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01 17:5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建筑艺术
单元学习目标:
1、阅读有关介绍古今中外名胜古迹的文学作品,了解这些有名建筑的特点,品味其文化内涵,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找出说明顺序。
3、品味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
4、学习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5、能细致地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征,用简单的说明文介绍你熟悉的某一建筑。
6、说话时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
十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案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新词,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历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课文的标题分别由哪两部分组成?有什么作用?
2、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学案右侧的图片,然后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畅谈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印象。
二、复习说明文的有关常识。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说明文语言特点:
三、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回答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用原文词语概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整体特点
2、解释画线字的意思及整个词语的含义。
 (1)永垂不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丰功伟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瞻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及练习册1—4题。
四、探究交流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现作者行动路线的词或句子,并摘录下来。
广场——( )——( )——( )—— 平台(由 而 )
2、认真读文,整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台阶——( )——( )——( )—— (由 而 )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东(2)——( ) ——( )——北(3)( ) 顺序
3、划出结构层次。
一、瞻仰(万分崇敬)(1)
二、纪念碑
三、感受(默默致敬)(11)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重点)
2、学习在说明中注意语言运用的特色。
一、温故知新
1、科代表组织听写10个词语。
2、完成练习册上5—11题。
二、在理解十幅浮雕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列举浮雕的时间、名称、所在的方位。
时 间
方 位
名称
2、从上表发现说明浮雕的说明顺序为 和 相结合。
3、每幅浮雕的画面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4、依据碑文中的时间给10幅浮雕分组,说说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并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
5、说说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三、阅读巩固:
  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这段文字先台阶,后__________;先__________,后中间;先题字,后__________。按__________顺序说明,条理清晰。
2、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闪闪发光”四字有何深层含义?
5、这段文字中“三十年以来”是指从__________年到__________。
6、“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这一句中的“亲自”“亲笔”能删去吗?为什么?
7、三段碑文分开写,为什么?
8、“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的“人民英雄”是指
四、思维扩展:
如果要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增加建国以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浮雕,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为什么?请你按一定的顺序为你选择的英雄起草一份新的碑文。
五、师生反思:
十二《巍巍中山陵》教学案
学习目标:1、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2、根据说明文的特点,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建筑特征选取材料。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我们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山陵。
2、孙中山生平、思想及贡献
孙中山(180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同)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香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思想。孙中山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孙中山贡献:领导中国革命。他死后所埋藏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我们脑海中应自然浮现出说明文学习的“十五字”方法,有谁能为我们回忆一下?(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那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能为十五字找到相应的答案吗??
2、 给下列字注音:?
山麓( )?? 莽( )原???? 嵯峨( )?? ?汲( )取 ?参( )错 灵柩( )?
坡陀( ) 穹隆?( ) 深邃( )? 牌坊( )? ? 琉璃( )? 突兀( )
门楣( )?? 纤细( )?? 镶?嵌( ) 草莽( )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这样一座巍巍的建筑,到底建筑在什么地方呢?大家知道孙中山是哪里人?
2、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也就是人死之后要埋葬在自己的出生地,但孙中山为什么会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钟山为什么能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呢? 这篇文章是介绍钟山陵的,但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钟山呢?是不是偏题了?


3、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何特点?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
四、巩固提升
1、从地理位置的选择,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2、从中山陵的组成部分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3、用一些建筑直接表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
4、用具体数字说明中山陵的“巍巍”。
五、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文章从四个角度:地理位置的选择、中山陵的组成部分、陵园的一些建筑和一些具体数字说明中山陵的“巍巍”。简言而之,“巍巍”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二是指中山陵以及墓主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或明或暗地扣住“巍巍”这个显著特怔来进行说明描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先后及空间位置的变化来介绍对象的方法,理清说明顺序。
2、分析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
一、复习导入:?
回忆中山陵各建筑的分布情况。陵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由南往北依次为石坊、墓道、驻所、陵门,最后墓室。今天咱们继续学习、探讨陵园的建筑布局与先生的人格有何关系?先请大家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二、合作探究
?1、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对先生怎样思想感情?
2、阅读文章第7—11段填写下列表格。
段 落
建筑名称
位 置
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7
10
10
11
3、为什么第6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文章第9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平实,为什么第9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描写语言?
?
4、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明,这是为了客观地说明事物牲,确保其科学所决定的。综观全文,本文在语言上还有什么特色。
三、巩固提升
完成练习册上习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理清了中山陵的大体布局和理解了中山陵的特征“巍巍”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赏析,品味了本文准确、简明的说明语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山陵以它庄严肃穆的气氛,以它永恒的生命,显示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高大形象。
五、板书设计:
?巍巍中山陵
位于著名古都
????????????????? 陵园的处所
巍峨的钟山
占地面积大
各组成部分的高、深、多
陵园的建筑 精心的设计与选择
建筑的用材及外观的宏伟
巍巍
博爱的精神
陵园的葬者
思想、人格的伟大
六、师生反思:
十三 《凡尔赛宫》教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法国巴黎的名胜古迹很多,如巴黎圣母院、凯旋门、艾菲尔铁塔……,今天我们选择凡尔赛宫游览。?先请同学们翻看课本前面凡尔赛宫镜廊的插图,谈谈你的感受。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比比谁读的准确。
2、自查生字词,完成练习册1—3题
3、为什么说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归纳各段落大意。
2、作者抓住了凡尔赛宫怎样的特征进行说明?
3、作者为何要选择镜廊作为重点介绍的对象?
4、全文说明结构是什么样的?又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的???

