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统编版教材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下册
14《学弈》(教案)
(最新修订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背诵课文。
2.梳理学习者不同的学习表现,了解作者通过对比呈现不同学习过程的方法。
3.引导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通过对比呈现不同学习过程的方法。
一、猜字导入
1.首先看看屏幕上的这幅图,猜猜它是什么字?
出示“弈”的象形字,学生猜字
这个字上面代表人,下面是两只手,就像是两个人在下棋,这个字就是——弈,齐读课题。
2.弈是什么意思?
弈本义是指围棋,后来引申为下棋,学弈就是——学下棋
3.那么跟谁学下棋?学习的效果又怎么样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学弈》
二、反馈预习,正音停顿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对节奏。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在书上做些记号。
指名读,教师进行正音
2.除了读好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也很重要。通过检查这一课的预习单,老师发现同学们在这几个句子上出现了不同的节奏划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以开小火车的方式进行,其他同学做补充。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惟/弈秋之为听
(3)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出示弓缴图片,解释弓缴含义
(4)为是/其智/弗若与?
强调语气词“与”的读音
3.“为”在这里出现了不同的读音,这是为什么?
指出含义不同,它的读音也会发生变化,我们把这样的方法称为“据义定音”。
4.你认为还有难读的字或者句子吗?
梳理学生难读的句子
对照着屏幕上的朗读节奏,再自由地读一读。
三、梳理内容,提升思维
1.读到这里,你能说一说全文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吗?
指名回答:文章讲了两个学生跟着弈秋学下棋的故事。
2.那么弈秋何许人也?
屏幕出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点拨:善于下棋的人,可以称之为善弈者,善于唱歌的人,可以称之为善歌者。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式来夸一夸班上的同学吗?
3.弈秋显然是一个下棋高手,所谓“名师出高徒”,想来他的两个学生都学得非常好。你同意吗?从哪句得知?(板书:结果)
屏幕出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解释两个“之”的含义。总结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好办法。
4.文中还有带“之”的句子,想一想每句话中“之”的含义。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汉语助词“的”)
一人虽听之(代词,指弈秋的教导)
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指天鹅)
虽与之俱学(代词,指专心致志的人)
弗若之矣(代词,指专心致志的人)
5.二人拜同一人为师,但后者的学习却不如前一个人,为什么会这样?从文中找出依据。(板书:学习过程)
(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你从哪里看出他特别专心?说说你的理解。(抓关键词“专心致志、惟”)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没有鸿鹄,他是不是就能惟弈秋之为听呢?
你觉得他还会想到什么?同桌互相讨论,模仿课文的话说一说。点拨:没有鸿鹄,还有其他事物让他浮想联翩,扰乱他的心。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 ,思 。
6.你能用成语形容一下他们的学习态度吗?
一人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另一人三心二意,心不在焉,心猿意马
7.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呈现了不同的学习态度?有何好处?
点拨:通过两个具体事例的对比(板书:对比)
屏幕出示原文中的句子,男女生搭配读。
四、读写结合,感悟道理
1.作者在结尾处没有明说,你能接着写出作者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吗?可以用白话文,也可以挑战用文言文写一写。
屏幕出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学生书写,共享交流:专心致志,则学有所成;三心二意,则一事无成。
2.同学们,全文不足百字,却把两人学弈的过程写得清楚,道理说得透彻,这就是我们文言文的魅力。让我们跟着音乐再来读一读
分角色朗读,师生搭配读
3.背诵课文
五、联系原文,拓展延伸
1.其实原文中还有那么一段话,结合注释,你能把这段话读明白吗?
随机选取学生解释句子的含义。(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专心致志,可得也,则大有可为也”专心致志,则得也,这也是老师今天想送给你们的一句话,希望大家以后都能成为一个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