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手儿巧》教学设计
一、案例背景信息
学科/领域 数学
年级 小学一年级
教材版本 青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57—61页
设计者 潘淑萍 莱西市望城中心小学
实施者 潘淑萍 莱西市望城中心小学
二、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题: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要求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并能识别。本节课是学生对这些物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开始,在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到各种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经验,教学时要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这一过程中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级,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感性认识将对今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信息
以教材提供的信息窗为依据,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素材,通过拼一拼,搭一搭,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初步感受立体图形,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基本特征。如:在认识过程中,先用所准备的物体搭一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分类,接下来用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每种物体的特点,初步抽象出标准的几何图形,使学生能直观的分清这几种形体,初步记住它们的样子,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具体活动中,获得直接感受。
让学生在充分操作和实践中,对物体的形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如:(1)搭一搭,分一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想像空间。(2)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自主的合作学习环境,满足了学生的探究需要,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学习者的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一年级小学生刚升入小学半年,他们性格活泼好动,有坐不住的特点,他们的学习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学习习惯尚未形成,所以学习前首先应该注意养成学生较好的常规和数学思维学习习惯,应该注重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接触形象易懂的知识。他们虽然有了半年的生活经验,但是经验还很少,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仍然较差,所以一些抽象的东西掌握起来还很差,因此教学中要充挥实物和先进的教学媒体的作用,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事物、学习知识、形成技能。有了上学期的学习经验,学生发展的程度不同,本学期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展慢的学生,多加关注,及时辅导,让他们跟上队伍,共同发展。
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逐步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级,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感性认识将对今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通过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4、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课程标准中,
《认识图形》一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是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解决问题方面的目标是(10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是(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更早更多接触的是物体,因此教材安排刚好与传统教材相反:先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再认识平面图形,符合现实生活规律。这样,在教学中就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面从体来”的思想。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结合具体、相关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是非常多见且非常有用的。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基本理念:(1)新课程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使其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的教学力求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在互动中获得新知,促进自身的发展。儿童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明白真假、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与伙伴、成人的交往中,学会沟通的技巧,从而学会做人、做事。初入小学的儿童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成人随意图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在学校所学的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构建成的,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习主体来讲,是毫无意义的。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
学生在学前班就有了利用一些物体拼搭积木的经历,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利用来自身边的牙膏盒、香皂盒、魔方、饮料瓶等素材来拼搭积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信息的多样化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想像空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进一步探究各种形状的特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出,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本节课教师在练习时设计了让学说自己动手操作,自主练习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式:
谈话法、动手操作法、 合作学习
使用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建立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的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各种性质的教具模型、学生自备的各种形状的盒子、球、饮料桶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教具模型是指教材58页灰色的教具各一个
形式自备的实物教具、教具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导入新课时拼搭造型,小组讨论抽象出物体形状几自主练习深化感悟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形状的物体,丰富直观,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形式的学习资源更丰富了。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教师准备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包装盒、圆柱形易拉罐、茶叶盒、铅笔、粉笔、 篮球、乒乓球、药丸等。
2、1——7数字牌8套,组别牌,小红旗8面,红花若干
3、有关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叙述
本单元内容共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需要40分钟完成
本节课需要对学生分组,每组4人,设组长一名,组长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保证组里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表现的机会,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小组之间进行评比,看哪组得到的红花和红旗多。
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在“分一分”环节中,容易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在一起,从而只分出了三类,此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把握住它们各自的特征,将这两类分开后,再引导学生认识圆柱和球,而在学生分类时不应做硬性规定。
要顺利地实施本课,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能把握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及时引导的“度”并能熟练地操作多媒体,学生也要有一定的微机操作能力。
(一)搭一搭,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下面请同学们先用这些东西自己想象一下拼搭一个你喜欢的造型。
大家的想象力真丰富,搭得真好!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小组同学一起动脑,看那一组分得又快又准?
[通过拼搭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质疑,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操作感知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机板书名称。
[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意识。]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 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培养学生抽象能力。]
2. 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辩认。
[通过记忆想像,使学生形成表象,并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玩一玩,体验特征。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通过操作,使学生亲自体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自的特征。]
2. 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通过游戏,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自主练习:
刚才我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练习。第一题,数一数,每种形状有几个?指生答,自己电出答案看它回答得对不对?
下面的题请你自己来完成,数一数,每一类积木有几块?
思考题:老师还为大家设计了几道要动脑筋才能做出来的题,大家想不想看?
第一题,点到下一页,两个人先互相说一说,待会咱们找同学来说。
第二道是摆一摆、数一数。要注意看不出来的地方。
第三道是探索规律,仔细想一想,应该怎样往下摆?
[进行有目的的练习,利用较少的时间,检测学生对认识物体的形状特征掌握的怎么样。学生做完后,教师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从中体验到自己探究到的结论被应用的快乐。]
(六)全课小结 (略)
(七)游戏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导入新课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拼搭和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教学新课过程中,始终让学生处于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1)通过动手分一分,老师首先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然后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这样通过形式之间互相评价,让组内同学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交流让学生之间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合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操作、观察、讨论的机会,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小组内分工合作,使学生切实感受物体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新知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3、在经过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后,教师引导学生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培养学生抽象能力。
4、在各种形式的练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记忆想像,使学生形成表象,并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5、教师在教学中还设计了两次游戏。通过游戏,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而教师自己则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给学生以合理的、鼓励性的评价,并能应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好学生不仅自己会学,还要帮助身边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