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区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科测试题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据此推知,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是
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国家经济职能的形成
C.古文字的产生与成熟 D.社会等级分化的出现
2.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字母文字具有书写简捷、易于记忆等优点,逐渐流行开来。字母文字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来的字母是
A.腓尼基字母 B.印度字母 C.阿拉马字母 D. 拉丁字母
3.“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影响深远 B.希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C.希腊的地理环境导致民主制度产生 D.希腊政治文明由地理环境所决定
4.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居民培植出大麦、小麦等作物,中国培育出水稻、粟等作物。以下能够为此提供证明的最有力证据是( )
A.农耕畜牧业的产生及发展示意图 B.当地发现的粮食作物遗存、化石等
C.西亚、中国发现的岩画、壁画等 D.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相关内容的记载
5.帝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材料中的“帝国”是( )
A.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罗马帝国
6.11﹣13世纪,伦敦、巴黎、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城市兴起。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包括( )
①促使西欧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②推动封建制度在西欧推广
③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基础 ④促使西欧大学的兴起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查士丁尼法典》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的社会矛盾 B.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
C.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D.罗马法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8.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征伐中亚,遭遇强大帝国战败,对他的敌人的正确的描述可是( )
A.突厥民族,骁勇善战 B.信仰耶稣,崇尚法律
C.信仰真主,政教合一 D.相信理性,要求民主
9.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 )
A.促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最高统治者放弃“大王”称号,改称“天皇”
C.出现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
D.日本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10.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印加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与此相关的措施包括( )
①建有完整的道路系统,传递信息和调动军队 ②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由贵族任政区长官
③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④政府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用于征税和征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古代美洲文明源远流长,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古代美洲文明的代表不包括( )
A.玛雅文明 B.阿兹特克文明 C.印加文明 D.津巴布书文明
12.梁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形态的不同 B.外交理念的差异 C.中国缺乏航海家 D.航海目的的迥异
13.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21年,一位葡萄牙商人在一篇关于白银的论文中指出,它“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B.白银成为世界市场运转的媒介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葡萄牙人垄断了美洲白银航线
14.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这反映出( )
A.西欧国家商业繁荣 B.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
C.荷兰贸易出现顺差 D.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沿岸
15.1348年,黑死病传遍欧洲,给整个欧洲毁灭性打击。佛罗伦萨如地狱一般,无计可施的市民只能举行盛大游行,向上帝忏悔,结果更多的人感染了瘟疫,无路可走的人们开始酗酒玩乐、日夜狂欢,用纵情享乐忘记身边的痛苦。这一变化( )
A.使罗马教会对欧洲的控制动摇 B.促使人文主义思想的加速到来
C.体现了人民救助瘟疫能力有限 D.导致了欧洲商路中心向西转移
16.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 )
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 B.否定了罗马教廷神圣权威
C.促使不同于天主教的新教派产生 D.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
17.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一一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是对通常被称为重商主义的这种对经济生活全面、严格控制的一种反应。这一口号旨在说明( )
A. 启蒙运动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B. 政治民主和经济自由化密不可分
C.“重商主义”不再适应经济发展 D. 研究经济理论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18.1748年孟德斯鸠出版了《论法的精神》。在书中,他把一个运转良好的君主政体与“宇宙系统”作了比较:在宇宙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吸引力”,它能够“吸引”所有物体趋向“中心”。这说明( )
A. 科学进步往往先于思想革命 B. 科学进步往往是思想革命的结果
C. 人文主义导致科学革命发生 D. 科学进步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19.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除非多数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散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这反映英国( )
A. 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 B. 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C. 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 D. 内阁权力膨胀摧毁了宪政制度
20.1798年,拿破仑率法国远征军远征埃及,除携带了2000门大炮外,拿破仑还带了175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他甚至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拿破仑带领学者们远征埃及主要是为了( )
A. 掠夺埃及的文化资源 B. 促进埃及的文化发展
C. 传播西方的近代文明 D. 笼络埃及的上层人士
21.19世纪60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
A.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制度阻碍 B.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改革
C.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22.据统计,1750~1760年英国人均原棉消耗量200克,比1698~1710年增加了两倍以上,这一变化( )
A.有利于棉纺织业进行技术革新 B.说明使用蒸汽动力推动了棉织品普及
C.导致英国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D.表明棉织品产量扩大推动了产业革命
23.19世纪末,像标准石油公司这样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和大财团,在各个行业纷纷出现。人们把他们叫做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牛肉大王、电讯大王、铁路大王、金融大王。这说明当时( )
A.科学和技术已紧密结合 B.社会生产日趋无序化
C.工业生产结构发生巨变 D.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
24.1844年,正义者同盟吸收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现点,宣称人类的爱是消灭贫富之间矛盾的手段,要通过号召相互谅解,用和平方法去建立同志式的劳动组织。这( )
