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课件(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诗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课件(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3 07:15: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4张PPT)
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目标
识记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歌。
学会分析诗歌的内容,学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方法。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被后世称为“陈拾遗”。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作者简介
在文学上,陈子昂的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于后世。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契丹,陈子昂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因而在战争中节节败退。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降职。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背景材料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朗读指导
1.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 怆然——悲伤的样子。
3. 涕——眼泪。
4. 前——向前看。
5. 念——想到。
诗歌解读
诗歌的前两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从时间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
诗歌的后两句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
我没见到先代的圣君,
也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茫茫时空无限,
不觉独自悲伤地流下眼泪!
古诗译文
写作特点
背景宏大,与人物形成鲜明对照。
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写登楼之感,指出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悲哀苦闷的心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者读这首诗,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仿佛能看到一位胸怀大志却因壮志难酬而感到孤独悲苦的诗人赫然立于幽州台上,远眺着苍茫的原野,进而深受感动,产生共鸣。
《登幽州台歌》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色彩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集中抒发了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的孤独与无奈之情。
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