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单选题
1.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几幅流程图有错误的是( )
A.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听觉神经→大脑
B.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C.血液→肾小管→肾小球→肾小囊→尿液
D.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2.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你往往会注意到电视的右下方有一个“播音者”在用手比划,那是在进行手语播报,方便听障人士“看懂”电视节目。听障人士在看电视时,图像信息成像的部位是( )
A.角膜 B.视觉中枢 C.晶状体 D.视网膜
3.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微微张口,其目的是( )
A.进行深呼吸以适应气压变化 B.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避免鼓膜受损
C.减缓紧张情绪 D.避免出现呕吐
4.伴随着轻快的下课铃声,同学们在欢乐声中走出教室,映入眼帘的是校园内五彩缤纷的美景……下列有关视觉和听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看远处可以缓解视觉疲劳预防近视 B.能感知铃声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的耳蜗内
C.视觉的形成部位在视网膜 D.遇到巨大声响时要张口或闭口捂耳,以免震破鼓膜
5.某些视力损伤患者可通过移植感光细胞恢复视力。治疗中应将感光细胞移植到
A.角膜 B.晶状体 C.视网膜 D.脉络膜
6.2020 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近视眼的形成主要与眼球的哪一结构异常有关( )
A.角膜 B.视网膜 C.晶状体 D.玻璃体
7.俗话说“十指连心”,当手指的指尖皮肤受伤后会感到剧烈的疼痛,原因是
A.指尖皮肤薄 B.指尖皮肤中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C.指尖血管丰富 D.指尖有神经连接心脏
8.流程图是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下列有关流程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线进入眼球成像: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B.血液循环的途径:右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左心房
C.听觉的形成: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位听神经→听觉中枢
D.食物经过消化管的顺序: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9.ICL晶体植入手术可以矫正高度近视,原理是在眼球的晶状体前植入一个人工晶体,使光线重新聚集在视网膜上。该人工晶体相当于
A.凸透镜 B.凹透镜 C.老花镜 D.平光镜
10.图甲为眼球结构示意图,图乙为人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最终在[4]上形成物像
B.图乙中,能够把振动转变成与听觉有关信息的结构是[d]耳蜗
C.青少年用眼不当形成近视后可通过配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D.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以维持[a]鼓膜两侧大气压平衡
11.保护好眼睛和耳有利于青少年准确地获取信息。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堵耳,防止震破鼓膜
B.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以免引起外耳道感染
C.人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D.近视眼患者的物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可以配戴凹透镜矫正
12.下列有关皮肤的结构与特点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表皮——由结缔组织构成,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
B.真皮——由上皮组织构成,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C.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可以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D.汗腺——包括导管和分泌部,分泌部形成汗液,导管排出汗液
13.下列用眼方式中,属于正确用眼的是( )
A.经常长时间玩手机 B.经常近距离看电视
C.喜欢躺在床上看书 D.连续用眼1小时,休息一下,远眺几分钟
14.良好的习惯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眼,下列习惯不能预防近视眼的是( )
A.不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写字
B.长时间看电视、使用电脑、玩游戏机
C.连续用眼1小时后,休息一下,远眺几分钟
15.路人听见“倒车,请注意”的提示音后,及时躲避车辆。其中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是
A.外耳道 B.鼓膜 C.耳蜗 D.听觉神经
16.流程图是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下列有关流程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线进入眼球成像: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B.听觉的形成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位听神经→听觉中枢
C.血液循环的途径:右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左心房
D.食物经过消化管的顺序: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二、综合题
17.据统计,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已高达36.7%,预防近视,珍爱双眼,注意用眼卫生,青少年要从自我做起。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横线上填汉字)
(1)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就容易造成近视,图中属于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___图(选填“甲、乙”),应该佩戴_____进行视力矫正,同时要注意用眼习惯,以防进一步近视。
(2)图丙为眼球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我们既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也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主要是通过[ ]_____的调节,使物像落在[ ]_____上,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 ]_____的传导,在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夜晚看书时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片刻后借助微弱的光线逐渐看见周围的物体,这种变化是因为眼球结构[___]具有_____的作用。
18.综合应用
(1)妈妈的卵巢产生的______在输卵管中受精形成______,该细胞不断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慢慢移动到妈妈的______中,并附着在其内膜上,进一步发育成胎儿。
(2)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______。成熟的胎儿从母体的阴道产出,这一过程称为______。
(3)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东东健康成长,进入青春期,逐渐声音变粗,音量变低,这与睾丸分泌的______有关。在变声期如何保护声带,你给东东的建议是______。
(4)如图是母亲节时东东送给妈妈的漫画,妈妈拿起漫画来看,画面上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______,形成物像,再由视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______产生视觉,妈妈禁不住哈哈大笑。从反射的类型上看,这属于______。
19.继1月10号栖霞金矿发生事故导致11人死亡一人失踪之后,招远金矿又于2月17日6时发生火灾。截止17日17时,井下搜救工作结束,该次事故共造成6人遇难,4人成功获救。下面是在救援及救治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请结合如图分析解答:
(1)遇险矿工的求救声刺激救援人员的_______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被传递到___形成听觉。
(2)矿工被救出时需要用黑布遮住眼睛,因为突见光亮后______不能迅速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导致______受到损伤。
(3)当我们的眼睛看见远处有一辆汽车向我们飞驰而来时,这时我们眼球内的[F]的变化是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程序流程图是用规定的符号描述一个专用程序中所需要的各项操作或判断的图示。用在生物学知识的归纳上,起到直观、易于理解的效果。
【详解】
A.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故可用流程图表示为: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听觉神经→大脑,A不符合题意。