A.标志国际工人运动进人新阶段 B.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
C.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影响 D.表明社会主义得到初步实践
25..1847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将同盟的目的由“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改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这一变化说明( )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B.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斗争理论更加科学 D.工人运动从此有了系统的理论指导
26.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英国对印度的侵略( )
A.极大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B.导致了印度的近代长期的贫穷和落后
C.推动印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客观上有助冲破当地落后的生产关系
27.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反对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该宣言( )
A.维护了拉丁美洲国家的主权 B.是美国在美洲进行扩张的工具
C.缓解了拉美各国的政局动荡 D.阻止了欧洲国家争夺世界霸权
28.有人说拉丁美洲独立革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不是其自身因素,而是殖民者力量削弱的结果。这种说法的理由是( )
A.法国大革命削弱了法、西、葡等国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B.美国独立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C.拉美人民为了赢得民族独立进行了殊死斗争
D.世界殖民体系趋于崩溃大大鼓舞了拉美人民
29.列宁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人民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的根本前提是( )
A.封建经济进一步崛起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30.帝国主义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遭到非洲人民的强烈反抗。下列事件都( )
A.以失败而告终B.促进了独立思想的传播
C.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D.瓦解了本国的封建统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摘编自吴于、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西欧,称雄一方的封建领主掌握着城市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他们想方设法地加强对城市的榨取和勒索,如莱茵河上领主设置的关卡,12世纪为19座,13世纪末增加到35座,15世纪高达60座。西欧城市兴起后,很快便展开了反封建领主的斗争。在英王亨利二世同封建主的斗争中,英国市民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在那些国王无力实现统一的国家里,中世纪城市则采用城市同盟的形式与封建割据抗衡。米兰市民发动了武装起义,将领主米兰大主教及其所属军队逐出了城外,取得了自治地位;热那亚、威尼斯甚至在取得完全自治的基础上成立了城市共和国。尼德兰的圣奥梅尔以每年支付30镑的代价,从领主佛兰德尔伯爵处,为行会成员和市民换取了在两个港口的免税权。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天主教会在西欧的地位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后反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12分)
3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英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社会也发生着重大变化。1801 年英国农林渔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32.5%, 1841 年为22.1%, 1861 年英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17. 8%,而1901 年则为6. 4%。在收入差距方面,1801年,英国1.1%最富有的人取得国民收入的25%, 到1848年,1. 2%的最富有者就取得35%的国民收入,到工业革命已完成的1867年,2%的最富有者所聚致的财富占国民收入的40%。相反,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却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由于英国近代工厂大多建在水源充足的河流旁边。这样在就近取水解决工业用水和动力问题的同时,也便于处理日益增加的工业废水。连续不断的工业废水和生产污水的自然排放,完全超过了河流和大地的自净能力。就连英国人视为生命之河的泰晤士河都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臭河”。
——摘编自刘俊俊(英国工业化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时间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20世纪50-90年代初 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运用。这个时期工业化战略的特征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国家指令性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封闭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
1978—1992年 我国国家统配物资品种由256种减少到19 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的商品由65种减少到15种;在工业生产中,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以上下降至10%以内。
1992年以来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改革开放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002年中共十六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是一条与传统工业化全然不同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017年中共十九大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王志安 《中外工业化道理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并指出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的工业化与英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8分)
顺德区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科测试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分析】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交流。解题的关键是对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的理解。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在人类文明早期,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使得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A。
2.【分析】本题考查两河流域的文明特征
【解答】
【答案】D
3.【分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文明
【解析】“(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体现了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的文化和民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A项正确;“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强调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不是对个人发展的影响,B项错误;希腊的地理环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并非“导致”民主制度产生,C项错误;希腊政治文明不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D项错误。
【答案】A
4.【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最有力证据”。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是最有力的证据,粮食作物遗存、化石等属于实物史料,故B正确。A、D两项为现代史学研究成果,C项为艺术创作,均不是提供证明的最有力证据,故排除。
【答案】B。
5.【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罗马帝国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
