1965: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课标要求
知识点六:大跃进(1956-1976)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开始)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失误(1956-1976)
文革(1966-1976)
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内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红卫兵运动、上山下乡、以阶级斗争为纲、林彪集团和四人帮等。
政治:严重践踏民主法制
经济:造成国民经济损失巨大
文化:优秀文化遭浩劫,科教文化事业遭破坏
(1)文革结束后,遗留大量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没有解决。
(2)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思想路线:结束了左倾思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以经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组织路线: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集体领导。
(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实现了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4)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集体领导。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知识点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特点:
作用:
主要措施:
作用:
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
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1)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2)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3)平均主义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知识点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开始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课标要求
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窗口
厦门
深圳
珠海
海南
汕头
经济特区之“特”
经济特区的地理优势
经济领域采取特殊的政策和管理体制。
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改革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经济特区的作用
(1)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2)毗邻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3)侨乡地区,有利于吸引侨资
(4)历史上就有对外贸易的传统
(5)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点九:经济特区的建立
课标要求
特区是各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2.24)
经济特区
(1980.5、1988)
沿海港口城市(1984,14个)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4个地带)
开发开放浦东
(1990,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多渠道
多种形式的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引进来、走出去”
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知识点九:经济特区的建立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理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江泽民 1997年十五大报告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
1982年 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
1984年 十二届三中全会
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 十三大
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1992年
南方谈话
1992年 十四大
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世纪初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计划>市场
束缚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南方谈话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其重要的政治和思想遗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邓小平理论。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课标要求
知识点十: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包含毛泽东思想
知识点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认识中国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
课标要求
阶段 理论 领导人 解决问题 写入党章 意义/地位
形成 邓小平理论
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习近平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
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2018年
写入宪法)
指引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
集中体现、重大成果
继承和发展
最新成果
重要组成部分
行动指南
关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中国梦宏伟蓝图
提出
内容
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知识点十二:中国梦
醒过来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3
4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这样的战略布局有什么意义呢?
它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知识点十二:中国梦
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增强获得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在中国发起一次生态革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实现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知识点十二:中国梦
2012.11
提出时间
习近平
提出者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基本内涵
1.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如何实现
中国梦
含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个梦:
两个一百年:
三个内涵:
四个全面:
五个新发展理念:
一系列成就: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党100年、建国100年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投行、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格局)
十一届
三中全会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梦
知识点十三: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1)历史上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关系密切。
(2)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和西藏五个民族自治区。
有利于少数民当家作主,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西部大开发战略
知识点十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标要求
洗雪了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题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在香港、澳门和台湾成立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
1997香港回归
1999澳门回归
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课标要求
知识点十五:“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1997 1999)
1979年,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1981年,叶剑英提出实现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
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
2015年,习马会,坚持两岸一个中国原则
1979
1981
1987
1992
2005
2015
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和平之旅)
1980年代,台湾 当局提出“三不政策”
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确认一个中国
1993年“汪辜会谈”
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课标要求
知识点十六: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提出国家
主要内容
实质
意义
中国、印度、缅甸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实质:(平等)
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合作与团结。
“求同存异”实质:不搞意识形态对抗,不以社会制度差异处理纠纷(尊重差异)
意义
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课标要求
知识点十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外交 外交新突破 1970年代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与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时期 国内外形势 外交政策 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亚非国家独立; 美国敌视孤立。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确定了“一边倒”等方针。 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的崛起、美苏争霸的形势发生变化。 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
改革开放后 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与加强,两极格局解体; 国内现代化建设需要。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政策; 对外开放。 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
维护世界和平。
外交政策
总体布局
外交策略
外交成就
影响
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①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
②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
①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②中国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十八:全方位的外交
陆军的建设 建立时间
陆军兵种
中国工农革命军
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美援朝
中国工农红军
秋收起义
井冈山
会师
八路军
新四军
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
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课标要求
军队建设 海军 组建
发展
空军 组建
发展
导弹部队 组建
发展
①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1949年4月23日)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①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科学试验和出访任务。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有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海军岸防兵五大兵种。
③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④2018年,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完成首次出海试验任务。
1949年11月11日,在陆军的基础上 建立空军
1956年仿制成功歼5歼击机;改革开放以来,自行研制和引进
1966年组建,主要担负核反击任务,称第二炮兵(战略导弹部队)
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独立军种(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
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课标要求
科技文化事业成就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社会生活变迁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时代楷模
雷锋
焦裕禄
铁人王进喜
邓稼先
两弹元勋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
发现青蒿素
04
Part
核心素养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核心素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重要会议
素养提升
1840年
1966年
1978年
鸦片战争
文革开始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956年
三大改造
1976年
文革结束
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
中国近代以来社会性质的变化
素养提升
对外开放的态势
核心素养
三国-吴国
元朝
1662年
1684年
1885年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
澎湖巡检司
郑成功收复台湾
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设台湾省
荷兰侵占台湾
明末
1895年
《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抗日战争胜利,收复台湾
1945年
1949年
解放战争国民党败退台湾
第一次分离
第三次分离
回归
第二次分离
回归
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巩固东南海防,维护国家统一
历史上的台湾
核心素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