B.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故用流程图可表示为: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大脑→视觉,B不符合题意。
C.当血液流经肾小球的和肾小囊壁时,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会血液,而剩下的水、尿素和无机盐等就形成了尿液。故用流程图可表示为: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C符合题意。
D.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肾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故用流程图可表示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详解】
A.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对光有折射作用,A不符合题意。
B.D.听障人士的视觉是正常的,根据分析,物像形成于视网膜,视觉形成于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C.晶状体具有折射光线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B
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将口微微张开,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防止击穿鼓膜。
【详解】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嚼口香糖或将口微微张开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防鼓膜受损,故选B。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保护鼓膜的措施及原因。
4.C
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
【详解】
A.看远处可以使睫状体肌肉放松,有利于预防近视,A正确。
B.耳蜗可以感受声波的刺激,是听觉感受器,耳蜗位于内耳,B正确。
C.视网膜是视觉感受器,视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C错误。
D.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鼓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5.C
人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 (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
【详解】
A.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A错误。
B.晶状体像双凸透镜,具有折射光线的作用,B错误。
C.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剌激并产生神经冲动,C正确。
D.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D错误。
掌握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6.C
近视形成的原因是: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要配戴凹透镜矫正。
【详解】
A.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如果角膜病变或受损,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内部,使物像模糊不清,甚至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使病人得到恢复,A错误。
B.眼球中的视网膜,为一层柔软而透明的膜,紧贴在脉络膜内面,有感受光刺激的作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够把物体的色彩、亮度等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视网膜是视觉感受器,B错误。
C.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含平滑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晶状体曲度过大或过小会导致近视眼或远视眼,C正确。
D.玻璃体无色透明,利于光线通过,D错误。
故选C。
7.B
本题考查的是皮肤的结构,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层。
【详解】
表皮包括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宜侵入,并且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具有保护作用。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可以感受外界各种刺激。由于身体各部分的触觉感受器的分布不同,因而触觉的敏感性不同,指尖处的感觉神经末梢最多,因而对外界的敏感性最强。所以,当手指的指尖皮肤受伤后会感到剧烈的疼痛,也就有了“十指连心”之说。
故选B。
皮肤的结构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具体的实例理解掌握。
8.B
(1)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听觉的形成过程如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3)体内的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的路线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
(4)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详解】
A.光线进入眼球成像: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落到视网膜上形成物象,A正确。
B.血液循环中体循环的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处的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B错误。
C.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位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C正确。
D.食物经过消化管的顺序: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D正确。
故选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视觉、听觉的形成过程,血液循环的路线以及消化道的组成等知识点。
9.B
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造成近视。
【详解】
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造成近视,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所以ICL晶体植入手术可以矫正高度近视,原理是在眼球的晶状体前植入一个人工晶体,使光线重新聚集在视网膜上,该人工晶体相当于凹透镜。
故选B。
10.C
图甲为眼球结构示意图,图甲中:1是角膜、2是晶状体、3是玻璃体、4是视网膜;图乙为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图乙中:a是鼓膜、b是听小骨、c是半规管、d是耳蜗,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A.图甲中,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4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A正确。
B.图乙中的d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能产生冲动,能够把振动转变成与听觉有关信息,B正确。
C.近视原因可能是2晶状体曲度过大,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可通过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C错误。
D.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要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a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D正确。
故选C。
此题考查了视觉和听觉的形成的理解认识,常结合眼球和耳的结构图进行解答,有一定综合性。
11.D
本题考查眼、耳的保健。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眼、耳的不注意保健易出现相应的问题,如近视眼、远视眼、中耳炎等。
【详解】
A.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A错误。
B.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其中的中耳有咽鼓管结构与咽相通,所以若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以免引起中耳感染,B错误。
C.人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大小;而通过调节瞳孔大小可使人看见明处和暗处的物体,C错误;
D.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可通过戴凹透镜加以矫正,D正确;
故选D。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耳和眼睛的结构。
12.D
(1)皮肤由表皮层、真皮层构成。皮下组织在真皮的下部,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组成,其下紧临肌膜.皮肤上有毛发、皮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附属物。