【解答】公元前27年,罗马的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帝国初年,地中海已成了帝国的内湖,地中海各地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都成了内外贸易的动脉,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故D正确。
ABC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答案】D。
6.【分析】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谋生手段。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暴动,赢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城市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促使西欧封建制度逐步瓦解,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基础,导致封建制度在西欧的衰落,故①③正确,②错误。
西欧城市兴办大学,为西欧社会培养了人才,故④正确,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答案】D。
7.【分析】本题考查中古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解答】“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说明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故C正确;A项消除错误,排除;B项唯一表述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答案】C
8.【分析】本题考查中古时期的阿拉伯
【解析】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信仰真主,政教合一,故C正确;A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人信仰天主教,信仰耶稣,不符合“中亚”,排除B;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而17、18世纪启蒙运动崇尚理性,追求民主,排除D。
【答案】C
9.【分析】本题考查日本封建制度。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出现许多大庄园”“直接结果”。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庄园是在作为班田制的土地国有制瓦解后出现的,为了保护这些大庄园,日本出现了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武士集团,故C正确。
大庄园促进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瓦解,故排除A。
最高统治者称“天皇”是在大庄园制出现之前,故排除B。
建立起幕府统治是间接影响,不是直接结果,故排除D。
【答案】C。
10.【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美洲印加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印加帝国”。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加帝国建有完整的道路系统,传递信息和调动军队;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由贵族任政区长官;政府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用于征税和征兵。所以,①②④均正确;
阿兹特克人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所以,③与印加帝国无关。
【答案】C。
11.【分析】本题考查古代非洲文明。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古代美洲文明的代表和非洲文明的代表。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美洲文明的代表包括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以及印加文明,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津巴布书文明是非洲文明的代表,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12.【分析】本题考查中外对外交往比较。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不同。
【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之后再无此壮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所决定的;而西方注重商品经济,追求对外交往与贸易,故A是二者不同的根本原因。
外交理念差异,航海目的迥异不是二者差异根本原因,排除BD。
中国缺少航海家是因为明清时期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
【答案】A。
13.【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对亚洲的影响
【解答】根据“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可见,白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交流,成为世界市场运转的媒介,故B正确;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B
14、【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对欧洲的影响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商品贸易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表明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沿岸,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
【答案】D
15.【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主要考查文艺复兴兴起的背景。
【解答】B纵情、享乐、狂欢体现了人们冲破教会禁欲观念,把握关注短暂的现实生活,这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故正确。
A罗马教会对欧洲的控制动摇,在文艺复兴、尤其宗教改革后。
C没有变化的成分。
D是新航路的结果。
【答案】B。
16.【分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因信称义”。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因信称义”强调个人信仰的决定作用,确定教徒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个人掌握了宗教的主动权,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故D正确。
ABC不是本质,排除。
【答案】D。
17、【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
【解析】材料信息“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体现了重商主义的经济自由化,这和启蒙运动时期要求政治民主化是对应的,即政治民主和经济自由化密不可分,故B项正确;重商主义不等于自由主义,故A项错误;此时重商主义正盛行,故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错误。
【答案】B
18、【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科学的兴起
【解析】孟德斯鸠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运用经典力学的理论论证自己思想的科学性,说明科学进步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而启蒙思想本质上是人文精神的发展,故D项正确;A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二者谁先谁后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科技的进步对思想进步的影响。
【答案】D
19、【分析】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负责立法权,内阁负责行政权,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材料表明内阁通过“诉诸选民公断”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显然说明立法权对于行政权制约的减弱,故C正确;责任内阁制确立是18世纪初期,故A错误;当议会对于内阁不信任时候,仍然实行投票形式,故B错误;英国宪政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故D错误。
【答案】C
20、【分析】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据材料提到,拿破仑还带了175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他甚至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在于掠夺埃及的文化资源,故A项正确。远征埃及不可能促进埃及的文化发展,故B项排除。传播西方的近代文明,也不符合远征埃及的主观目的,故C项排除。笼络埃及的上层人士,目的仍然具有掠夺性,故D项排除。
【答案】A
21.【分析】本题考查日俄的改革
【解答】日本是在倒幕运动胜利后,幕府统治被推翻的情况下开始明治维新,与俄国在沙皇领导下开展农奴制改革不同,故答案为B项;俄、日两国的改革均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制度阻碍的情况下开始的,改革后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两国的改革均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答案】B
