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土地的誓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土地的誓言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13 07:1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东北土地的美丽。
2.品味语言,体会运用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3.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体会运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富饶的关东平原遭到日寇的铁蹄践踏,无数东北同胞背井离乡,四处流亡;“九一八”事变十年之后,他们仍然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为此,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
二、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作品(1)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作家。辽宁省昌图县人,原名曹汉文、曹京平。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曹京平为避免国民党迫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于是改用谐音 “端木蕻良”。
(2)背景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低的情感象火一样喷涌而出,“东北作家群”中的优秀分子端木蕻良用自己的灵魂之笔把这种感情用炽热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了心脏的跳动,感受到了热血的沸腾。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2.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1)读准字音
炽痛(chì) 嗥鸣(háo) 谰语(lán) 怪诞(dàn) 
亘古(gèn) 默契(qì) 污秽(huì) 斑斓(lán)
(2)解释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斑斓:灿烂多彩。
亘古:远古。
3.学习朗读,划出文中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体会作者情感,感知文意。
文章主要内容:我热爱故乡美丽富饶的土地,她在呼唤我,我要为她奋斗。
三、局部探究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重点品析文中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思考问题。
1.品读美景,体悟情感
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
请同学们用“这是一方……的土地,表现在……”的句式,把握作者笔下故乡的特征。
示例: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作者描绘出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答案预设
(1)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2)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3)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4)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5)这是一方幸福的土地,表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快乐地劳动,快乐地收获。“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特别是“欢喜”“香气”“辘辘”等词都能体现出人在劳动时那种愉快的心情,连蛛、牛、麻雀都是那样的悠闲自在。
(6)这是一方有着作者美好回忆的土地,表现在“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曾在这片土地上嬉戏,劳动,收获。
……
教师小结: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自然会浮现出作者那美丽、丰饶、神秘而幸福的故乡。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印着作者成长的足迹,有着关于欢乐、幸福生活的美好回忆。
2.品析语言,体会写法
作者的感情就这样如同松花江的江水一般汩汩流淌进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在我们的胸膛里翻江倒海。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有着强烈抒情意味的语段在句式、修辞及表现手法上有着一些共同点?
答案预设
(1)排比
句式一:“当我……,当我……,当我……”
句式二:“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
句式三:“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田垄里……;在那稻棵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
大量的排比句式,让文章有了连贯、逐渐增强的气势。
(2)拟人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3)人称变化
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是将土地比作了母亲。后又将第三人称改为了第二人称,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情感更加强烈酣畅。
小结: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身为东北人,写自己的家乡,炽烈的感情就必须通过排比、比喻、拟人、反复、呼告、人称变化、感叹句等表现形式传递出来,就如同广袤丰饶的东北大地一般多彩热烈。
3.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1)回家乡是件多么容易的事情。作者既然如此热爱与思念着家乡,为何不回去呢?
展示背景
因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作者难回家乡。凡是经历过那段悲惨岁月的人,对那段屈辱的历史都会刻骨铭心。那么,东北三省沦陷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在那片美丽丰饶的黑土地上烧杀抢掠,这块土地就被烙上了灾难和屈辱的印记。
出示题目
(2)美丽丰饶的故土,在作者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更深深嵌在作者的心坎上。,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满腔热血的中国人,作者义愤填膺,面对着家乡的土地他究竟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誓言,朗读并说说誓言中表达了哪些决心。
答案预设
①“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表达了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
②“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表达作者为了解放故乡,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
(3)原来这篇文章是端木蕻良面对美丽丰饶的家园发出的誓言,那么既然这誓言是作者发出的,那为什么不把课题改成“我的誓言”,而要用“土地的誓言”呢?
师生明确:这誓言不仅仅是端木蕻良一人发出的,而是生活在那一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都会发出的铮铮誓言。
读这几句誓言,我们不仅要读出作者的情感,更要读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故乡的热爱、思念和对侵略者的愤恨,读出坚定的信念,读出誓死为家园解放而奋斗的决心。让我们怀着这些情感一起来齐读誓言。
四、总结拓展
展示问题
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请同学们写一句与爱国有关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
教师整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
小结全文。
五、作业设计
1.积累本课字词,反复朗读课文,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2.运用课文表现情感的手法(人称、修辞、句式),仿照课文的第1段或者第2段,写一写自己的家乡美景,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思念 呼告
坚定 情感 语言 拟人
愤恨 排比
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