(2)表皮位于皮肤表层,由上皮组织构成,没有血管。表皮可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侵入,并且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分散失,角质层表皮脱落的细胞称为皮屑,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
(3)真皮比表皮厚,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详解】
AC.表皮位于皮肤表层,由上皮组织构成。表皮可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侵入,并且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分散失,角质层表皮脱落的细胞称为皮屑,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AC错误。
B.真皮比表皮厚,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B错误。
D.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汗腺分泌汗液能够调节体温,由导管排出汗液,D正确。
故选D。
13.D
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看”:一要: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二要: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三要: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一不看: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二不看: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三不看:不躺卧看书;四不看:不走路看书。
【详解】
A.长时间玩手机可以使长期处于收缩状态的睫状体不能舒张,致使晶状体的曲度变大,长期会造成近视,A错误。
B.喜欢近距离地看电视,且特别喜欢看不断闪烁的动画片都可以导致近视眼的发生,B错误。
C.长期躺着看书,就会使晶状体的曲度过度变凸,甚至眼球的前后径变长,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C错误。
D.连续用眼1小时,休息一下,远眺几分钟,可以使睫状体舒张,达到预防近视的目的,D正确。
故选D。
14.B
近视形成的原因是: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要配戴凹透镜矫正。预防应做到“三要”、“五不看”。
【详解】
近视的预防要做到“三要”、“五不看”。三要是,①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②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 ;③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五不看是:①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②不要躺在床上、在公共汽车上或走路时看书;③不要看字体过小、字行过密、字迹印刷不清的读物;④做作业不要用淡色铅笔;⑤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
故选B。
15.C
耳的结构如下:
【详解】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路人听见“倒车,请注意”的提示音后,及时躲避车辆。其中感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是耳蜗。
故选C。
16.C
(1)眼球的结构:虹膜、瞳孔、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巩膜、脉络膜、视网膜等。
(2)耳朵的结构:耳郭、外耳道、鼓膜、鼓室、听小骨、耳蜗、前庭、半规管等。
【详解】
A.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故光线进入眼球成像: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正确。
B.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转换为电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故听觉的形成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位听神经→听觉中枢,正确。
C.体循环: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身体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左心房;故C错误。
D.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其中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故食物经过消化管的顺序: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正确。
故选C。
掌握眼睛耳朵的结构功能及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是解题关键。
17. 乙 凹透镜 4晶状体 6视网膜 7视神经 2 瞳孔
如图人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相当于照相机上的镜头;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物像的形成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
【详解】
(1)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体内的肌肉收缩作用,使晶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应佩戴凹透镜加以矫正。分析可知,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就容易造成近视,图中属于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乙,应该佩戴凹透镜进行视力矫正,同时要注意用眼习惯,以防进一步近视。
(2)如图是眼球的结构图,1是虹膜,2是瞳孔,3是角膜,4是晶状体,5是玻璃体,6是视网膜,7是视神经。正常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4晶状体的调节作用,都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汇聚在6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通过7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外界光线强,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乌黑,瞳孔要扩大才能看清物体,因此,夜晚看书时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片刻后借助微弱的光线逐渐看见周围的物体,这种变化是因为眼球结构2瞳孔的变大。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近视眼的成因、成像特点、矫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18.(1) 卵细胞 受精卵 子宫
(2) 胎盘 分娩
(3) 雄性激素 避免大声喊叫;避免长时间大声说话;不吸烟;不喝酒(答对任一点)
(4) 视网膜 大脑/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复杂反射
由卵细胞到胎儿的过程是:卵细胞→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儿。
(1)
女性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各有不同的用途,卵巢有产生卵细胞,分沁雌性激素的作用;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并于怀孕后8周左右发育成胎儿,胎儿已具备人的形态。
(2)
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怀孕到38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即分娩。
(3)
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使得男孩出现阴毛、腋毛、胡须以及喉结突出,还出现声音变粗的变声现象等。在变声期要保护好声带,最好要做到:避免长时间大声说话;不吸烟;不喝酒等。
(4)
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妈妈看着东东送的漫画禁不住哈哈大笑,这种反射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复杂反射。
19. 6耳蜗 大脑皮层 A瞳孔 D视网膜 曲度由小变大
图一中,1外耳道、2鼓膜、3听小骨、4半规管、5前庭、6耳蜗。图二中,A瞳孔、B角膜、C玻璃体、D视网膜、E视神经、F晶状体。
【详解】
(1)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6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2)A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矿工被救出时需要用黑布遮住眼睛,因为突见光亮后瞳孔不能迅速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导致D视网膜受到损伤。
(3)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含平滑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当我们的眼睛看见远处有一辆汽车向我们飞驰而来时,这是我们眼球内的F晶状体的变化是曲度由小变大。
掌握眼睛和耳朵的结构及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