5、说明方法有哪些?在文中找到,并批注。
四、巩固提升
1、阅读课文前3段,完成下面练习。
(1)第一段交代了凡尔赛宫的( ),并用了( )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
(2)第二段行交代了凡尔赛宫修建和竣工的时间,接着用了( )的方法说明( ),从中可以看出凡尔赛宫分为( )和( )两大部分。
(3)说明凡尔赛宫的宫殿建筑,布局严密、协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第三段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这一段具体说明了凡尔赛宫的

2、完成练习册4—10题及迁移阅读。
3、先展示后师生校正。
五、小结全文+写作训练。?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说明文,领会到写说明文必须首先明确说明对象,然后抓住对象特征,安排合理说明顺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及语言是写好一篇说明文的关键。?   下面就请同学抓住这几点,进行说明文的写作练习。?以你的卧室为说明对象,向你的朋友作个简单的介绍,写在日记本上。
注意:1、抓住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进行说明,
   2、同时能适当采用一些说明方法,
   3、能做到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
六、师生反思:
十四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理解文章主旨;
2、通过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和欣赏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文章清晰的线索、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内容。
第一课时《黄鹤楼》
一、导入新课:
黄鹤楼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齐名,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了“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有关黄鹤楼的诗句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黄鹤楼,感受其恢宏壮观的景象吧。(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老师领读,注意断句和生字词的正确发音,在文中标注出来;
断句: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2、自由朗读,充分利用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读音,不会的可于小组同学交流;
隅( ) 费祎( ) 憩( ) 倚( ) 闼( ) 窥( )
3、校正读音,分小组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音韵美;(组与组之间互评)
4、讨论,这篇文章不到100个字,主要写了哪些方面内容?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积累词语
州城西南隅:
遂以名楼:
常驾黄鹤返憩于此: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lóngzōng( ):
上倚河汉: 坐窥井邑:
四闼霞敞: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2、特殊句式:
(1)遂以(之)名楼。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判断句,“……,……也”是判断的标志,这里还带有陈述的语气。
(3)有黄鹤搂者。 “有……者”,固定句式,可译为“有……的人”或“有……的地方(处所)”。
3、翻译:观其耸构巍峨,高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4、小组交流探究: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说说这篇写黄鹤楼的文章突出的是什么?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个特征来写的?
5、感受全文:登黄鹤楼如临仙境,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四、巩固提升
1、本文结构严谨,前呼后应。这篇短文介绍黄鹤楼是因 而命名,因“ ”而成仙境,而成名楼,以“ ”字贯穿全文。黄鹤楼因“ , ”“ ”,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
2、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根据文意填空:
①强调黄鹤楼名称由来证据充足的句子是: , 。
② 极力铺陈黄鹤楼高大雄伟的句子是: , 。
③生动形象地描写登楼观赏景物之情态的句子是: , 。
④ 能表述作者登楼感叹的句子是“ ”,同时,这一句也对楼的 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五、课堂小结
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出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于园》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和特殊的文言词语;
3、明确《于园》的说明顺序。
一、导入新课:
北京的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江苏苏州拙政园、留园被称为我国的四大园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观”另一坐风景别致的园林,品味古代文学家张岱的一篇园林小品文。(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背记课下注释①
2、初读感知:对照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画下来。
3、听读解惑:听老师读,解决自己初读中的疑问。
4、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语汇
钥( ) 绝壑( ) 槛( ) 螺蛳( ) 深邃( )
啾( )唧( ) 颓( )然 碧窈( )
三、自学检查:
A重要实词
(1)富人于五所园也 (2)非显者刺
(3)奇在磊石 (4)缘坡植牡丹、芍药
(5)幽阴深邃 (6)颓然碧窈
(7)俱以假山显 (8)主人处处款之
(9)至于于园可无憾矣 (10)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
B一词多义: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 遂以名楼( )
于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以
至于园可无憾矣 ( ) 以实奇 ( )
观其耸构巍峨( ) 荆吴形胜之最也( )
其 之
坐其中,颓然碧窈( ) 主人处处款之( )
四、合作交流:
1、熟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2、感知结构: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中心的。

3、小组内交流互译,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4、画出文中表示作者参观地点的词语,说说文章的说明顺序。
5、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这段文字可分三层。第一层采用__________的写法,先__________一笔,指园子的奇特在于“__________”。奇在哪里?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第二层写__________。作者采用__________结合的写法,有限的空间,却意境__________,给人宛若置身山林的感受。第三层说明__________。作者不仅写出__________的全过程,而且赞颂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
全文按照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来写于园的山石和建筑特征,层次井然,给我们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境。
五、师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