22.【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答】英国人棉花消耗量的增加扩大了国内市场,有利于棉纺织业进行技术革新,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条件,A正确;当时还没有蒸汽动力,排除B;英国已经对外扩张了,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产量,排除D。
【答案】A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垄断组织产生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主要是指19世纪末,出现了大量的垄断组织。没有反应出科学和技术已经紧密。
B.垄断组织的出现不能反映出社会生产日趋无序化。
C.材料看不出当时的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D.材料中出现大量垄断组织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表现,能够看出社会生产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D。
24.【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解答】空想共产主义都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社会平等。他们中有些代表人物还主张暴力革命,并提出和论证了过渡时期等问题。但他们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未能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因而他们的理想社会不能实现。从材料可以看出,正义者同盟解决贫富分化差距问题寄希望于人类的爱,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范畴,B正确;A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排除;此时马克思主义尚未诞生,也尚未实践,CD排除。故选B。
【答案】B
25.【分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共产主义同盟的目的由“使人类得到解放”改为“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表明共产主义同盟的目的由宽泛笼统到斗争目标更加明确科学,故答案为C;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AB错误;D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排除。
【答案】C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英国殖民扩张的准确把握。
【解答】根据材料“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可知体现的是英国侵略印度有利于冲破当地落后的生产关系,D选项符合题意。
极大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导致印度的长期落后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推动印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答案】D。
27.【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美国不干美涉欧洲事务”“反对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门罗宣言,实际上为美国操纵美洲创造了条件,是美国在美洲进行扩张的工具,故选B;A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门罗宣言要控制美洲,加剧拉美各国的政局动荡,C不符合史实,排除;门罗宣言不能阻止其他国家争夺世界霸权,D错误。
【答案】B
28.【分析】本题考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解答】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时间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一时期正值法国大革命,革命本身削弱了法国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而且大大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美的殖民控制,A符合题干中“是殖民者力量削弱的结果”的描述,正确;美国独立战争主要是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未削弱整个殖民力量,排除B;C属于自身原因,排除;这一时期殖民体系正处于确立过程中,排除D。
【答案】A
29.【分析】本题考查亚洲觉醒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为其国家的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为改革意识的觉醒提供了物质基础,故B正确;
A是传统经济,不利于民主改革意识觉醒,排除;
C是阶级基础,D是思想基础,均不是根本因素,排除。
故选:B。
30.【分析】本题考查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非洲的抗争
【解答】三个国家的反抗斗争虽未能都取得胜利,但是都促进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和独立思想的传播,故选B项;1896年埃塞俄比亚打败侵埃意军,取得民族独立,排除A项;苏丹和埃塞尔比亚的反抗斗争并不是在政党的领导下进行,排除C项;三个国家的独立斗争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并未能瓦解本国封建统治,排除D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答案】
(1)地位: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理论来源;天主教在各国享有特权,拥有庞大的经济势力。(每点2分,共4分)
影响:引起各阶层的反对(人民群众、城市市民、资产阶级、世俗君主与贵族);
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每点2分,共4分)
(2)内容:反对封建割据,支持集权统一;反对领主统治,争取城市自治;反对领主任意课税,要求减免赋税负担。(每点2分,共6分)
积极作用:冲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市民政治地位上升,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每点2分,共6分 )
32.【答案】
(1)有利因素:光荣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政局长期稳定;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殖民扩张拓展了海外殖民地,积累了原始资本;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技术等。(答出三点6分)
问题:牺牲了农业和损害了农民利益;导致贫富两极分化;造成环境污染(每点2分,共6分)
(2)不同:在所有制上:英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中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2分)
在工业化路径上:英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中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各部门协调发展(2分)
在发展方式上:英国属于粗放型增长,中国属于集约型增长(2分)
在资金来源上:英国主要依靠海外殖民地市场,中国主要依靠国家积累(2分)
罗定邦中学期中质量检测命题细目表(高一)历史学科
题型 题号 分值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预测难度
核心考点 类别 获取解读 调动运用 描述阐释 论证探讨
通史体系 信息 知识 事物 问题
选择题 1 2 人类文明交流 世界古代 1 1 0.7
2 2 两河流域的文明 世界古代 1 1 0.9
3 2 古希腊文明 世界古代 1 1 0.8
4 2 史料的重要作用 世界古代 1 1 0.8
5 2 罗马帝国 世界古代 1 1 0.8
6 2 中世纪的西欧 世界古代 1 1 0.7
7 2 中世纪的东欧 世界古代 1 1 0.6
8 2 中古时期的西亚 世界古代 1 1 0.8
9 2 中古时期的东亚 世界古代 1 1 0.6
10 2 古代美洲文明 世界古代 1 1 0.7
11 2 古代非洲文明 世界古代 1 1 0.9
12 2 新航路的开辟 世界近代 1 1 0.7
13 2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世界近代 1 1 0.6
14 2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世界近代 1 1 0.7
15 2 文艺复兴 世界近代 1 1 0.8
16 2 宗教改革 世界近代 1 1 0.7
17 2 启蒙运动 世界近代 1 1 0.7
18 2 近代科学兴起 世界近代 1 1 0.7
19 2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近代 1 1 0.7
20 2 法国大革命 世界近代 1 1 0.8
21 2 俄国和日本的改革 世界近代 1 1 0.8
22 2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世界近代 1 1 0.7
23 2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近代 1 1 0.6
24 2 马克思主义诞生 世界近代 1 1 0.9
25 2 共产党宣言 世界近代 1 1 0.7
26 2 英国的殖民扩张 世界近代 1 1 0.7
27 2 美国的殖民扩张 世界近代 1 1 0.7
28 2 拉美民族独立运动 世界近代 1 1 0.6
29 2 亚洲的觉醒 世界近代 1 1 0.7
30 非洲人民的抗争 世界近代 1 1 0.7
非选择题 31 20 中世纪的欧洲 世界近代 8 2 2 8 0.5
32 20 工业革命 世界近代 6 6 4 4 0.6
合计 100 44 17 22 17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