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卖炭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卖炭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2 21:55:0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能字正腔圆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分析语言,感知人物形象,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采用主动、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理解性阅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卖炭翁可怜遭遇,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同学们,唐朝是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提到“浪漫”“酒”和“月亮”,我们总能想起一代诗仙李白;提到民生、颠沛和草堂,我们又能忆起诗圣杜甫;那么当提到时事、人民疾苦、通俗易懂我们又能想到谁呢。——诗王白居易。
你对白居易有哪些了解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卖炭翁》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诗中讲述了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全诗不到两百字,但是细细品味,这“苦”味始终渗透在字里行间。现在,让我们一同随着白居易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
初读诗歌,正音通意
自读、个别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鬓( ) 裳( ) 辗( ) 辙( )
敕( ) 叱( ) 将( ) 系( )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
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默读诗歌,根据书上注释读懂全诗内容,生翻译重点语句:
①何所营
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③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思考: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技巧点拨:(人物+事件+结局=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四、复读诗歌,品味悲苦
(一)品卖炭翁之悲苦
1、纵观全文,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现状——苦
2、朗读诗歌,卖炭翁的“苦”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说话格式:我从“ ”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 的苦(辛苦、困苦)。
因为:
预设1(示例):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烧炭辛苦。
因为: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山上砍伐树木,默默地烧成炭,劳动多么繁重。
(同学们,卖炭翁的千斤炭不是从集市买来倒卖的,而是亲力亲为一块一块烧出来的,可见卖炭翁很艰苦!发现得很好!)
师:秋风瑟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日近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多么凄苦的画面,多么可怜的老人!那里山高林密,荒芜人烟,常有豺狼出没,在这种环境中还要这么艰苦地劳动,
同学们你还从哪句话中读出了卖炭烧炭的辛苦
预设2: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烧炭的辛苦。
(那长年累月烧炭而熏成黑黄色的脸,那苍苍白发、枯瘦发黑的手指,正是岁月的艰辛留给他劳苦而沧桑的印记。)
如果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这属于什么描写呢
——外貌描写,请记下来。
那这句话中包含了几种颜色呢
——烟火色,灰色,
(苍苍,白色,黑色。卖炭翁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给人一种灰暗的感觉!身上唯一亮丽的颜色竟然是一头发花白!两花白与十指黑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到心酸啊!)
预设3:我从“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中读出了卖炭翁生活的困苦
卖炭得来的钱不是为了置办生活用品,只是为了买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维系生计。可想而知他的生活非常困苦。
预设4:我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看出卖炭翁生活困苦,心境悲苦。
从这个单字中看出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困苦。(集体读“衣正单”。)(外貌描写)
(按常理说,天冷了,衣着单薄,就要愿天“暖”,可是天暖了炭又卖不出去或是价格低殿,于是,他反而祈愿天冷些,更冷些。这一“忧”一“ 愿 ”,集中表达了老人的心里是多么的悲苦,正是由于困苦的生活境遇造成了他悲苦矛盾的心境,我们读到这无不为之感慨唏嘘,流下苦涩的泪。(心理描写)
预设5:我从“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读出卖炭翁运炭艰苦。
(路远、车重、雪厚,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运炭的艰苦。)
预设6:我从“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駆将惜不得。半匹红销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读出了卖炭蓊失炭的痛苦。
(这一千多斤炭被无情的宫使夺走了,连“身上衣裳口中食”的生存愿望都成了泡影,带给他多么深重的灾难,多么痛苦的、无可奈何的辛酸啊!)(心理描写)
(二)悟宫使之蛮横
1、卖炭翁的苦难是谁直接造成的
宫使
2、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宫使
预设1:“翩翩两騎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得意忘形
翩翩:轻快的样子。这里看出宫使得意洋洋。
肖像描写,运用对比修辞手法,相比卖炭翁的样子这宫使显得洋气高贵多了。
预设2:“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宫使巧取豪夺的霸道专横,拿着皇帝的命令根本无需老翁的同意。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 (想象卖炭翁被剥夺的场面)
预设3:“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贪得无厌
(补充资料:《资治通鉴》中记载:“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可见,宫使给的红纱和绫对老翁来说根本没有用。
[小结]
1、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2、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 蛮不讲理
(三)感民生之多艰
过渡:宫使的无耻掠夺使卖炭翁饱受苦难,卖炭翁苦难的根源仅仅只有宫使吗 除了宫使,还有谁造成了卖炭翁的苦难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宫使拿着文书,光明正大的强取豪夺。这文书皇帝下的,同学们,是谁造成了卖炭翁的可怜
——当时的朝廷。
[资料链接]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农夫日:“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顺宗实录. 宫市》
宫市: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
这段文字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原型,同学们看有何不同
——结局不同。
农夫——有圆满的结局,得到了补偿,皇帝罢免了宦官。
卖炭翁——悲惨结局,千斤炭没有得到想要的钱来买衣服和食物。
那诗人为什么没有给卖炭翁一个圆满的结局呢
(出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农夫只是个案,可能千千万万中只有这么一例。罢免了宦官,给予补偿,但只要宫市还在,这些底层人们的悲惨命运就不会结束。而卖炭翁就代表了所有受苦受难的人。正如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一首反映事实的诗歌,而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尾正是艺术作品的力量。
四、结课
卖炭翁劳苦的形象、困苦的生活、悲苦的心境、运炭的艰苦,到卖炭被夺的痛苦遭遇,无-不照应诗前小序“苦宫市也。”这首诗就是通过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揭露了宫使的罪恶行径,痛斥统治阶级的昏庸。正是宫使害苦了那些善良、勤劳的老百姓。品味《卖炭翁》,字字充满了苦涩。通篇无一“苦"字,但句句紧扣小序的“苦”字来着笔,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五、作业布置
合理想象,融入多种描写方法(环境、外貌、动....将《卖炭翁》改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 苦
为民发声,深切同情
百姓 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